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忻州旅游地图 忻州地图全图——忻州地图全图高清版
忻州历史地理
汉为雁门郡、太原郡地。北魏为永安郡、雁门郡,太平郡。隋为新兴郡、雁门郡。唐、五代、宋俱为忻州定襄郡,代州雁门郡。金、元、明、清俱为忻州、代州、保德州。民国属雁门道。 抗日战争期间大部分地区为我根据地,同蒲路以东属晋察冀边区,以西属晋绥边区。建国后成立忻县专区。1959年1月29日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又恢复忻县专区。1970年改名忻县地区,1978年改名忻县行政公署。现辖忻县、定襄、代县、河曲,繁峙、保德,原平、偏关、神池、五寨、静乐、岢岚、五台、宁武等十四县。行署领导机关驻忻县。 太平郡北魏置太平郡,领太平、太清、永宁三县,属朔州。北齐并神武郡入之,北周废。故治在今宁武县东北,今名太平村。 秀容郡北魏永兴二年(410)于秀容县置秀容郡,太平真君七年(446)肆卢、敷城二郡并入该郡,领秀容、石城,肆卢、敷城四县。故治在今忻 县西。北齐郡废。 繁畤郡东魏天平二年(535)于繁畤县置繁畤郡,领繁畤、崞山二县,故治在今繁峙县东,北周废。 新兴郡东汉建安二十年曹操置,治所在九原县(今忻县)。晋元康中年改为晋昌郡,领九原,定襄、云中、广牧、晋昌五县。北魏永安中年改 称永安郡,治所在定襄县,北周废。隋开皇初复置新兴郡,治所在秀容县,后废郡,义宁初复置,唐废。 代州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置肆州,领永安郡、秀容郡、雁门郡。治所在九原。北周大象元年(579)移治雁门郡,即今代县。隋开皇五年 (585)改为代州。大业初改为雁门郡。唐武德元年(618)复置代州,天宝初改为雁门郡。乾元初复称代州,中和二年(882)置雁门节度使,三年 改置代北节度使。五代梁、唐、晋皆未改。宋曰代州雁门郡,金称代州,天会六年(1128)置震武军节度使,元仍称代州。明洪武二年(1369)降 为县,八年二月复称代州,属太原府。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五台县、崞县、繁峙县。民国元年(1912)改州为县,即今代县。 廓州东魏于石城县置廓州,领广安、永定、建安三郡,北齐废三郡,改州为北显州,北周废,故治在今原平县崞阳镇。 武州东魏武定元年(543)置,领吐京郡、齐郡,新安郡,治所在雁门川(今繁峙县西).北齐改为北灵州,不久废。 忻州隋开皇十八年(598)置忻州,大业三年(607)废,义宁初改为新兴郡,唐武德元年(618)复为忻州,天宝初改称定襄郡,乾元初复为忻州, 五代未改,宋为忻州定襄郡。金、元、明俱称忻州。清雍正二年(1724)升为直隶州,领定襄县、静乐县。民国元年(1912)废州为县,即今忻县 。 宁武府清雍正三年(1725)置,领宁武、偏关、神池、五寨四县。治所在宁武县。民国元年(1912)废府。 忻县专区 1949年10月设置,专署驻忻县。初辖九县:忻县、代县、宁武、静乐、五台、定襄、繁峙、崞县、阳曲。1952年撤销兴县专区后, 兴县、偏关、神池、五寨、河曲、保德,岚县、岢岚等县并入该专区。1958年11月与雁北专区合并为晋北专区,1961年又恢复忻县专区。 三关即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明时称外三关,为京师之屏障,后称三关。 十八隘 《天下郡国利病书》: “雁门、平刑,盘道梁为阨塞,由雁门东顾则平刑,西顾则盘道梁。介乎东者则水峪,胡峪、马兰、茹越 、小石、大石、大安,团城、凌云焉;介乎西者则太和、白草、八岔、小莲,夹柳、燕水、雕窠,元冈焉。是所名十八隘者也,自宋有之。”在繁峙、代县、宁武等县境。 五台山 在五台、繁峙、代县之间。 《水经注》: “五台山其山五台巍然,故曰五台。”又名五顶山,又名五峰山,又名清凉山。《华严经》疏云: “清凉山者,即代州雁门五台也。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名清凉。”