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绵山辨
来源:山西日报
2011年11月07日 10:30
【阅读提示】
绵山,因流传于世的一段晋国“割股啖君”“火焚绵山”的历史故事,成为人们家喻户晓的名山。而本文作者却在这里柳暗花明、山重水复地将一座座“绵山”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们又一次走近了历史的疑团。为了解开这个疑团,作者又一步步走进典籍,走进史料,走进实地,去审视,去辨别,直到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
晋南真是一部百读不厌的历史文化大著。多年来在这里探究,时不时就会遇到意外的欣喜:中国的源头、三晋的源头、晋商的源头、赵国的源头……每一次发现总让我拍案称快。不过,历史文化的探究决不似闲庭信步,而是在一条九曲十八弯的小路上艰难行走,有柳暗花明,就有山重水复。而今,当一座座“绵山”出现在面前时,我便又一次走近了历史的疑团。为了解开这个疑团,我只好走进典籍,走进史料,走进实地,去审视,去辨别,直到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答案。
绵山是和晋国的历史纠缠在一起的,要辨识这个疑团就必须从流传于世的一段晋国“割股啖君”“火焚绵山”的历史说起。这大致记载于明代冯梦龙改编的《东周列国志》。然而,查诸司马迁的《史记》,故事中的介子推割股、晋文公烧山俱不见记述。在这里,我们姑且按照传说中的情节来说事吧。然而,耸立在我们面前的绵山却是一个大大的历史疑团,因为绵山不是一处,据我所知就有三处:一处为晋中介休的绵山,近年来这里大搞旅游开发搞得红红火火,几乎是家喻户晓了;另一处是万荣的孤山,据说该山曾称绵山;第三处则是翼城的绵山了。那么,到底哪一座是介子推隐身的绵山?这便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疑团。
在这三座绵山中去伪存真,虽然耗时费力,但是,几经周折,我还是考辨出了结果。结果是将真实面目还给了翼城县的绵山。
首先,让我们来辨识一下晋中绵山的真伪。从表象看,似乎介休绵山已成定论,因为其宣传声浪一浪高过一浪,而且已被不少人认同。然而,正因为如此,考证真伪才更有必要,否则就可能一代一代以讹传讹。其实,这种观点绝不是我的创始,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先生就对此做过考辨,结论是介休绵山与介子推根本不会有任何瓜葛。原因在于,其时介休这地方还不属于晋国。顾炎武先生在 《日知录》指出:
晋之始见春秋,其都在翼,今平阳翼城县也……所谓成王灭唐而封大叔者也。北距晋阳七百里,即后世迁国,亦不相及……况霍山以北,皆戎狄之地,自悼公以后,始开县邑,而前此不见于传。
顾炎武先生明确告诉世人,晋中绵山与介子推毫不相干,关键在于晋悼公之前这里不属于晋国。从晋国的君侯谱系看,晋悼公是晋文公之后的第六代国君,中间相隔整整55年。也就是说,介休一带到55年后才属于晋国疆域。而在此之前,介子推怎么能逃到别的国家?退一步说,即使介子推有可能逃到这里,那晋文公也不可能追到这里,更不可能在别的国家放火烧山。真要放火烧山,后果可想而知。
对此,当代学人艾斐先生也做过考证,他曾在 《人民日报》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其中写道:地处晋中的绵山“当时尚为狄占区,早已不是晋国的国土了,介子推怎么可能携老母远避狄区?晋文公又怎么可能到他人之国去放火烧山呢?至于‘介休’一名的来历,那就更与介子推风马牛不相及了,原本是秦军自魏攻赵时在两国交界处暂时休战的意思。介休的‘介’,也原本是 ‘界’而不是‘介’。历代方舆地名都是这样书写的。”
