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族的族源,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白族的族源可追溯到云南的石器时代,白族先民称滇□、叟、氐、西爨白蛮、白蛮、河蛮、白爨、□人、下方夷、白人、民家等。五代时期,白族首领相继建立了郑氏大长和国、赵氏大天兴国、杨氏大义宁国3个短暂的地方政权。公元937年,白族首领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厉行改革,加强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云南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元代云南建立行省,原大理国主段氏和权臣高氏等仍被重用,被授予封建土司官职。明代以后,较大的白族土司都先后被改土归流。元明时期,数十万汉族军民相继迁移到云南屯垦,促进了白族地区封建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的发展,同时由于受汉族移民的影响。遍布于中庆(昆明)、威楚(楚雄)、永昌(保山)一带的白族绝大多数逐渐同化于汉族。近代,白族人民曾参加回族杜文秀、彝族李文学领导的滇西各族农民反清大起义,掀起反洋教斗争。在第一次国内战争中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白族优秀儿女张伯简、赵琼仙、施滉等,先后为革命献身。白族共产党员周保中将军,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解放东北的战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1949年4月,中国共产党滇西地下组织在剑川和祥云等县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滇挂黔边区纵队第七、第八支队,解放了白族地区,许多白族优秀儿女为解放云南作出了重大贡献。
风俗习惯
白族基本上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儿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从幼子居住。在地主阶级中,有少数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有女无儿的可以招赘,无儿无女的也可以抱养同族弟兄的子女(过继)或养子。赘婿和养子要改名换姓,才能取得财产继承权。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响白族地区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内地汉族和汉文化的影响而改为土葬。丧葬仪式一般比较隆重。平坝地区白族人食稻米、小麦,山区的则以玉米、荞子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鱼、油鸡棕、猪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种别具风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将猪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丝,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还喜喝烤茶。
白族男子一般穿白对襟衣,外罩黑领褂,下穿白色或蓝色长裤,缠白色、黑色或蓝色包头,脚穿黑布剪口鞋。妇女身着白上衣,红坎肩,或穿浅蓝色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上衣右任结纽处挂三须或九须银饰,腰系绣花飘带短围裙,足穿绣花“白节鞋”或“凤头鞋”,手上多戴纽丝银镯或玉镯、戒指,耳挂金银制或玉制耳环。未婚妇女编独辫,连同白缨穗的花头巾或彩色毛巾,用红头绳盘于头顶。饮食坝区以大米、小麦为主粮,副食主要是各种蔬菜和鱼、肉、禽、蛋;山区主食玉米、荞子、马铃薯等杂粮,蔬菜副食较少,喜好酸、冷、辣口味。白族待客热情周到,请客通常招待“八大碗”。敬“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重要礼仪,常用于接待尊贵的宾客。住房坝区多为院落式土木或石木结构的瓦房。主要有“一坊一廊”、“两坊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边远山区多为竹蔑笆房和垛木房。婚姻自由,实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丧葬在唐代以前行土葬,宋代至明代因受佛教影响行火葬,明末以后又改行土葬。主要信仰佛教和本民族特有的本主神,也有人信道教和原始宗教。传统大小节日有三月街、绕山林、火把节、石宝山歌会等70余个。
白族的起源:据白族《九隆神话》载,圣母沙壹尝捕鱼水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于水上。沙壹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龙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因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牢山下有一夫一妇,复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着尾。九隆乃哀牢开国之君,继哀牢古国之后,白(子)国、南诏国、大理国之开国之君均声称是九隆之后,如此从文化上看白族认同九隆子孙。
另从民俗考证及古代人口流动的纵向上来看,历史上南下的氐羌人、通过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到洱海地区进行传教商贸往来的天竺人,以及早期入滇的汉人。与洱海地区的原住民在长期地交流与影响之下,融合成了以认同九隆子孙的有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政治体制、共同的语言与共同的文化共同体——白族。
(更多云南民族信息请关注昆明旅游官网:http://www.kmguol.com)
免责声明:
本站文章是提供给旅游者的参考资料,所有资源均是自动采集、网上搜集或个人整理,版权归属原作者、原出处所有。本站长将不对任何资源负法律责任。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版权利益,敬请联系我们即时处理。站长QQ:345940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