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宁明县空气pm2.5实用查询——宁明县空气质量指数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 - 简介 大石围天坑 “天坑”,学名叫喀斯特漏斗,是一种因喀斯特溶洞塌陷而造成的罕见的地质奇观,形如一个巨大的漏斗,形成于远古时期的造山运动。 大石围天坑位于同乐镇刷把村,距县城23公里,属红水河南端的干热河谷地带,经国土资源部岩溶地质专家和岩溶洞穴专家实地考察论证,大石围的地下原始森林面积9.6万平方米为世界第—。大石围天坑垂直深度约为613米,居世界同类大型岩容漏斗第二,东西宽约为600米,南北宽约为420米,其容积约0.8亿立方米,也处于世界第二位,有世界“天坑博物馆”之美称。大石围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漏斗奇观,集独特奇绝的地下溶洞、地下原始森林、珍稀动物及地下暗河于一体的巨型天坑。 大石围天坑发育在县中部的岩溶区上,离乐业县县城约17公里。天坑环以四周都是竖立陡峭的岩壁,其西侧绝壁高度达569米,是世界上最高的绝壁之一。大石围天坑最大深度613米,容积约7475万立方米,坑底直通现代地下河。 天坑底部林中有洞,洞中有河,河流湍急,且有冷热交汇的两条庞大的地下暗河,地下暗河中的石笋挺拔从生,石帘晶莹透亮,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在大石围周边村屯又有独特奇绝的白洞、神木、苏家坑、邓家坨、甲蒙、燕子、盖帽、黄猄、风岩、大坨、穿洞等二十几个天坑,形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天坑群”,在“天坑群”的周边,还有冒气洞、马蜂洞、熊家东、西洞等50多个溶洞景点与之相配。 近年来,由中外专家们组成科考队,对乐业天坑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而大石围天坑又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因为大石围天坑地下的原始森林,地下洞厅,地下河流是人类从未涉足过的地方,因此它充满了传奇、神秘的色彩。 大石围天坑 - 特别背景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的发现 2010年45岁的潘政昌原是广西乐业县同乐镇龙洋村南令屯的农民,1978年他听县里的老人说,古书记载乐业有天龙口(天坑)、地下有龙宫、地下海洋、地下森林等传说,开始对当地人称为“石围”的天坑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意识到天坑是一种极具旅游开发价值的地质奇观。 1980年,他与两位好友刘国根、杨秀祝一起成立了一个旅游开发研究会,自费考察乐业的天坑群。用8个月的时间走访了乐业县境内的98座大山、300余个洞穴,考察了天坑群中最大的天坑———大石围和一些中小天坑,拍摄了上千张图片,记下了近百万字的考察笔记。 然而见惯了天坑的乐业人并没有意识到天坑的价值,潘政昌的这些考察材料没有得到重视,直到1997年,他将这些考察资料向国内外研究机构和投资商广为寄发,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99年8月,第一批由中外探险家、岩溶地质专家组成的科考队来到乐业进行考察,终于向世界揭开了这座千百年来沉睡在大山里的天坑群的神奇面目。 大石围天坑 - 大事记 大石围天坑 1973年,广西地质专家傅中平到乐业进行地质情况调查,曾对乐业大石围天坑进行初步调查。 1995年11月,《广西林业》杂志组织有关专家对乐业大石围天坑进行了考察,并把一些图片和数据资料刊登在杂志上。 1998年3月4日广西电视台和乐业县政府等单位组织的探险摄制组及科考专家才第一次进入大石围天坑及地下河内部,用时三天,取得了许多珍贵的资料。 1999年11月9日第二次进入大石围。次日在过天坑底部一条水不足没膝、宽不过5米的地下河时,随同武警少尉覃礼广被突发的山洪冲走。 2001年2月至4月,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学会洞穴研究会、美国洞穴基金会和英国牛津大学洞穴联合会组成的科考队对乐业天坑群进行了全方位的考察。20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大石围”,一个响亮而陌生的名字也随着众多媒体的连续报道而名扬海内外,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大石围天坑 - 生态资源 大石围天坑 大石围天坑底部海拔900-1000米。从天坑四周俯瞰天坑底部森林,由于各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底部森林形态也各异;一年四季变化,天坑底部森林外貌亦有不同的天然色彩。天坑底层植物终年生活在水雾弥漫、相对无风的环境中,相对湿度常保留在70%以上,林下阴生草本植物几乎全部发育为阴生肉质草本形态,如狭叶巢蕨、冷蕨、深绿短肠蕨、水衣、马蓝花、火焰花、冷水花、楼梯草、雾水葛等,这些肉质植物本身即是阴湿环境的产物,又是维持这种特殊水热条件的必要物种。天坑森林的中层,即灌木层,主要生长着以棕竹为优势种群的美丽植物。 大石围天坑森林中的棕竹,一般高度在5-6米,十分罕见。由于生长年代久远(100年以上),因此树干基部“竹节”分外明显,节间黄绿光净,酷似竹子。成片分布的天然野生棕竹在中国森林中并不常见。天坑森林的上层乔木,以香木莲为主。根据我们考察,这种珍稀树种能正常开花结果,也产种子,但发芽率低,幼苗成活更为稀见,因此除了在大石围底部发现成片生长外,其它环境中几乎难寻踪影,足见其珍稀程度。大石围天坑底部香木莲一般为成年大树,胸围2米左右,树高30米者不在少数。 大石围天坑四周绝壁上,分布着针阔常绿落叶混交林植物群落,包括短叶黄杉、福建柏、细叶云南松、鹅耳枥、苦丁茶、青冈、细叶青冈、酸枣等乔木树种和九里香、、寒兰等灌木和草木植物。其中树形雄伟挺拔、极具观赏价值种类首推短叶黄杉。这种“喜”生于天坑绝壁的松科植物,当地居民普遍称之为“天枕”,它们大多分布于大石围天坑、雀巢天坑、白洞天坑绝壁顶部。鹅耳枥,是一种冬季落叶的著名硬材,在大石围南部凹口处,由于土层肥厚,排水良好,故长势极佳。福建柏,柏树类之珍品,因其树皮肉红、树叶扁平、浓绿,叶背面常生有鲜亮的绿白色气孔带,是观赏柏科植物的著名代表。大石周围植被中,尚有兰花、龙胆、远志等花果鲜艳的草本植物;八角莲,淫羊藿、鸡爪黄莲、狭叶重楼等药用植物,应是今后开发本地旅游商品的潜在资源。 大石围天坑 - 形成原因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