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正文
九鼎铁刹山考【荣宋原创】
标签: 东北道教主庭 千古道刹 艮为道源 天道自然
2010-01-15 14:13 阅读(?)编辑
九鼎铁刹山考
九鼎铁刹山是东北道教祖庭。《封神演义》称“九鼎铁刹山”。道教龙门派弟子觉明德改“铁叉山”为“铁刹山”。世称:“九顶铁刹山”。荣宋正名:“九鼎铁刹山”。——题记
(一)东北道教主庭
九鼎铁刹山是东北道教发祥地。研究九鼎铁刹山,需要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是道家和道教讲起。 所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我以为,概括起来就是周易、黄老、儒墨、禅佛诸学四位一体的大文化格局。其中,周易是最古老的哲学,在它之后诸子百家相继发展起来。我们知道,道家的创始人老子长孔子十几岁,而且据司马迁《史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庄子亦有孔子问道于老子之说,孔丘还赞誉老子是一条神龙。先秦以降,以至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然而历朝历代仍有内用黄老,外示儒术的政治权谋。
道教的前身是道家,史书上一向黄老并称,老庄俱列,这就是指黄帝、老子和庄子。春秋末年老子被公认为道家的始祖,当时诸子百家无不以尊道贵德为本。
“道教”这个词,在东汉以前诸子百家无不将自己的学说称之为道。以其道教人,此即为道教。道教形成宗教实体始于东汉,在太平道、五斗米道、神仙方士等民间团体基础上发展而成,奉《老子》其书为经典,尊老子其人为教主,在教义信仰、修持方法和制度仪式等各方面都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点。中国道教协会会长闵智亭认为:“追根溯源,道教是道家的继承,是对道家的宗教化。” 事实上就连佛教也接受了道教文化的直接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是依附道教的,菩提汉译为道,佛教徒也不称和尚,而是称做道人。”
从闵智亭的论断中我们确信,佛教传入中国后依附于道教的情形,菩提汉译为道,佛教徒也不称和尚而是称做道人。由此可见,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根基地位是不言而喻的。道家文化和道教文化,构成中国文化的根柢和精魂。鲁迅明确断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东北道教发祥地铁刹山的研究和开发,关系到民族文化的发扬和现代社会的和谐,此乃功在千秋的大事业,吾辈当竭力为千载古刹之重光而献言献策尽心尽力。这里根据我的实地考察,亲身观感及相关资料,神游九鼎铁刹山。
(二)千古道刹
铁刹山乃东北道教祖庭,中国道教龙门派长春真人姓邱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山东登州府栖霞县人氏。1630年(明崇祯三年),道教龙门派第八代传人郭守真,字致虚,号静阳子,由山东即墨马鞍山聚仙宫,云游渡海至此,见紫气神光,深藏而不露,于是拓建道观丛林,静修传道,遂开关东道教即东北道教之基业。此即龙门派北方的一个支系。据传,三千年前,长眉李大仙为本山的开山始祖。
铁刹山北起长白山脉,蜿蜒南下,起伏奔突四百余里,至古之空衍河(亦名衍水,即今太子河),突兀崛起,如神龙翘首,猛跃五百余丈直冲霄汉,主峰海拔912.9公尺,全山方圆三十里。长白山以下,铁刹山与医巫闾山、千山,成三山鼎立之势,被赞誉奉天(今沈阳)第一灵气之所钟也。如此嵯峨峥嵘之奇峰,又有千年古刹八宝云光洞,赫赫然虎踞龙盘之地,然而被褐而怀玉,隐秀于长白山麓太子河畔,实为道观丛林首选的隐逸圣地。正因为如此,东北道教祖庭乃建基于此山,遂陆续拓建诸下院于千山、医巫闾山,及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东北各地。其山,形如铁叉,故名铁叉山,见于《封神演义》和《辽阳县志》。
