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成县旅游地图 成县地图全图——成县地图全图高清版
纸坊高清地图全图查询
5、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纸坊镇:一、概貌:l、地域,江夏区纸坊街位于江夏区北部,北距武汉市中心18公里,与洪山区和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南距咸宁59公里,绝对位置处东经114°18′,北纬30°20′,京广铁路从街西经过,沪蓉、京珠高速公路在城区南侧3公里处.与107国道互通立交相连,全街版图总面积134平方公里,其中城区面积10.5平方公里,全街总人口17.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8万人.纸坊街是江夏收区委、区政府派出机构,是江夏区委、区政府驻地,是全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2、气候,纸坊街境位于长江中游,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属于亚热带大陆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交替明显,无霜期长,严冬酷暑时间短.,四季特征:(1)春季(3-5月)天气易变,气温上升剧烈,雨量增多,常有低阴雨。入春后天气转暖,但因纸坊街境正处于南北冷暖空气往返交替地带,冷暖空气交泽停滞的结果使雨量增加,春雨连绵,温度虽有所上升,但又冷暖多变。(2)夏季(6-8月)气候温和,雨量集中,梅雨明显.易发洪涝;盛夏,晴朗炎热,多伏旱风。(3)秋季(9-11月)气温下降快,多秋旱,雨少,晴多,常见秋高气爽,且又伴随秋旱。(4)冬季(12-2月)寒冷少雨,时有冻害。3、历史沿革,纸坊街历史上是原江夏县一个有名的小镇。在唐代以造纸作坊著称乡里而称纸坊,沿用至今。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江夏人)的坟墓座落于城南的纸坊街广芳岭,现在一个以熊廷弼命名的原国防部长张爱萍亲笔提写的“熊廷弼公园”坐落在此。街内有“龙王庙”和“龙井”古迹,清代龙井头有家豆腐作坊,制作精细,具有质嫩、色白、味美等特点,人称龙井豆腐,曾驰名江夏城乡。街西有一座海拔272.3米的八分山,山顶有“慈云寺”、“小观园”,山麓有“山泉亭”和“白龙泉”等古迹。山脚下还有大石洞,又名“白云洞”,洞门上刻有“无梁殿”三个大字,传为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的亲笔。大革命时期,毛泽东曾派出武昌中央农讲所的学生武装,在八分山一举歼灭军阀夏斗寅的数百精兵。1949年5月武昌县解放后,在镇内设置纸坊乡人民政府,1952年改为纸坊区人民政府(即当时武昌县第一区),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成立红旗人民公社。1960年武昌县党政领导机关,由武汉市城区内迁驻纸坊。1962年撤区并社改称环城人民公社。1971年镇社分治,将原环城人民公社所辖的农业部分划出,另设大桥、郑店、宁港三个小公社,改为纸坊镇革命委员会。1979年10月改称纸坊镇人民政府。1998年撤镇建街,改称纸坊街道办事处,是江夏区委、区人民政府派出机构。2001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了把纸坊街做大做强,将原纸坊街、大桥街和宁港乡合并成现在新的纸坊街道办事处。 工业:新引进了享有嘉祥标志性建筑的嘉祥国际大酒店,建成了鲁西南最大的种鸭生产基地和具有高科技水平的良种繁育基地—圣丰种业,形成了嘉东石材、兰色石灰石、德信石业三大石材生产外贸出口基地,同时大力推进民营经济,涌现出永昌路桥、峰源纸业等规模大、创税高的企业。 历史传说:相传,商朝大将杨骥,背叛朝廷,盘踞石门坊,屯兵操练,厉兵秣马,谋攻商都。商王命逄伯陵率师讨伐,两军大战于石门坊,逄伯陵击溃叛军,确未能擒获杨骥,难于复命,遂于逄山坠崖自尽。留有“逄山影照”典故。人们将他的遗体葬于逄山之巅,并立庙祭祀。石门坊逄公祠始建于殷商时期。《汉书?地理志》云:“临朐逄山祠,每岁县官犹以三月谐庙社祭。”每年清明时节,八方香客前来祭拜逄公。祠题联曰:“威灵昭日月,云雨润苍生。”,北魏延和年间,北天师道道主寇讦之来临朐传教。游石门坊,见逄公祠鄙陋,倡乡民集资,拓址扩修,改为三楹,砌脊垄瓦,雕梁画栋。延兴五年(475年),官府颁令修建石门寺,将逄公祠移此重修,规模又有增进。文成帝和平三年(462年),在寺近侧石壁雕刻摩崖造像十数龛,造像躯体宏大,工艺精细,为涂浮雕。北周建德三年(574年),武帝宇文邕敕令拆庙毁佛,造像全部砸毁。唐代,石门寺扩建增修,为青州以南佛教中心。唐天宝年间,又增摩崖造像90余尊,多刻于逄公祠依山石壁。唐末会昌年间,石门寺被毁,摩崖造像亦砸损大半。宋至和元年(1054年)建菩萨庙,造像九尊。元大德八年(1304年),官方出示榜文,规定石门坊地界四至:“东至行崖,南至峪口山神庙,西至山岭,北至青崖”面积约10平方公里。明代庙宇几经修葺,僧侣发展到几十人。天顺三年(1461年),住持僧隐庵和尚圆寂,造灵塔高7米多,直径1.7米。工艺精湛。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有大罗仙人游石门坊,留下“坐此岩壑幽,悠然忘世虑,释子吹玉箫,疑是飞仙度”的诗句,镌刻于东崖佛光石,为石门坊现存最早的书法石刻。清代260多年中,庙宇山林虽无增建,但保护较好。民国八年(1919年),因创建纸坊高等小学,伐去十几株柏树。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新建文昌殿,修葺逄公庙,并遣道人看管。石门山有史以来至1937年,均为原始森林所覆盖。茂林秀木,披岗遮壑,悬崖柏树盘结石壁,如虬龙倒挂,屈曲多姿,人进山中,不见天日。