艾斐先生在文章中不仅强调了顾炎武先生的观点,而且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即“介休的‘介’,也原本是‘界’而不是‘介’”,“是秦军自魏攻赵时在两国交界处暂时休战的意思”。他从历代方舆地名之中钩沉出来的这段史料极为重要,因为大多数人传讹都将介休视为纪念介子推的地方。这不奇怪,查考 《东周列国志》就是这么写的,放火烧山烧死了介子推母子,晋文公“为之流涕”,下令:“改绵山曰介山,以志寡人之过!”“后世于绵上立县,谓之介休,言之介子推休息于此也。”《东周列国志》这么记载有何依凭?遍搜资料查无实据。即使史圣司马迁写史也没有武断定论,只写到 “文公环绵上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至于介山在何处?没有确指。然而,时隔数千年后,明代的冯梦龙居然将远在晋中的绵山和介子推联系在一起,显然是附会演义的结果。这不仅误导了世人,也使《东周列国志》的信誉度大为降低,只能当成演义在茶余饭后赏玩了。
再者,各种史料都记载介子推隐居不是一人,是背着老母亲上山的。即使 《东周列国志》也承认,介子推“乃负其母奔绵上”。疑问就恰恰出在“乃负其母奔绵上”。试想,晋中绵山距晋国都城三百余里,海拔高达2072米,山下山上的直线距离不低于300米,况且峰高岭峻,攀登困难,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岂是容易走到的?走到山前岂是容易背上山去的?翼城的绵山离国都不远,海拔仅有869米,从山脚到山顶直线距离不过100米,介子推背着老母亲可以轻松到达,可以轻松上去。用距离的尺度一判定,就不仅否定了晋中的绵山,连万荣的孤山也排除了。万荣的孤山虽然没有晋中那么远,但是离国都仍然有百里之遥,同样存在着介子推“乃负其母”难“奔绵上”的问题。因之,对历史的悬疑问题,若不愿人云亦云,细加考证就会得出准确的结论。
在这一点上,顾炎武先生堪称世人的榜样。他晚年居住曲沃,多次沿浍水东行,不辞路途艰辛,往返考证晋都、绵山。经过深入考察研究,首次提出古唐国,也就是桐叶封弟的那个国都在翼城之境。绵山是连接曲沃、翼城的桥梁,是曲、翼交界的分水岭。为了搞清介子推隐于绵山的确切地址,他多次赴绵山考察,结合当时的地理环境,反复分析,对介子推隐于介休绵山和万荣孤山提出质疑,并确认介子推隐居的绵山应为今曲沃与翼城交界的绵山。他在《日知录》中写道:“然考之于 《左传》‘襄公十三年晋悼公搜于绵上以治兵……’此地必近在国都。然曲、翼均为古晋所都之地。”《左传》记载:“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唯介子推不言禄。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应该说,顾炎武先生对绵山的结论是明确的,也是正确的。
如果你走进翼城,也会赞同这样的观点。在翼城这绵山周围有不少和介子推相关的村庄。山前是封壁村,之所以这样相称,是因为这里的土地都被晋文公封为介子推的祠田,以此供养山上祠堂的用项。而村后绵山似壁高耸,故以封壁为名。山后是孝义村,这个名字更好理解了,介子推敬侍母亲为孝,割股奉君为义,孝义村也就名副其实了。最有说服力的是近在咫尺的王光村。这个王光村和介子推、和绵山有何关系?翻开典籍一看就明白了,汉代刘向撰写的《列仙传》记载:“介子推姓王名光,晋人也。”清康熙版《平阳府志》也有同样的记载。原来这介子推是晋文公所赐:介,耿直的意思;子,男人的美称也;推,退避不受禄为官啊!这就更有说服力了,介子推背着老母亲上绵山不仅是隐居,而且还是回到自己的故里安居乐业,多么符合情理。足见,翼城的绵山是介子推母子隐居的绵山,这该是不争的事实。
责任编辑:韩晓飞
相关新闻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中国新闻网山西新闻http://www.kmguol.com/mingshan/shanxi2/mianshan/25233.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
旅游相关: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武当山五老峰五行山吕梁山太岳山绵山芦芽山中镇霍山灵空山石膏山仙堂山管涔山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