据考,道教龙门派第廿一代弟子觉明德,将铁叉山改名为铁刹山。铁叉改成铁刹,仅一字之差,神韵尽出,寓意古刹如铁,清虚冲天。又因从东、北、南三面仰视,均可见三座山峰鼎立入云,三三积而为九,故名之曰九顶铁刹山。又,长眉李大仙碑铭曰,“岁二十五,九鼎炼丹”,意思是说他渡厄真人自己二十五岁隐居铁刹山炼丹修道。史称,唐元宗曾下诏曰:“下有方士真人,金鼎石宝,上有明星玉女,仙草琼浆。”据此“九鼎炼丹”和“金鼎石宝”两句,我们便可更易九顶铁叉山其名为九鼎铁刹山。九鼎之鼎,既指道教炼丹之鼎炉,又彰显三峰鼎立(本山)以至三山鼎立(铁刹山、千山、医巫闾山)之大气象,可收一语双关之妙。此正应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玄机。翻阅《封神演义》多处描写铁刹山,均称九鼎铁叉山,不作九顶。鼎,在古代乃国之重器,故有一言九鼎之说。“九顶铁叉山”这样一个世俗的名字,经过正名为“九鼎铁刹山”,名正辞切,典雅而神圣,尤显千古道刹以固有的仙风道骨天道神光之大象。
道教文化讲究风水堪舆玄学,亦称青鸟术(或曰青乌术,或曰青囊术)。班固《白虎通义》曰:“左青龙(木),右白虎(金),前朱雀(火),后玄武(水),中央后土(土)。”
铁刹山至高顶,原始顶、真武顶、玉皇顶、太上顶等群峰耸立。原始顶下天桥洞,洞下即八宝云光洞,又下为乾坤洞,其下左、右狮子峰。以八宝云光洞为中央后土,前有朱雀岭,后有玄武岭。左有蛇山如青龙,右有龟山若白虎。山之阳有南天门,山之阴有北天门。据《河图括地象》曰:“天不足西北,地不足西南。西北为天门,东南为地户。”《易乾凿度》曰:“乾为天门,巽为地户。”此山北天门当为天门,南天门当为地户。太子河如青龙盘玉柱,迤逦迴环绕山南下,穿越本溪全境,辽、浑、太三河汇于辽中。九鼎铁刹山作为东北地区道教圣山古刹,载入《中国名胜辞典》,列为辽宁省和本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年来,东北及全国各地的香客信众进山朝拜,游人名士观光览胜,蔚然形成铁刹山文化盛事。假如我们运筹得当,我以为,其前景必将更加辉煌.
(三)艮维道源
东北道教祖庭九鼎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庙在天然石洞之中,洞口经年云雾缭绕,洞内有自然天成的钟乳石八宝:石龙、石虎、石蟾、石莲盆、石木盂、石寿星、石仙床、石定风珠等,因而得其名。云光洞庙宇深隐于丛林洞穴之内,实乃天造地设的风水宝地。更有日月乾坤洞,天官洞,正教宫,天桥洞,风月洞、郭祖塔,天然井,大阳云台卷舒山,天官庙,三清观等建筑群落和道观名胜。山中摩崖石刻和名人碑铭处处可见,诸如“乾坤正气”,“直上青天”, “与天同寿”, “艮维道源”四帧,尤为巧夺天工,赫然夺目。
依《周易·说卦》,“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故曰成言乎艮。”其中艮维道源,意为九鼎铁刹山乃东北道教之发祥地。二千五百年前,中国道教始祖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作《老子》五千言,在山崖上遂有“千古道源”的刻石流传至今。意思是,函谷关乃是道家和道教的发源地。彼“千古道源”与此“艮维道源”两句相应成趣,一个是中国道教之源,一个是东北道教之源,天道悠悠,光而不耀。
考“乾坤正气”、“直上青天”、“与天同寿”等均为前人所作,出自于清末拔贡、海龙知府白永贞和浙江巡抚增蕴等名士之手。道教龙门派第廿一代弟子炉至顺住持铁刹山云光洞三清观期间,陆续于多处山崖凿平磨光意欲镌刻铭文,但因故搁置未用。到了赵志刚道长仙逝以后,当任住持黄理贵道长为了表示纪念,准备在升仙岭石崖镌刻碑文。但因岩石质地不易细刻小字,方有本溪满族自治县党史资料办公室主任宋自然题辞“艮维道源”,孟兆旭手书,史秀山刻石。“艮维道源”四个大字,一语点破此山乃东北道教祖庭的主题,委实大手笔也,永志千秋。
铁刹山以本山为中枢,山麓外四正四隅画分八区,按后天文王八卦位置定其界段,山势起于奉天(今沈阳)东南,其东北有长白山脉,龙势蜿蜒,至此昂头轩举鼎立三峰。西南有千山,西北有医巫闾山,又与本山呈三山鼎立之势,诸峰环拱若众星捧月之象。周敦颐《太极图说》所述阴阳八卦周易太极之说,来源于道家。周易称,文王八卦,起于震卦,而终于艮卦。此山四隅方位依次布列,自然天成,非人工之所能为也。
