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大三峡 地理上篇
发布日期: 2012-08-07 发布:
2012年第30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地下埋藏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
中国论文网
历史学家唐德刚以三峡喻中国历史,称之为“历史的三峡”,形成其关于华夏文明几千年来三次大转型、终将冲破瓶颈浩荡东去的“三峡史观”。目前我们仍处在自1840年以来的第三次转型期内。三峡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
三峡之于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胜景。
中科院一直有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在青藏高原以东寻找东方人类的起源地,三峡被认为是寻找全世界人类起源的最佳地区之一(另一地点是东非大裂谷)。继在巫山发现距今远达180万-200万年的“巫山人”后,最近在鄂西建始县发现的距今200万-250万年的直立“建始人”化石,证明鄂西一带是中华民族种群或者整个东亚人种群的发源地,并且是与东非大裂谷并列的两个人类的起源地之一。
据记者多年潜心搜集相关古籍资料、采访相关专家学者和实地勘察调查,以及国家相关部门近年来的地质调查,地理位置均指向远古长江南流清江—在三峡裂谷没有形成和尚未完全形成之前,清江峡谷是长江东流的通道,也就是说,远古的清江峡谷,是长江主河道。
虽然目前清江由长江故道“沦为”长江的一条支流,但考虑到远古地理上它作为长江故道,长江与清江中间其实只隔着一列分水岭,渝东鄂西的“大三峡”中的两条世界级峡谷长江三峡、清江峡谷,诞生了人类起源的人文初祖“建始人”,其后更是哺育了巫山人、长阳人、巴人和巴文明。三峡历来也是中国南北方文化、东西部文化传递的大通道,也是华夏文明的摇篮。
因此三峡和清江峡谷不仅仅是两条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更是超越狭义地理意义上的渝东鄂西历史、地理、人文进程一体化的“大三峡”。包括了鄂西渝东和长江三峡、清江峡谷,而非简单狭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三峡。这个“历史的三峡”,注定超出华夏范畴,而成为世界的大三峡。
今三峡库区沿线,因为三峡工程迁建,地下文物得到大量发掘,史前文明的考古得到了很多实证,被誉为“地下埋藏一部完整的中国通史”。清江峡谷相对处于更“蛮荒”的考古蒙昧状态,很多历史深埋地下,至今无人得知。“建始人”的发现,只是神秘渝东鄂西这方宝地偶露的峥嵘。事实上,在“大三峡”地区,目前考古所发现的古文明、古文物,已涵盖中国所有文明的历史时期,几百万年来,这里都是古人类活动的核心区。
著名文化史专家张正明先生指出:“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文化沉积带。古代的许多文化事象,在其他地方已经绝迹或濒临绝迹了,在这个地方却尚有遗踪可寻。这么长又这么宽的一条文化沉积带,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保存着丰富的古文化信息,急需总结。”
本报独家策划了这组系列报道,试图从“大三峡”远古地质成因、近现代地质调查、考古发现方面,解读“大三峡”从远古绵延至今的地理人文。
300万年的长江之谜
多少年了,关于长江,人们曾有过说不完的话题,但至今仍然无法穷尽它的谜底。相反,搞清了一些事实,却接踵滋生更多的疑惑。这,就是长江的魅力!
早在1959年、1960年,为配合三峡筑坝,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地理系曾经联合组成三峡地貌队,进行了系统的长江地貌野外调查。那次调查确定了重庆河段海拔315米,三峡河段海拔540米、宜昌河段海拔146米高度处古长江遗留下的砾卵石层。不过由于这些砾卵石层海拔较低,所以仍然无法解释切割深度为1000米上下的三峡成因。
三峡地貌队的工作和后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沈玉昌所著《长江上游河谷地貌》一书,均推断长江曾在海拔1000米高度上流过,指出:“只有将来在进一步调查中发现这一带有长江上游来的砾石,上面所做的推论才能得到最终的肯定。”
从1982年底至1984年,中国科考队再次对长江全程进行连续750天的野外科考。考察队在204公里的三峡区间耗时55天,平均以每天不到4公里的速度向前推进,结果在三峡上游丰都与三峡之中的巫山两处海拔1350米高度上,发现了20-30厘米厚(后来的考察发现厚达2-3米)的古长江堆积的磨园砾石(即通常所说的鹅卵石,并有来自四川西部的玄武岩、安山岩成分),从而确认了海拔1350米这一高度存在贯通的古长江,证实了三峡地貌队上世纪50年代的预言,也证实了美国学者巴尔博关于三峡是长江从剥蚀面上下切而成的推测。但是这种裂切,是在三峡出现地层裂缝,水流顺势而入所为。
通过与世界大河高出今河底砾石层之古河底砾石层高度进行比较,更看出中国长江三峡古河底砾石层的1250米(扣除河床海拔高度约100米)相对高度远远高于其他世界大河,为全球第一。而后来在比长江三峡两岸诸山更高的长江和清江之间的巫山分水岭(海拔高达1850米)上,也发现存在多处磨圆的小卵石和卵石层。
记者日前走访清江沐抚大峡谷时调查发现,在恩施往利川的朝东岩、石板岭的1600米的崖顶上,也存在着古河床的砾卵石。这是否说明这一带远古本就是长江古河床所在?像清江发源地利中盆地,2亿年前还是一片古海,现在已经抬升到海拨1100米高度了。
长江三峡地区地壳强烈抬升,这一相对高度全球罕见,这又是“大长江三峡”的一项世界第一,再次证明了 “大三峡”理论是成立的。(部分资料参考长江科考全程参与者、有“世界河王”之称的杨联康相关文章)
目前地质界公认,三峡的形成大约在上世纪50万年之间,而西长江改道东出、东西长江相互连通,已有300万年之久,在三峡完全形成的约250万年间,东西长江如何打通?西长江如何东出?路径如何?现在的长江三峡不过是50万年以来形成的地质地理现象,而清江沐抚及周边地区,是更为古远更辉煌的国家地质公园。考虑到它曾为长江故道,与三峡一起称为大三峡也不为过,实际是一体的。再说长江田野调查科考应运而生。
大溪南流的复杂地理
一般人不知道瞿塘峡其实是南北向横亘渝东鄂西的七百里齐岳山北端断裂。再往南百余里,有个龙关口的齐岳山再断裂,一条名为石芦的河,在利中盆地集纳了梅子水和龙桥河,向北沿裂谷横穿齐岳山,注入川江云阳段。在远古,这里是长江沿裂谷槽切东出的地方。
快速投稿通道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发现大三峡 地理上篇http://www.kmguol.com/mingshan/dayangzhou/dafenshuiling/37864.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