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磴口县空气pm2.5实用查询——磴口县空气质量指数
巴彦淖尔市:治理沙尘暴内蒙古磴口县乌兰布和的梭梭寄
内蒙古磴口县:乌兰布和的梭梭寄托新希望 2010-05-2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4月底,在乌兰布和沙漠,磴口县的治沙造林工程队给梭梭苗浇水。 武卫政摄 今年开春以来,沙尘暴一次次袭扰我国北方地区,引起社会各界极大关注。应该说,国家从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加大防沙治沙力度,逐步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人逼沙退”的重大转变。但是,防沙治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甚至数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不可能一劳永逸。 公众关注沙尘暴,更关注防沙治沙,为此,本报记者近日走访内蒙古、甘肃、新疆等省区的重点沙区,从本期开始推出“走进西部看治沙系列报道”。 ——编者 4月27日,我国北方遭遇今年以来的第十二场沙尘暴。下午5时多,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的乌海市乘车前往巴彦淖尔市的磴口县,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沙尘味,阵阵大风刮过,高速公路上黄沙狂舞,连汽车都被吹得晃动起来。此番体验令人感喟,大自然的脾气如此暴戾,要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得人类深刻反思,加倍努力。 不到现场走一走,很难想象治沙的艰辛 如果是旅游,短短几天尽可以在这里领略大漠的雄浑,如果是采访,短短几天也能够感受治沙的甘苦。 每年3月到5月,是磴口县春季造林的黄金时节。林业局的80多名职工天天到项目区种树,记者见到的局长、几位副局长和普通职工一样,脸晒得黝黑,衣服沾着泥土,鞋就更脏了。局长庞庭柱建议记者先到现场走一走,看一看。 从磴口县城巴彦高勒镇往西往北,车行不远就是乌兰布和沙漠。靠近县城的地方和黄河西岸,经过多年治理,生长着比人还高的沙生植物梭梭。再往里走,有的地方还没治理,黄沙漫漫,连绵起伏;有的地方正在治理,治沙人往沙里压草方格,然后在每个格子里种上齐膝高的梭梭。 被称为“固沙之王”的梭梭虽然耐旱,但要把它抚养成活非常不易。要种梭梭,首先得在沙漠里修路,先把沙丘推平,再倒上粘土,压瓷实了才能使用。大卡车、推土机在松软的沙漠中灰头土脸艰难作业的情景,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得到。路修好了,才能在两边沙地中压草方格(草方格的作用是阻止沙丘流动);压好草方格,才能在格子中栽梭梭。 当地百姓打比方,栽活一棵梭梭,至少得给它磕仨头:挖坑磕一头,栽苗磕一头,浇水磕一头。带着记者进沙漠的林业局副局长马学献解释:“这并不是真的去磕头,它一方面说明在沙漠里种梭梭老得弯腰曲腿,不小心就得双膝着地,另一方面说明在沙漠里栽树得耐心细致,一道工序也不能少,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期望,期望每一棵梭梭成活。” 要命的是老天爷经常不赏脸。一场大风刮过,6米宽的穿沙路能被厚厚的流沙盖住,压好的草方格往往被撕个大口子,幼小的梭梭苗更是难逃厄运。在县域南部与阿拉善盟交界的刘拐沙头,流沙已经涌到黄河岸边,县里利用去年中央新增投资500万元治理这块地方,但最近的几场沙尘暴,把许多草方格和梭梭苗吹得七零八落。马学献唏嘘不已,狠狠地说:“没办法,只能返工补种了。” 治沙如此不易,林业人坚忍不拔的精神令人感动。记者和庞庭柱交换看法,他却说:“那么广袤的沙漠,光靠林业局这80多号人怎么治得过来?我们只不过是带个头,做好技术指导和协调苗木的工作。治沙关键是要动员全社会力量。这几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既鼓励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治沙,也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的有识之士开发和治理沙漠,有了这样的局面,我们对防沙治沙充满信心。” 磴口就像一个楔子,阻挡着沙漠东侵的脚步 磴口县之所以成为国家防沙治沙重点区,是因为它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端,黄河的西岸,境内将近70%的土地是乌兰布和沙漠及沙化土地。这里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年平均风速每秒3米,全年扬沙天数80余天,沙尘暴日20余天,频繁的大风是造成土壤侵蚀和沙丘流动的主要因素。 乌兰布和沙漠虽然不是全国最大的沙漠,但它位于全国所有沙漠的东部前沿,西部又与多个大沙漠形成相连之势。每年冬春季节强大的西北风,使它成为北方地区沙尘暴的一个加速区。这片沙漠如果再向东侵,不仅直接威胁黄河,而且严重影响河套平原国家主要商品粮产区的正常生产,影响包兰铁路、京藏高速、110国道等交通干线的安全。 在防沙治沙的战略布局当中,磴口就像一个楔子。这块土地上的绿色越多,阻挡沙漠东进的作用就越大,当地人进一步向西扩大治沙范围的信心就越强。 记者接触到的磴口人,无不骄傲地讲述前辈们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治沙,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一条长154公里、宽100至300米的防风固沙基干林带,这一壮举成为当时人类治理沙漠的典范被载入联合国的治沙史册。他们也痛心地反思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产建设兵团大规模垦荒给沙区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对这几年极端天气导致的大风增多、地下水位持续下降、沙漠湖泊不断减少、沙区植被枯死、沙化面积扩大等局面忧心忡忡。 同时,大家也会不约而同地提到,经过多年艰苦努力,磴口的森林覆盖率由1998年的4.89%提高到2009年的17.37%。为什么要和1998年比?因为这是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国家开始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退牧还草等重大生态治理工程。显然,磴口人抓住机遇,把防沙治沙往前推进了一大截。 “治沙治了几十年,县委、县政府一届接着一届干,走了不少弯路,有不少教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宝贵的一条,就是这几年我们重新审视沙漠,发现沙漠也是一种资源,只要科学地开发利用,找到绿化与产业化、治沙与致富的结合点,就能给防沙治沙这项事业注入新的活力。”磴口县县长丁凤玲的这番话,把记者的目光引向当地正在兴起的沙产业。 治沙也能致富,“沙害”趋向“沙利” 沙产业的发展还得从种梭梭说起。 在沙漠里种梭梭,只要保证头一年成活,它就能顽强地长高长粗,根也能扎得很深。梭梭的根上,可以寄生苁蓉。苁蓉也叫大芸,外观像一根带花纹的大萝卜,具有温补的药用功能,本为野生。2004年,当地造林大户魏均在专家指导下尝试人工接种苁蓉,2007年接种成功,在示范基地现场采挖,亩产鲜苁蓉达到330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10至15元算,效益极为可观。 |
上一篇:磴口15天天气预报_内蒙古磴口未来两周天气预报10天、空气质量pm2.5生活穿衣指数查询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