五台,一为中台,又名:翠岩峰;一为东台,又名望海峰,一为西台,又名挂月峰;一为南台,又名锦绣峰,一为北台,又名叶斗峰,为五台山主峰,也是华北最高的山峰,海拔3058米。五台山自东汉以来就是我国佛教一大圣地。旧时寺庙林立,僧尼众多,国内外信佛人士多来朝山礼佛。由于峰峦峻峭,地形险要,抗日战争时期,我党以五台山为中心建立了晋察冀边区,聂荣臻同志领导边区军民抗击日寇有功,毛主席曾风趣地赞扬说:五台山上古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 管涔山 又名燕京山。 《水经注》: “燕京亦管涔之异名也。”史书多作管涔,唯《太平寰宇记》作菅涔,言其山多菅草,故名.山跨静乐、宁武、神池,朔县诸县,海拔2603米,森林茂密,为我省主要林区之一。 芦芽山 又名芦芽尖山(《太平寰宇记》)。《山西通志》又名大峪山。在宁武县西南,跨神池、五寨、静乐、岢岚诸县。 滹沱河 《礼记》作恶池,《周礼》作虖池,《史记》作嘑沱,又作亚驼。《名胜志》称:滹沱古本作瀖池。源出繁峙县东,流经代县、原 平、定襄、五台、盂县入河北省。
宁 武 县 汉为楼烦县地,隋为崞县、静乐县地。唐置宁武军,因北魏之广宁、神武二郡治此,故名。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宁化县,为宁化军治。熙 宁三年(1070)废,元祐元年(1086)复置,崇宁三年(1104)改为宁化镇,金大定二十年(1180)复置宁化县,为宁化州治。元太祖十六年(1221)
废入管州,故治在今宁武县西南宁化村。明洪武三年(1370)置宁化所,清雍正三年(1725)改为宁武县,为宁武府治。民国属雁门道。 楼烦关 在宁武县西南。 《隋书?炀帝纪》: “大业三年,北巡入楼烦关。” 《元和郡县志》释: “在静乐县北一百五十里,今宁武关,当 即古楼烦关也。” 宁武关 明初置关,三关镇守总兵官驻之。《天下郡国利病书》载: “旧为宁武屯,自正统己巳以来,都中数被敌侵,御史李佩奏宜置关屯 戍,于是因旧名立关,以宁化所隶焉。堡凡十二,东为大河、为阳方、为朔宁;北为神池、为大水口、为利民;西北为黄花岭、为土棚、为义 井;西为宁文,为二马营;西南为西镇。而宁文实与宁武相为犄角,以扼山西之险。”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到此,与官兵激战,击杀明总 兵官周遇吉。自此,大同、宣化闻风而溃,起义军遂直捣京师。 宁文堡在宁武县阳方口西南二十里,明初为军屯,景泰元年(1450)筑城,称宁武关城。 “北临云朔,西带偏保,最为要冲之地。”即今宁武 县城。 阳方堡在宁武县东北二十五里,明嘉靖十八年(1539)巡抚陈讲创筑堡城,名为阳方堡,清时驻把总,今称阳方口。 伏伐城在宁武县西南。据《清一统志》称:在静乐县北八十里,隋楼烦郡所治。今阙。 汾阳宫在宁武县西南六十里管涔山上,山有天池,宫环之,为隋炀帝大业四年(608)所建。大业十三年,刘武周“陷楼烦,据汾阳宫,”即此 。 万佛洞在宁武城西北二里许,元至正年间建,明成化中年重修。为文物保护单位。 圣寿寺在宁武城西南六十里三马营村,明代建筑,为文物保护单位。 延庆寺在宁武城内山麓,明代建筑,旧时为著名古刹,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周遇吉墓在宁武城东关外河原上。周遇吉,明锦州卫人,崇祯年任山西总兵官,李白成攻打宁武关时,顽抗而死。 祁连★ 即天池,在宁武县西南六十里管涔山上。《水经注》: “有大池在燕京山上,世谓之天池,其水阳旱不耗,阴霖不溢。”金元好问曾 写《游天池诗》赞之。 燕京山 即管涔山,在宁武县西南。《水经注》:“燕京,亦管涔之异名也。” 《淮南子?地形训》: “汾水出燕京。”