震宫,正东。由东北来脉,有金蟾抬头山龙泉寺,距本山十里许太子河东岸小峪后沟,形如蟾首。向东南至碱厂,其脉由云台卷舒山东逶迤南下。西北脉为滴塔堡子,后座山有祥云宫。前山状如天马行空,故名天马山。此震宫之大势。
巽宫,东南。由南方沟口而东,有南、北阳冈子,为太子河流域。登铁刹山远望,东南见群山拱卫,中有碱厂,俗名张其哈喇甸子,市尘布列。自碱厂下行经铁刹山钓鱼台,下南烟冈为赵家洼,其后有元宝山、台子山、马鞍山、獾子顶。其东南有新城子,原名孤山新堡,系总兵李成梁所筑,其碑尚存。东南姜家砬子为文笔元宝山獾子顶。乾隆初年碱厂始设边门立集市,商号有福兴魁烧锅、四合兴、公悦成、会来祥、公昌泰、兴盛成、德泰兴、益盛公各粮货店。光绪以来举办公益,创立学校,信众益盛。此巽宫之大势。
离宫,正南。距本山十里有大堡古庙保安寺,有缸窑、瓦窑。由此而东北地名沟口,距本山五里,有永隆泉烧锅(今铁刹山酒厂)数百年商号。由沟口而南又五里,有白云洞圣水宫,为本山的下院。过冈即杉松河,有卧龙寺。其西则蕨菜排子山,山势横亘东西,宛若铁刹山之照壁。再南至分水岭有青云观,偏西则黄香峪,有三元宫。隆富宫(今本溪水洞)与卧龙窟窿山隔水相望。太子河下游,东有平顶山,西有杯犀湖(今本溪湖)。此离宫之大势。
坤宫,西南。登铁刹山远望,千朵莲华山如列屏,然千山原有五大禅林。清康熙年间,本山道士奉郭祖命往该山鸣道开化,创修无量观,又分支青云观、太和宫、慈祥观、五龙宫、圆通观、洪谷庵,道院林立,实为祖庭的大支系。千山东有摩天岭,为长白山的干脉,俗称大高岭。近者思山岭,有保佑寺。汤沟磨石峪,乃名人邓铁梅故乡。又近者来龙岭环抱本山。此坤宫之大势。
兑宫,正西。有庙岭,东麓有太平观,本山的下院。其毗连群山层峦叠嶂,由西北回转而来,有排子岭,乃本山入本溪县城必经之路。至刘家堡子荒地,归瑶池金母岭结局。此兑宫之大势。
乾宫,西北。长白山脉从东北来绕铁刹山东,而南而西,西北二里是南台,有紫云宫,奉关帝神像,本山道士住持,太清道众为之立碑,建芳行塔,附于魏方丈塔侧。由此而北接北甸子山脉转才子窑沟,有九凤云台山,清雍正三年建金光寺。山脉至许家堡及潜龙坑,回转而南接土门子黄沟岭形如新月,经荒地村与瑶池金母岭相属,归铁刹山结局。此乾宫之大势。
坎宫,正北。长白山势自东北来趋注正北苍龙山,此山脉起于长白经完达山,过临江绕金川至兴京永陵启运山,下迄长春岭苇子峪,下夹河乃转至苍龙山。山北有来龙宫,为本山下院。中有水洞叫鏊卧龙潭,山曰苍龙,宫曰来龙,潭曰卧龙。相传有水眼金睛大仙自东海来自本山,从长眉李大仙修道驻卧龙潭,潭水喷涌汩汩不竭,入太子河,设香磨六盘。水分二派,北经兴京孔家岭,南派由平顶山二道黄岭子下回转至本山北马家城子,而西苍龙山南坡有近边寺,后山有通仙洞,传说水眼金睛仙的别居。康熙三十二年创修朝阳观。此坎宫之大势。
艮宫,东北。艮宫与本山接近之山脉有钟楼顶,顶踞影壁山之北巅如正教宫的钟楼,影壁山脉由来龙岭回抱铁刹山转来,其势宛如正教宫之照壁,故名影壁山。东北即洋湖沟,太子河发源地,风景如国画,今画家村。近者大阳村云台卷舒山,西有天冠洞,内有天冠庙。山下三清观,为本山下院,奉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是谓道教的三清尊神,三清观因以得其名。此艮宫之大势。东北道教祖庭及其分域,以九鼎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为中央后土,隐逸于辽东胜地丛山峻岭之间,山灵水秀林木掩映,光而不耀。其众多下院,按古典风水学和周易八卦布列,星罗棋布,覆盖东北全境。
(四)天道自然
东北道教是中国道教龙门派的北方分支。中国道教乃黄老之道,起源于黄帝,集成于老聃。将老子尊奉为教主,从而神化老子,将《老子》奉为经典,正是道教正式形成的重要标志。庄子、列子、文子、庚桑子诸真人,是老子思想的阐微者。道教是华夏民族固有的宗教,它在原始巫术基础上,融合周易、黄老、儒墨、禅佛、方术、游侠、隐逸、歧黄、兵家等多元文化。马克思说,哪里有苦难,哪里就有宗教。历史上苦难深重的中国人,需要有自己的道教。
公元142年,东汉顺帝汉安元年,由张道陵倡导于鹤鸣山,凡入道教者预出五斗米,故亦称五斗米道,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因教徒尊张道陵为天师,故又名天师道。道教奉老子尊称太上老君。道教全盛时期代表人物邱处机号长春子,亦为龙门派的创始人,著《摄生消息论》、《磻溪集》等。
