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肃南县旅游地图 肃南县地图全图——肃南县地图全图高清版
皇城“飞地”
撰文、摄影/陈淮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有一个很独特的现象:在行政管理上,县和乡之间还有一层“区”的设置,如“马蹄区”、“明花区”等,这是因为肃南县是由彼此互不相连的几块区域组成的——地理学上称之为“飞地”。 皇城就是这样一块“飞地”。
裕固人与皇城故址 公元一世纪时,裕固族的古老先民——丁零就曾在河西走廊活动过。公元六、七世纪,裕固族的前身回纥族大批迁入河西走廊,游牧于甘、凉一带。到公元840 年回纥汗国崩溃,一批回纥贵族率部迁入河西走廊定居,不久便建立了甘州回纥汗国,立国一百多年。 十一世纪三十年代,党项族的西夏政权逐渐强大,占领了河西走廊,甘州回纥汗国覆亡,在西夏政权的逼迫下分几支迁徙,一支越过祁连山投奔湟水流域的吐蕃政权,后来融化于藏族之中;大部分群体及贵族部落,退居沙州(敦煌)以南及罗布淖尔一带,史称“黄头回纥”(元朝起“回纥”写为“回鹘”);留居河西走廊的,后来融于党项和当地民族。明代以后,“黄头回鹘”又常被简称为“黄番”。裕固先民部分部落使用的语言“尧呼尔语”,称他们自己为 “撒里畏吾尔”(“撒里”,突厥语“黄”的意思)。 1953 年,经全县民族上层和各界商定,将“撒里畏吾尔”、“黄番”等称谓改为“裕固族”。至二十世纪末,裕固族共约一万人,是甘肃独有的一个少数民族。
裕固人历史上与藏族源远流长,这两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也大致相同。在藏区广为流行的插箭祭山神等活动在皇城也有流传。在祁连山下的夏季牧场,在一座当地人称为百旗( 音) 山的山峰顶部,有一座“峨博”,同藏区的插箭垛一样,箭杆林立,经幡缭绕。周围的人们每年都上到山顶参加祭祀活动。 与此形成鲜明比照的是在皇城区东滩乡皇城河边的一座清真寺。虽然皇城的回族人数只占总人数的百分之二,但这座清真寺颇有气势,赫然矗立在草原上,十分醒目。在皇城滩北部,皇城河东边的草滩上,有一处古城迹址,这就是“皇城故址”。皇城区及皇城滩皆因其而名。据《永昌县志》记载,这 里原是元朝永昌王宫殿,元至元年间(1335—1340) 永昌王迁都今永昌县,此城遂成避暑行官,现遗址存南北二城,南城稍小较巍峨,北城较大,但坍塌较严重。二城相距200 米,皆坐北向南,夯土板筑而成。 南城东西长320 米,南北宽300 米,城防结构颇复杂,门开南垣正中,城垣四周每边筑有圆形土墩5 座,墩距约50 米,城四角亦有圆形角墩各一。城周设护城河两道,外河宽9 米,内河宽10 米,河岸呈凹凸相吻之齿状,为护城河中所罕见。而圆形角墩亦为少有,体现出迥异于汉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城内北端有一建筑物台基,平面呈“工”字形,残高1 米。曾出土红、绿琉璃瓦、瓦当、鸱吻及瓷器等残片。旷大的城内及护城河壕沟里草长没膝,走在城内不时可见砖瓦碎片,许多砖块的棱角已变得浑圆。站在城北的草滩上南望,浑圆的角墩在祁连雪峰的衬映下楚楚动人,那被风蚀了的曾经高大而巍峨的残墙断垣长满了青草,仿佛极尽全力想把自己隐入那芳草连天的皇城草原之中。 一次荒唐的“移民” 裕固族的皇城区是一个移民区。在这里你若想了解皇城的古迹、历史等,很难有人回答得上,在最新出版的《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成书以前,若想了解皇城的历史,只有去相邻的县去查找资料。1958 年,祁连县与肃南县为草原放牧曾发生过纠纷,后来甘青两省经过协商解决了纠纷。今天皇城区的居民就是在此后从肃南县各地及武威等地搬迁来的。关于这次搬迁,有《肃南县志》之附录十二《一九五九年大搬迁纪实》,现摘引如下: 1959 年,因甘肃省和青海省草原边界问题,引起肃南县全境大搬迁,给群众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1958 年6 月到7 月间,青海省祁连县大批牲畜越过黑河,进入肃南县境内的鞭麻沟、大泉垴一带草原放牧;同时,青海省天峻县向托勒草原移民进入大量牲畜放牧引起了双方牧民打架斗殴。