秀容郡治。隋、唐、宋、金、元俱称秀容县。隋为忻州治,后为新兴郡治。唐为忻州治、定襄郡治。宋、金,元俱为忻州治。明洪武初年并入 忻州,清因之。 民国元年(1912)改为忻县,后属雁门道。抗日战争时期本县西北部山区为我革命根据地,属晋绥边区;同蒲线以东,也设置县级机构,由晋察 冀边区领导。1948年6月14日全县解放。建国后忻县专署驻此。1958年与定襄合并为忻定县,1961年又恢复忻县。 九原城 东汉末置九原县。《十三州志》谓九原山其仞有九,故名九原。今忻县城跨九龙冈上,九龙冈也叫九原冈,即九原城故址。 新兴城在今忻县城南二十里,汉末筑,一名建安城。 秀容故城在今忻县西北二十五里河管村(河拱村)南,北魏谓南秀容,于此置肆州。当时,尔朱荣占据肆州,北挥马邑,东塞井陉,是他的 根本重地(按《北魏书?地形志》:肆州治九原)。 平寇县东晋置平寇县,属肆卢郡,北魏时属永安郡,故治在今忻县东五里故郡村。北齐移治定襄县,隋开皇十年(590)又移治崞城。 肆卢县北魏置肆卢县,属肆卢郡,太平真君七年(446)改属秀容郡,北齐废。故治在今忻县西北四十五里奇村与辛庄之间,遗址尚存。 铜川县隋开皇初置铜川县,大业初废入秀容县,故治在今忻县西。 忻口 在忻县北五十五里,两山相夹,滹沱河流其中。《清一统志》引《魏土地记》称: “汉高祖出平城之围,还军至此,六军忻然(按,忻 、欣同义),故名。” 《宋史?地理志》: “秀容县有忻口寨。”清顺治六年(1649)吕梁农民起义军曾在此与多尔衮部将激战。1937年秋, 日寇入侵山西,在此遭到我国军民两个月的抵抗,后为阎锡山迫令撤退。十一月三日忻口失陷。 云内口 在忻县西七十里龙门山北,云中水所经。《宋史?地理志》:秀容县有云内砦,明初置寨西巡司,为戍守要地,又名寨西口。 蒲阁寨在忻县西北七十里。抗战初期为我晋绥边区的地方,1942年8月被日寇“蚕食”后,成了敌人的前哨据点。忻县军民贯彻执行了毛主席 的要把敌人挤出去的指示,围困日寇,经一年零八个月的艰苦斗争,终于把敌人挤走,开创了晋绥边区挤走敌人的范例。 平社在忻县南四十里北同蒲线上。1938年2月,贺龙、王震同志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平社战斗,切断了日寇占领的北同蒲线,使敌遭到了重创。 三交在忻县西六十里,是通往静乐、岚县的必经之路。1938年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一),王震同志在此指挥三五九旅七一七团对进犯的日寇进 行了狙击,激战一天,胜利地狙击了配合有飞机的日寇进攻。 元好问墓在忻县南十里韩岩村北,因葬时墓前筑土五方,每方五丈高,张慕画花为记,故又名五华坟。今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主元好问 ,著名文学家,号遗山,忻县人。金兴定进士,金、元之间最负重望。著作今存者,有《遗山集》、《中州集》、《唐诗鼓吹》。 韩献子墓在忻县南韩沟村,为文物保护单位。韩献子,名厥。参与晋景公对楚,对齐战役有功。晋置六军,厥为六卿之一。悼公时,厥主政 ,救宋伐郑。卒谥献子。襄汾县亦有韩厥墓 。 公孙杵臼墓在忻县西逯家庄,为文物保护单位。公孙杵臼,春秋时晋国人。于晋景公三年(前597) 拚出自己生命,与程婴合谋,藏匿赵氏孤 儿赵武。赵武是赵简子的祖父。参本书“盂县?藏山”。 金洞寺 在忻县西北西呼延村,元建明修,为文物保护单位。 陀罗山在忻县西北五十五里,山形秀拔,高出云表,怪石凌空,悬崖欲坠,旧时为本县避暑最佳处。元好问、傅山等人写诗讴歌之。 读书山在忻县东南三十五里,为系舟山的余支。因元好问父德明读书其下,赵秉文改名读书山。读书山,溪涧萦回,岩壑幽邃,古木清泉, 为忻县之胜地。 定 襄 县 西汉为阳曲县,属太原郡。东汉建安二十年(215) 阳曲县移往太原县界,遂于阳曲故城改置定襄县,属新兴郡。魏晋因之。北魏仍名定襄,永 安中年为永安郡治,北齐废。武成帝时,平寇县来治,隋开皇十年(590),并入秀容县,唐武德四年(621)于今治复置定襄县,届忻州,五代因 之。宋熙宁五年(1072)并入秀容县,元祐初年复置定襄县,仍属忻州。 金, 元、明、清均不改。民国属雁门道。1937年12月,抗日民主县政府在蒋村成立,由晋察冀边区领导。1948年全县解放。 1958年与忻县合 并为忻定县,1961年又恢复定襄县。 晋昌县晋惠帝时置晋昌县,属新兴郡,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并入定襄县,故治在今定襄县西北。 阳曲古城 汉阳曲县治此。