元代崇尚道教,成吉思汗封邱处机为长春真人,尊为国师。成吉思汗曾问道于邱国师,邱处机答曰:“必在乎不嗜杀人”, “敬天爱民为本”, “清心寡欲为安”。邱处机的回答,完全出于老子的和平主义、民本主义和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
龙门派东北地区的传人是郭守真,他仙居铁刹山云光洞,先后遣众多弟子分赴千山、医巫闾山、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建庙布道。1663年(清康熙二年)郭守真建奉天三教堂(今沈阳太清宫),为铁刹山下院。正如“艮维道源”之本义,道教龙门派以铁刹山为祖庭,广布东北各地,遂进入鼎盛时期。
道教经典之总汇收入《道藏》,其中称《老子》为《道德真经》。春秋末年战乱频繁,社会制度急剧变革。老子作为周王室的一个图书馆吏,目睹周王室日益衰微遂归隐西游,至函谷关遇关令尹喜,请为著书立说。乃著《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五千言,后人称其为《道德经》。老子如是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天道自然乃老子之学的纲纪。天道,是老子哲学的方法论,是宇宙本体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法则。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本体论,是宇宙本体的原始实体和物质本源。无为,是老子哲学的生存论,是无为而无不为的积极进取的人生哲学。
《魏书·释老志》称,“道经者,云有原始天尊,生于太元之先,禀自然之气,冲虚凝远,莫知其极”,“以为天尊之体,常存不灭”。魏晋玄学,称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三玄。宋代易学大师邵康节作《推背图》,有“天根”的提法。道教龙门派铁刹山道士诵经做道场的时候,多宣颂《武当功课经》、《三官经》、《太上灵宝施食经》、《十五登科经》、《玉皇心印经》、《太上救苦天尊》、《接架经》、《尊三经》、《尊经经》诸经。天道悠悠,自然渺渺。中国道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柢,造就了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天根和禀赋。东北道教祖庭九鼎铁刹山,隐居于辽东半岛丛林深处,被褐而怀玉,光而不耀,为而不争,介然行于大道之上。
(五)后记
考,九鼎铁刹山八宝云光洞,千年古刹历尽沧桑光而不耀。
铁刹山现任住持祝继友,法号真玄,奉辽宁省道教协会会长王全林之命,重振东北道教祖庭。我曾多次登上九鼎铁刹山东北道教祖庭八宝云光洞和平顶山铁刹山下院玉皇庙,有幸谒见祝真玄道长,一派仙风道骨而又平易近人,给我留下深刻印象。道教这样一种隐居深山,融于自然的体式,同佛教的丛林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事实上,道教与佛教文化的论辩融合而相互发扬是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道家文化连同道教文化,同周易,儒学,佛学,四位一体,形成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已经植根于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搜狐博客社会人文广场精华贴】
最后修改于 2010-02-18 19:16 阅读(?)编辑
想第一时间抢沙发么?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九鼎铁刹山考【荣宋原创】http://www.kmguol.com/mingshan/liaoning/tieshashan/30214.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
旅游相关:千山凤凰山五女山关门山鞍山医巫闾山铁刹山步云山天华山望儿山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