1958 年10 月,甘、青两省召开协商会,共同协商解决的办法,但会议未达成协议。在这次会议上,甘肃省提出了解决这一地区问题的三个方案。即:一是把肃南县移交给青海省管辖;二是肃南县搬迁至甘南州;三是肃南县搬迁至皇城滩。三个方案的第一方案青海拒绝接受,第二方案路途遥远损失大。甘肃省委决定执行搬迁皇城的第三方案。于是肃南县开始全境(除明花区不动)大搬迁。张掖地委于1958 年12 月30 日发出《关于解决与青海边界问题的安排和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在上报省委的同时下发肃南县委。《报告》对肃南新迁地区作了规划安排:将天祝县哈溪区四个乡和祁连区全部以及由青海交还甘肃的皇城滩、永昌县西河人民公社(包括新城子乡、南坝乡、红山窑乡、水泉子乡),山丹县老君乡和陈户、新河乡部分地区作为肃南县自治的基本区域,并明确指示肃南县领导机关迁皇城滩。肃南县委根据《报告》精神,制定了搬迁方案:按新规划地域,肃南县有四个公社(除明花区)及国营牧场、鹿畜试验场共搬迁群众1261户6568 人,各类牲畜24.3 万头(只)。搬迁分三批,第一批2 月开始,搬出牲畜1.2 万头(只);第二批5 月下旬,搬出牲畜20 万头(只);第三批7 月底结束。县委成立了搬迁指挥部并设立办公室,驻新城子。搬迁资金预算146307 元,并规定了搬迁路线、形式等,要求以大批判为动力,以“蛇脱皮”为形式,以红军长征的精神宣传、组织群众。千里跋涉,困难重重,搬迁需经六条大河流,穿行数百华里农田。搬迁进入高潮,党中央发现了这一做法。敬爱的周总理亲自指示甘肃省立即停止肃南大搬迁,重新解决问题。肃南县于1959 年6 月8 日,召开电话会议,宣布停止搬迁。 这次全县大搬迁从1959 年6 月开始,到1962 年终止, 历时4 年,给肃南县的政治、经济及群众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一是干扰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贯彻落实,打乱了肃南县的行政区划,从肃南境内划出托勒、八字墩、友爱约5000 平方公里的大片草原,只划入了皇城滩1300 平方公里的草原。二是插花了社队,打乱了畜群,搬迁群众及畜群活动在650 公里的路途上,分散了群众家庭,形成了两头户;畜群结构失调,公母比例悬殊,为今后畜牧业生产发展制造了困难。三是往返搬迁,经济损失严重,在群众搬迁的同时,县级机关也从红湾寺迁至皇城,后又从皇城迁往红湾寺,不仅财产损失大、花费多,人们的精神也受到较大的影响。在历时4 年的搬迁中,正遇三年严重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全县减少各类牲畜4万多头(只),群众减少收入及损失生活资料约175 万元,花费搬迁费约165 万元,大迁徙途中死亡人口13 人(大人2 人,小孩11 人)。搬迁造成的后患至1988 年才得到基本解决。 |
上一篇:肃南县职业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 | 下一篇:肃南县大柳沟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探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