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曾在这里发掘、盗窃古物。古城遗址,周二十里,东自今县城东关关帝庙,西至西邢村茶房 ,南起南关奶奶庙,北至北关之南。 七岩山在定襄城东南十五里,自来为忻、定名胜。山洞中流泉滴滴,聚成水池,有“半亩方塘一鉴开”的佳景。元好问游七岩山诗有“落景 未知还”句。东魏天平三年(536) 僧慧端等造摩崖佛像千尊,称千佛寺,本名灵光寺。寺址在今洞口西北。清李镕经著有《七岩山志》。 尔朱荣摩崖从定襄城南窑头村西行往居士山的中途,有尔朱荣摩崖。摩崖依山镌石,离地有丈数高,字迹尚能辨认。 遗山在定襄县城东北二十里。牧马河环绕其东南,孤峰突出,如群山之遗,因名遗山。元好问晚年读书于此,因号遗山。他诗集中所谓神 山别业,即此。故此山又叫神山。1937年12月,定襄抗日民主政府在神山创办定襄学院,培训革命干部。 王进村在定襄县东北,是烈士王伯唐的故乡.王伯唐同志,1901年生,1926年入党,早年在京、津从事革命活动,1932年回到太原,1934年任 中共山西特委书记。在白色恐怖中,伯唐同志以共产党人的坚定性、顽强性,领导人民群众进行艰苦的斗争,1935年11月不幸被捕,坚贞不屈 ,同年12月壮烈牺牲。 西社村在定襄县北,俗称西坡头村,原属崞县,是续范亭同志的故乡。续范亭同志,早年参加中国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革命军山西远征队 队长。1935年因痛恨蒋介石卖国投降政策,在南京中山陵剖腹自杀,遇救死。1939年后,历任山西新军总指挥、晋绥边区行署主任、晋绥军区 副司令员等职。1947年9月12日病逝于临县。根据生前要求和表现,中共中央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伟大领袖毛主席给续范亭同志写了挽联 ,沉痛悼念范亭同志。挽联为: “为民族解放,为阶级翻身,事业垂成,公胡遽死;有云水襟怀,有松柏气节,典型顿失,人尽含悲。” 北西力村在定襄县东,是革命烈士张仁槐同志的家乡。张仁槐同志,抗战前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时,担任党的支部书记。1938年在晋察冀 任三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1942年6月23日在河北深县的一次战斗中牺牲,年仅三十岁。 大南邢村 1938年春,日寇占据定襄县城后,经常下乡滋扰。这年三月二十四日(农历二月二十三日)夜间,我驻城外的抗日部队,侦得敌人出 发路线,预先埋伏于大南邢村外有利的地带。待敌人进入埋伏圈后,用手榴弹,刺刀与敌激战至深夜,歼敌无数。敌急调城内日军增援,为了 泄忿,制造了大南邢村群众二十人被屠杀的惨案。 关王庙在定襄县城北关,俗称关帝庙,也叫无梁殿。原是寿圣寺的西配殿,因寺久废,独存的西配殿就单独成了庙宇。关王庙营造法式保留 元代结构的特点,庙内壁画皆为三国演义的故事。今为文物保护单位。 漆郎山 在定襄县北三十里,亦名柏树岭,山洞刻有漆郎象,俗传即豫让漆身处。豫让,春秋时晋卿智瑶的家臣,赵、韩、魏灭亡智氏后,他 漆身吞碳,改变面貌和嗓音,多次暗刺赵襄子未成,后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砍衣后自杀。 红泉山也叫洪泉寨,在定襄西南三十里。明弘治二年(1489)崞县王良、忻州李钺在崞县起义后,率领五百人占据洪泉寨。今山顶还有堡寨遗 迹。 东霍村在定襄县城南,有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立之东岳庙碑铭,其碑为集王羲之书。 太平寺在定襄城南二十五里寇村。原名太平院,有金承安年的经幢和元朝的碑记。 贾统墓在寇村北师家坟之东,又称贾御史墓。贾统,定襄人。洪武初以学行荐授忻州训导,五年征为御史,陞陕西佥事(光绪《忻州志?职官》)。 |
上一篇:忻州地图全图 | 下一篇:山西省忻州市地理位置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