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新郑旅游地图 新郑地图全图——新郑地图全图高清版
新郑市城区街道地图
地理环境:地貌特征:新郑市位于豫西山区向东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山、丘、岗和平原兼有。西部、西南部为侵蚀低山区,峡谷或谷峰相间。低山外围和西北部为山前坡洪积岗地,京广铁路以东多沙丘岗地,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9.1%,岗地地势起伏较大。自新密入境,经武岗、郭店、薛店、苏村郑,入中牟县三官庙,有带状岗地,长26公里,是新郑市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南北分水岭。京广线以东地区,由于受古黄河水流切割,与西部岗地分离,形成南北向的条形岗地与古黄河隐流洼地相间的地形特征。京广线以东的古黄河阶地和京广线以西的双洎河、黄水河、潩水河两侧为平原。 主要山脉、平原、丘陵、盆地:新郑市境内主要有具茨山、陉山、嶂山、泰山、梅山等山脉。具茨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东西长14公里,南北宽3.5公里,面积约49平方公里。主峰风后岭海拔高度为793米;陉山属伏牛山系嵩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15公里。主峰海拔329.7米。山体呈西北东南走向,宽约1.5公里,长约2.5公里,境内面积约2平方公里。泰山系五指岭山余脉,位于新郑市区西南22公里。呈东西走向,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312.1米。新郑市的北部及西北部为丘陵地区。新郑市的东部基本以京广线铁路为界,以东为冲积平原。 主要河流、水系、水利工程:新郑市水资源总量13866万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36立方米,境内有双洎河(古洧水)、黄水河(古溱水)、潩水河、梅河、莲河、暖泉河、高路河等14条河流,河道总长度223.82千米,除潩水河属颍河水系外,其余河流均属贾鲁河支流。现有在册水库24座,其中2座中型水库,22座小型水库,15座小I型水库,7座小II型水库,校核总库容7061.46万立方米,兴利总库容3219.75万立方米,塘坝10处,拦河闸4处。 气候特点:新郑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半年受冬季风控制,多刮北风,夏半年受夏季风控制,多刮南风,全年平均风速为2.1米/秒。冷暖适中,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爽、冬寒。年平均气温14.4℃,极端最高气温为42.5℃,极端最低气温为-17.9℃。年均日照时数为2114.2小时。1971~2000年中平均降水量为676.1毫米。年均霜期为152天。 城市荣誉:国家级: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红枣之乡,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团建先进县市,全国文化先进县(市),全国文物先进县(市),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市),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县市,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全国企业信息化试点县(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经济实力100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中国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 省级:省级文明城市,河南省园林城市,河南省文化先进县(市),河南省对外开放重点县(市),河南民营经济发展环境50优,省平原绿化高级标准先进单位,河南省城镇化进程试点县(市),河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县(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县级市第一名,河南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 经济建设:近年来,新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跨越发展、保持稳定、为民谋利”的总基调,全力抓经济、重点抓工业、关键上项目、努力创环境,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构建和谐新郑,县域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05.5亿元,同比增长15%;财政总收入35.4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4亿元,同比增长27.6%。跻身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坚持把壮大工业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靠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实力。始终强化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借外力育强工业,靠开放激发活力。一是坚持主攻外向,狠抓招商。在抓好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的同时,组建若干个招商小分队,深入开展“定区域、定协会(商会)、定企业、定人员”的专业招商活动,着力招引了一批投资数额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二是坚持内外并举,抓牢项目。突出抓好“12个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3个投资亿元以上在建项目”等“十个十”项目,靠项目构筑强市支撑。三是坚持激活内源,发展民营。围绕思想上放心放胆、工作上放手放开、政策上放宽放活,鼓励、引导和运作各类资本投入生产经营领域,激励全民创业,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四是坚持扶持服务,优化环境。通过简化办事程序、加强效能建设,着力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制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和统一开放的市场环境。先后获得未来5—10年最具台商投资价值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外商眼中的河南最佳投资园区等称号。通过坚持不懈地抓招商、上项目、搞服务、创环境,扩大了经济总量、壮大了综合实力。坚持把特色园区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载体,靠集群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一是抓规划,营造发展布局。