山间植被完好,岩石奇特,石隙中滋滋涓滴,山泉处处,汇水成溪,终年长流。1937年,日军侵华,石门坊同遭劫难。1940年冬,鬼子在大谭马庄修据点,迫令民夫去石门坊砍伐林木。连续3年,林木砍伐殆尽,石门山成了秃山。泉水断流,山溪干涸,庙宇全部毁坏,满目潇然。1950年代后,大谭马庄村组建石门坊林业队,植树绿化,封山造林,加强文物保护,石门坊景区步入建设时期。石门坊胜境,以雄、奇、秀、幽、险著称。马头崮如神马昂首咆哮,太平崮如飞虎扑掀奔来。双崮对峙,状如牌坊拔地托天,石门坊以此而得名。游人攀至太平崮顶,两侧为万丈深谷,颤巍巍如临“虎背”。崮顶建有全石结构的碑坊、小庙,结构奇特。石门坊北向,谷峰数叠,山路弯转,苍松万点,青山四临,尤如幽深无涯的洞府花园。有15洞千姿百态,或险、或秀、或幽。白石塔叠石矗天,威势如巨佛立于山坳。立壁如削的山崖凿有石屋,曾有老僧坐化其间。山巅有神泉出涌,旱季不断而涓滴,汛期则喷发而成瀑布。石门坊胜境,实为天下奇观。游人留有“香山红叶好,石门色更浓”的赞誉诗句。 4、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纸坊镇:乡镇简介:纸坊镇位于陇南地区成县西30公里,西临西和县,总面积77.6平方公里,全镇海拔在1200米至2000米,居住分散,年均气温11.8℃,年降雨量620毫米,是成县最为干旱的乡镇。全镇有16个村,110个村民小组,2190户,13500人,耕地面积约3.24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荞麦为主,经济作物以柿子、核桃、苹果、油菜为主,人均占有粮500公斤,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乡镇。近年来纸坊镇委、镇政府不断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走“农业立镇,商贸活镇,德法治镇、科教兴镇”的可持续发展路子,使全镇长足发展,面貌日益改善。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了解,2001年,全镇人纯收入为1060元,2003年达到了1570元,增长率达48%。该镇先后被评为地级先进乡镇,县级文明乡镇,镇党委被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乡镇党委。 经济发展:全镇农业新发展柿子2000亩,新发展葡萄、油桃、冬枣、秋姬李等经济作物1000亩、新增奶牛230头。畜牧小区800亩,畜牧总收入6800万元。组织实施了5000亩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国家级节水灌溉项目。全镇完成工业生产性固定资产投资2300万元,民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3.15亿元,利税2900万元。全镇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13个,并已全部建成投产。合同利用外资820万美元,到位资金270万美元。新建成了清源食品、大地汽车零部件、宏峰制鞋、鑫源畜禽等企业。新发展民营企业25家,其中投资过500万元的3家。全镇民营企业发展到216家,个体工商户发展到1486家。纸坊镇争取上级扶持资金100万元,完成了纸凤路硬化和干渠路维修。建成商业楼3000平方米,新增各类门店摊点93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600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7100万元。 生态建设:纸坊镇地处山区,过去由于历史等原因,人民群众意识差,加之连年干旱,使生态环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威胁到人民生存,困扰着人民生活,如何有效改善人民生存与生活环境,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纸坊镇委、镇政府结合本地实际,突出地方特色,统一规划,既注重长远利益又兼顾当前利益,把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宣传动员,统一思想认识,生态建设取得可喜成绩,乡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退耕还林是调整农业产业化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最具代表性的典型生态建设工程,纸坊镇委、镇政府因地制宜,带领广大群众,确定林种树种结构,将生态林与经济林相结合,在适宜生态林的地方大搞生态林,种植古柏、刺槐,在条件好的地方栽植以核桃花椒为主的经济林,目前,生态林和经济林比重占到8∶2,今年共完成退耕还林1417.02亩,历年累积3591.7亩,保存率达100%。荒山荒坡造林绿化3500多亩,完成坡改梯2000多亩。既达到了改善生态环境,又获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一批林、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经济发展:2006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4亿元,财政收入2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0元,再次被济宁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经济30强乡镇。
|
上一篇:成县黄渚高清卫星地图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