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本主庙景区简介
红山本主庙是洱海边最具人文特色的本主庙,位于
大理市双廊镇的北部海湾。庙中所供奉的本主为唐天宝年间曾经大败唐将鲜于仲通和李宓的南诏军事将领王盛、王乐和王乐宽祖孙三代。被供奉为本主后号称“赤男灵昭威光景帝”,始建年代无可考。本主庙由门楼戏台、东西厢房、大殿、东配殿组成。濒临洱海,遥眺苍山,风景秀丽。红山本主每年农历四月十四至十六日会期,渔船汇集,人流如潮。
农历四月十五前后,是
白族之乡民风民俗最为浓郁的一段时期,绕三灵、蝴蝶会、红山本主庙会……而其中红山景帝祠,以特殊的吸引力,在庙会期间吸引着大理十二个乡镇乃至邓川、洱源等地的善男信女、沿湖渔民逾十万前来祭祀,祈祷海不扬波,一帆风顺,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红山本主庙会香火之盛,其它各庙无出其右,堪称洱海流域最大的庙会,成为大理地区的一大奇观。
红山景帝祠,地处双廊红
山东北麓,与清澈湛蓝的洱海毗邻,灵山秀水与白族本主文化绝妙融合。古往今来,红山景帝祠独特的民俗文化特色使无数文人墨客流连忘返,使千千万万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给无数去那里寻求心灵快乐和慰藉的人以喜悦和安宁。
庙会期间,平时极清净的白族本主圣地成了极具人间烟火之气的地方。前来祭祀的香客或围成一圈颂经,或手擎高香祈祷,或在洱海边精心准备祭祀用品,在天地间勾勒出一幅富有人情味的白族本主文化画卷。人间烟火之气与空气里弥漫着的草木灵气融合得如此和谐,让人痴迷,让人流连。
白族之乡是神话的王国,其中本主的神话传说尤为特殊。白族本主大体可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英雄崇拜、奉诏本主四类。不同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点,是白族所崇拜的本主都是现实的,绝大多数是由人而神的本主。双廊乃至整个洱海流域笃信的红山本主,其人为谁?在红山景帝祠的西耳房内,“红山景帝祠碑记”的撰写者之一——赵克恭先生用睿智的语言打开了一幅厚重的历史画卷,把笔者带进了金戈铁马的天宝风云当中。
红山景帝祠本主庙所供奉的本主王盛、王乐、王乐宽为祖孙三代,是六诏时东洱河蛮豪酋,全力支持阁罗凤父子统一六诏,成为大功臣。大本主王盛、小本主王乐宽因英勇善战,被南诏王封为大军将,王盛之子、王乐宽之父王乐亦官至清平官。
唐天宝年间,奸相杨国忠听信谗言,使其爪牙姚安太守张虔陀凌辱南诏王阁罗凤,故意挑起边疆民族不和。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南诏发兵五万,一举功下姚安,张虔陀自杀。唐朝借故,于天宝十年夏四月(公元751年)令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军讨伐南诏。年近古稀的南诏征南大军将王盛率军向南阻击唐军北进,至绿萝
山西麓毗舍地区遭敌伏击,左眼受箭伤,北返至红山东侧大湖塘畔殉难。在此战役中,双方伤亡惨重,没头垭口也因而得名。王乐宽则首战告捷,力斩鲜于仲通长子鲜于昊,唐兵全军覆没,鲜于仲通带数十骑败兵逃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蛮子朝》里,用沉重的笔墨描述了这次战役:“鲜于通仲六万卒,征蛮一战全军没。至今西洱河岸边,箭孔刀痕满骨枯。”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战役过后,奸相杨国忠等人歪曲事实蒙蔽朝廷,于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再次向南诏大举进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天宝战争”,又叫“太和之战”。当时,杨国忠把持朝政,搜捕强征20万人,派遣其心腹侍御使成都留后李宓和广府节度使何履光率领,东面驻扎在海东鲁川,西面驻扎在漾濞,南面离龙尾关三十里下寨,北面进逼邓川,把苍山洱海围得水泄不通。并于双廊毗舍设造船厂制造战船,准备水陆并进,一举消灭南诏。南诏则将精兵八万秘密埋伏于各要隘,只让民军露面,引诱敌军。
在唐军战船即将造就完毕之时,军将王乐宽、大军将段俭魏与偏将数十人率五百水军和二百多渔户,乘夜突袭唐军造船厂,一举俘获下水战船二百多艘,并烧毁了未下水战船及船厂设备。在这次毗舍战役中,王乐宽又获头功。
造船厂被毁,粮草被劫持,军中瘴疫流行,唐军意识到只能速战,李宓于是下令全面进攻,并命其大公子先锋出战。南诏骑兵被李宓部队团团围住后突出重围,并将唐军诱入伏击地带,围困于江尾半岛上。在激战中,李宓落水而死,李宓大公子、五公子均被被王乐宽枪挑阵前,唐朝部队全军覆没。与此同时,何履光率领的五万唐军在龙尾关一带亦被全歼,仅剩何一人只身逃走。看到战场上旧骸新尸堆积如丘,阁罗凤感慨之余,下令在龙尾关筑“