围绕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制订了以市区为龙头,以临郑、临空、临煤三大经济板块为载体,以城东工业园、港区台商投资工业园、中原食品工业园、城北医药产业园、龙湖科技教育产业园、辛店煤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等六个园区为支撑的“一个中心、三大板块、六个园区”的发展规划。二是抓建设,打造投资平台。打破单纯依靠财政投入办园区的观念,通过组建建设投资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多渠道融集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达到“通道路管网、通公交车辆、通上下水、通电力设施、通路灯照明、通节能型燃气、通有线广播电视、通邮政通讯和有省级水平以上的园区总体规划、有特色明显的名牌企业和产业聚集、有符合园区特色且达标的标准化厂房、有完善的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有街头游园等公共娱乐设施、有强有力的管理机构和管理措施”等“八通六有”标准。三是抓引导,促进产业集聚。树立“大园区”发展理念,成立市产业园区管委会,切实加强指导、协调、管理和服务。坚持谁引进、谁受益,通过宏观调控、税收分成等措施,引导同类产业集群发展。坚持把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靠培育特色经济增强发展活力。一是依托历史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文化经济。围绕“打造城市品牌,增强软实力”,以黄帝文化为龙头,促进文化旅游、文化教育、文化产业同步推进。特别是通过连续三年成功承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新郑黄帝文化品牌强势崛起,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20强、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市)和全省十大文化强县等称号。二是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煤炭开发为契机,切实抓好生态型能源基地建设,继几家煤矿开工建设、投产后,又运作了国开投煤化工、神龙煤化工等项目,建成了郑州鸽瑞、华驰薄板、福华钢厂等钢铁制品企业,初步形成了煤、电、钢、煤化工等相互转化、循环利用的经济模式,我市煤炭综合开发区被列为全省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三是依托产业优势,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实施以引名企、树名牌、创名品为主导的品牌带动战略,目前,我市拥有“红旗渠”、“白象”、“加加”、“羚锐”、“统一”、“正林”等中国驰名商标和“盛世金典”、“好想你”、“庆安”等省级著名商标20多个,庆安集团、羚锐制药等7家企业被列为上市后备企业。坚持把统筹城乡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靠城乡一体化提高和谐发展能力。一是加大投入,推动城乡设施同步建设。坚持路网相连、资源共享,先后建成和拓宽改造了新港大道、神州路、S323新郑段、万邓路等城乡主干道,利用三年时间对全市农村道路进行了全面建设和改造,新修和改造县、乡、村三级道路700多公里,建成乡镇客运站12个,实现了村村通油路、村村通公交车。去年,我们又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村村通电气化和骨灰堂建设等工程,解决了6.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建电气化村107个、村级骨灰堂100座,力争用三年时间达到村村通自来水、村村实现电气化和村村都有骨灰堂的目标。同时,从今年元月1日起,每年市财政投入200多万元,对新郑籍亡故居民基本火化费全部免除。二是工农联动,推动城乡产业同步发展。对中心城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教育、房地产、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增强城市人气,繁荣城市经济。对小城镇,坚持以工业化富民、以城镇化带动、以产业化提升,去年辛店、新村、梨河等5个乡镇进入全省综合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行列,薛店、龙湖、和庄等5个乡镇被评为郑州市综合经济实力20强乡镇和先进乡镇。薛店镇被确定为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龙湖镇获得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优势城镇称号。对农村,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着力培育“好想你”枣业、雏鹰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综合治理,推动城乡环境同步改善。围绕打造生态新郑,切实加强造林绿化、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工作,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连续13年位居全省县级市前列,并获得河南人居环境奖和省级环境优美城镇称号。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巩固创建成果,继续保持国家卫生城市称号。薛店镇获得国家卫生镇称号,龙湖镇、和庄镇、新村镇获得省级卫生镇称号。四是统筹协调,推动城乡社会事业同步繁荣。围绕学有所教,新建、改造城乡中小学28所,全市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基本普及了高中段教育,高考成绩连续16年位居郑州市六县(市)之首。围绕劳有所得,坚持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通过对初、高中毕业生等新生劳动力实施免费培训、提供就业岗位等措施,去年以来共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两万多人,增加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围绕病有所医,对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所进行新建和改造,全面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深入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民参合率不断提升。围绕老有所养,新建、改扩建敬老院14所,全市“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不断攀升。围绕住有所居,实施了3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建设工程,对符合廉租住房条件的家庭全部落实了住房补贴。 |
上一篇:地形地图 | 下一篇:新郑市、区、县、村各级地图浏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