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利川旅游地图 利川地图全图——利川地图全图高清版
利川地理形成的原因
在远古时期,利川是一片浅海,因地质运动的隆起而形成了高原,又因四周群山环抱而成长江壅水南流形成的一处百里深湖。而世界级的腾龙洞、落水洞及柏杨的龙桥暗河峡谷、沐抚大峡谷便是在这巨大力量的长江大湖逼压下才在利川地理上溶蚀刻划出。 恩施和利川处在云贵高原的边缘台地,云贵高原的主要特点,除了具有亚热带特色之外,它就是一个被溶蚀得千疮百孔的高原。利川地质地貌更是集中体现了这一特征。因为厚达1000多米的石灰岩层,是组成云贵高原的重要地层,而石灰岩可溶于水,鄂西丰富的降雨地表水,会使岩体消失于无影无形之中。 岩洞的形成一般开始是岩体的裂缝透水,然后溶成小孔,再扩大为岩洞。漏陷地形包括落水洞、漏斗、圆洼地、伏流等等。在水平溶蚀带中又可形成岩洞、地下河、峡谷、槽谷、盆地等。在高原地面上,以落水洞、漏斗、伏流等为多,并在露岩处形成石芽、石沟;在高原边缘地方则形成峡谷、槽谷、盆地等等。 高原的北面,有金沙江和川江支流乌江等的切割;高原的南面有珠江各支流的切割,都能形成峻峭的峡谷,甚至伏流。这也和高原地处亚热带,溶蚀量较大有关。如滇中罗平,每千年可溶蚀51.5毫米灰岩,黔北务川,每千年也可溶蚀36毫米,而同样时间,在晋北朔县只有10.7毫米。鄂西是个暴雨降雨中心,年降雨量在1500-2000多毫米左右,相对滇中罗平,岩溶地形的溶蚀程度更是加剧。其中约40%降雨留存在际下溶洞阴河中。 在利川腾龙洞实地考察时,发现沿旅游线向洞内行进十余里洞壁两边均有长年巨量伏流冲蚀的水蚀波纹线痕迹,在洞壁20-50米高程,存在明显的长期流水冲蚀痕迹,在20多米高的明显水蚀线上十数米,能看到一条冲蚀程度略轻的水蚀线,那应该是洪水期的过水蚀面,因而水蚀痕迹要轻。证明腾龙洞远古的确是作为过水溶洞。 通过计算腾龙洞过水面积的高宽,可以计算出它一般时期的过水能力—此洞底部一般在50多米-70米宽,每上升10米,过水量能达到700-800立方米/秒;20米高过水量能达到1500立方米/秒;按30米高程算,过水能力能达到接近3000立方米/秒。当然,这个计算还得再乘上过水的坡度流速,流速快,单位面积的过水量就加大,反之减少。如果腾龙洞完全过水的话,它一般在100米高以上,通过枯水季节整条长江的流量(4000-5000立方/秒)是不成问题的。何况它还有众多有支洞套洞可以分流。最大消解流量可达到万秒立方以上足以消解长江上游常年径流量。 利中盆地四周有齐岳山、寒池山、石板岭、马鬃岭、麻山、钟灵山、甘溪山、福宝山环抱,高山屏障中自成一个地理单元,四川因为这种地形被自古被称为“四塞之国”,那利川就是其边更典型的小“四塞之川”。 |
上一篇:中国利川有多大呀?它的地理位置 | 下一篇:利川地理标志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