万人冢”,祭奠以后加以安葬,以保存与唐朝的恩义。南诏德化碑记载了这场惨烈战役的始末。
王盛、王乐、王乐宽三代镇守外南关,为南诏立下赫赫战功。他们死后,敕封为“赤男灵昭威光景帝”,被当地人敬为本主,历代祭祀至今。
因大本主王盛为抵御外敌而殉难于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农历四月,前人就将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至十六日定为“红山本主庙会”,以此悼念祭祀。在白族民间神话传说中,红山本主为保疆为民,维护民族团结而殉难,死后其身化为一条绿蛇,蛇头上有一“王”字,经常显灵,保护群众,尤保船只行驶安全,故得沿湖一带群众笃信奉祭。
在红山本主庙会期间,居住在洱海四周的善男信女和沿湖船民们为保四季平安,打鱼顺利和行船安全而纷纷前来朝拜“红山本主”。农历4月15,又恰逢“白族情人节”,这给红山本主庙会又添了几份热闹。三天的红山庙会,四乡云集,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来赶庙会的群众都穿上了节日盛装,白天虔诚朝拜,晚上通宵达旦唱调对歌,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红山本主生前是民族英雄,死后又被敕封为“景帝”,在洱海流域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十分崇高。除了农历4月15庙会外,另有“春节迎神赛会”、“六月胜利节”、“辞年”等重大盛会。
每年春节,双廊人民最为隆重的要数正月初四到初七迎送红山本主的日子,这就是“春节迎神赛会”,是红山本主圣诞节。在这人神共乐的日子里,初四拂晓,大建盘“圣殿”里先发出三声号炮声,然后由事先选定的两张大船从水路驶向红山景帝祠接本主。在让本主“赏花”、“阅兵”后,徐徐驶向双廊村北海滨。早上吃过素食的人们,穿上新衣,奔向街头,用千百年来不变的方式接本主。本主所到之处,父老虔诚礼拜。到把本主迎接到大建旁“圣殿”中安置好,其后裔祭祀后,年戏方开始演出。初六早餐后,把本主接往康海天生营,更加热闹,晚上的白族调在唱本主历史的同时,也唱今日生活的幸福。初七早餐后,又把本主送到双廊村南黄土坡,转乘原船送回红山景帝祠。初八人们开始出门做活,春节也就结束。
史载,南诏统一六国、火烧松明楼,毗舍战役、全歼唐军等均在农历六月,故前人把六月定为“胜利节”。从六月四日至二十五日止,各地前来红山景帝祠祈求清吉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香客如织。廿五日是“胜利节”的最后一天,须在庙门前立两把大火把,待此两火把点燃后,霎时各村沸腾,随后点燃的小火把从绿萝山颠至西洱河畔,组成若干条火龙。
每年农历腊月初一至除夕,红山景帝祠内香烟袅袅,鼓声不绝,香客川流不息。过去宰年猪,必须将猪运至庙中,让本主亲见开刀血溅,以上谓之“辞年”。
这些传统的民俗文化盛会,蕴藏着人民群众巨大的生活热情,反映了白族人民历来反对制造灾难,崇敬英雄,爱憎分明的善良愿望,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它对现实人生的关怀,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极富人情味。时至今日,前往祈福迎祥的人们仍然能感受到浓烈的民俗民风和丰厚的历史内涵。
就在大理洱海北岸双廊村附近北面的红山口,建有一座红山本主庙(又称红山景帝祠),是双廊同大建旁两个村共同奉祀的本主庙,庙内供奉着白族本主王盛(南诏王册封的征南大军将),王乐(南诏清平官王盛之子)和王乐宽(南诏大军将王乐之子)祖孙三代人。
唐代天宝年间,唐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领八万大军至西洱河讨伐南诏,被南诏征南大军将王盛领兵击败。天宝十三年,唐将李宓率兵二十万,再次向南诏大举进犯,在洱海砂牛半岛和江尾海潮河半岛上,被王乐宽带兵全歼,李宓则落水而亡。王盛、王乐、王乐宽祖孙三代联合镇守外南关,为南诏立了大功,他们死后,被当地白族人民敬奉为本主,历代祭祀敬爷。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起为时三天,是传统的红山本主庙会,来自大理、喜洲、周城、挖色、江尾、邓川、右所、洱源等地的白族群众,都要到红山本主庙来祭“赤男灵昭威光景帝”。传说本主化为一条绿蛇,蛇头上有一“王”字,经常显灵保护群众,消灾免难,尤保洱海船只航行安全。在今年的农历四月十五,也就是公历的5月17日,我和朋友一起来到这里,感受到纯正的传统白族生活习俗,和大家分享!
门票免费
标签:红山本主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