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白河县空气pm2.5实用查询——白河县空气质量指数
中国文明网联盟
成都更美了 党的十八大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拓展为“五位一体”,增加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明确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在全面深化改革之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和保护生态的工作力度、投资力度、政策力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加强源头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成都历来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今年的“绿色发展”步伐更为稳健、坚定。这个账本有多厚?今天,让我们随着大气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公益林保护的三位“一线”人员,一起来算算。 【大气污染防治】 成都市环保局污染物总量减排处副处长旷良义: 三大行业全脱硝 今年指导7条水泥生产线、7条玻璃生产线和1台火电机组脱硝设施建设 成都市实现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2.2万吨,相当于成都当前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0% 11月20日,明达玻璃(成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在旷良义的指导下,几名技术工人在巨大的机组前忙碌地操作,进行脱硝设施改造的最后调试。 “随着该厂脱硝设施的正式运行,我们成都在全省率先实现水泥、玻璃、火电企业全脱硝!”旷良义高兴地告诉记者。作为成都市环保局污染物总量减排处副处长,他见证了成都深入推进污染物治理、大力削减氮氧化物排放所作出的努力。 氮氧化物是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它会形成光化学烟雾污染,对PM2.5有着重要的影响。氮氧化物减排,被新列入了“十二五”期间国家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指标。 目前成都市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每年在11万吨左右,而按照要求,到“十二五”末期,氮氧化物的排放量要削减到8.74万吨。对于氮氧化物的削减,成为近年来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治的“重头戏”。 水泥生产线、玻璃生产线……旷良义随身携带的工作笔记,记录下了他到企业指导进行脱硝设施建设的点滴。他说,成都市率先从水泥、玻璃、火电等氮氧化物的“高产行业”入手,开展了一系列工程减排举措,推进企业降氮脱硝。今年更是重拳出击,完成了7条水泥生产线、7条玻璃生产线和1台火电机组脱硝设施建设。 随着这些脱硝设施的建成并投运,今年年底前,成都市在四川省率先实现水泥、玻璃、火电企业全脱硝,而仅此项减排措施,成都市就能实现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2.2万吨,这相当于成都当前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的40%。 【水环境治理】 成都市金牛区建设和交通局水务科科长张义军: 排“白水”的石材企业关了 成都市金牛区关停249家石材加工和销售企业,截住石材废水排放进南堰河、茅草堰、桃花江 成都市重点治理中心城区上游的30条河道,通过“全域截污、源头治理”,年底实现“水清、无味” 10月20日,张义军来到位于金牛区涧槽社区的金府石材城,曾经昼夜加工、机器轰鸣的几家石材生产企业十分安静,只有工人们拆除设备、机具的声音。“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这几家企业终于关停了!”看着眼前的一幕,张义军既感慨又欣慰。 作为金牛区建设和交通局水务科科长,张义军是该区水环境治理的“一线”人员,今年,他有一项重头任务:进行石材废水专项治理。 据了解,金牛区西华片区内有249家石材加工和销售企业,其生产废水直接排放入南堰河、茅草堰、桃花江等河道,白色的废水将河水也“染”成了白色。铁腕治水,今年,成都市把石材废水的整治列为水环境治理的重点。 在专项治理中,金牛区按照“谁污染、谁治理”,“不达标就停产”要求,要求所有石材企业达标排放,未达标的,坚决予以关闭。涧槽社区的几家石材生产企业规模大、占地广,被列入了首批“黑名单”。经过一个多月的整治后仍未达标,全部予以拆除或关闭。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149家、76家、28家、10家……在张义军的工作记录上,这些石材生产企业正成批量地从地图上消失。截至昨日,249家企业全部停止违法加工,21家企业完成搬迁。流向河道的废水被截住了! 记者从成都市水务局了解到,今年,成都市启动了30条河道的专项整治,按照“全域截污、源头治理”的理念,对中心城区上游的黑臭河渠进行集中整治,至年底实现“水清、无味”。 【公益林保护】 彭州市磁峰镇滴水村村民毛恩德: “绿色利润”超6万元 毛恩德领到各类林业补助2000多元,同时发展林下养殖黄鸡,纯利润突破6万元 今年成都市林业补贴资金达3000余万元,农民从林业人均增收近300元,新增森林3000公顷 到了年末,彭州市磁峰镇滴水村村民毛恩德翻开小账本,点起了自己的“小金库”。结算的结果让他满心欢喜:集体公益林补偿金307.5元;林下养殖的生态黄鸡年收益16万元,纯收益6万元;退耕还林专项配套资金养鸡圈舍补助还有2000多元。“这么高的收益,以前我是难以想象的!”望着门外的十来亩生气勃勃的山林,毛恩德感慨地说道。 借着成都市全面落实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春风”,毛恩德在2011年第一次尝到了甜头:领到了第一笔公益林补偿金307.5元。公益林补偿金工程实施后,他不再靠砍树卖钱过日子。 在林业部门工作人员的支持下,毛恩德还在自家的林地干起了林下生态黄鸡养殖,并承包了村组和邻社林农的林地50亩。今年,“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他家的生态黄鸡每年出栏超过2000只,平均一只鸡要净赚30多元。 今年,通过相关部门帮助申请,毛恩德的项目还纳入了退耕还林专项建设资金补贴项目,按照黄鸡圈舍的面积核算,补贴给毛恩德的金额达到2000多元。“收益高,还有补贴,现在我不砍树了,还有多的钱去把林子管护得更好!”毛恩德笑得合不拢嘴。 记者从成都市林业局了解到,为调动林农保护集体公益林的积极性,加强公益林管护力度,成都市从制度建设入手,在在全省率先建立起了全覆盖、动态管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连续三年,对成都市104万亩集体公益林(地)统一按30元/年·亩的标准进行补助,今年成都市全面落实了3077万元补偿金。同时,通过政策扶持和技术引导,鼓励农民增收致富,今年,我市农民人均从林业上获得的收入从去年的1647元增加到了1900元。 农民口袋富了,成都市山林更加绿了。今年,通过创新林业发展模式和建设林业项目基地,成都全市新增森林3000公顷,新增森林蓄积达8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7.8%。 专家谈>>> 成都步入生态修复的环境治理新阶段 陈渭忠(成都市著名水利专家) |
上一篇:2013年成都市环境质量白皮书出炉 | 下一篇::河北赤城加强环境建设 游客感叹空气这边甚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