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景东县空气pm2.5实用查询——景东县空气质量指数
景东县综合信息网站
文章搜索 转到高级搜索 >>>
联系:jdysh@foxmail.com
网站推荐
热门点击
景东一中简介
景东一中简介
景东彝族自治县第一中学(简称景东一中),坐落在县城西北古卫城旧址,东望凤凰山,南瞰县城,西靠玉笔山,北临菊河,地势高阔,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是读书的理想之地。校属区周长二里许,占地190亩,其中校园占地面积90亩,后山绿化面积100亩。钢混结构的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中式土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教职员工宿舍纵横交错,建筑面积12789平方米。
景东一中的前身是景东县立初级中学(简称景东中学),创建于1924年10月10日,校址初在玉屏山麓前清考棚旧址,以原县立高小和劝学所得房屋作校舍(现在公安局所在地),首次招生一个班,学生50人,以后每年招生一班,形成三级三班的初中规模。首任校长由倡建景东中学的县知事丁绩兼任,后正式委任杨瑞麟为校长。教师有苏新强、曾庆生、等,并设学监、文案、书记、会记、号房、杂役等员,经费来源主要有糖捐、茶捐、纸捐等,系按月临时筹集。
由于创建时用的是县立高级小学的校舍,办学条件较差,不适宜办中学,故第一班招生后,即着手遴选新址,经反复磋商,最后选定古卫城为校址。当年开始施工,至1926年秋,1640平方米的三楼一照壁四合院竣工,景东中学便迁往新址(现景东一中所在地)。
1932年,招收乡村师范一班,学生30名,这是景东一中首次附设师范。此后,附设师范成为了传统。
1937年秋,景东中学奉命改为“云南省立景东初级中学”。同时,云南省设立12个省立中学区,景东中学划归楚雄中学区。次年,三层楼出角式木结构大礼堂建设,这是景东当时最大的建筑之一。
据《云南行政纪实》记载:“云南省立景东初级中学有学生三级三班。人数117名,毕业生18名,教职人员12人,经费2014元(新滇币);附办简师一班,学生45人,教职员4人,经费4986元新滇币”。学校还设录事、校警2人等
1940年后,由于战争影响到教育,原划归省立中学的部分经费(如卷烟特捐)上中央,省立中学要维持原状困难较大只好交县办理。因此,云南省立景东初中级中学,便于1941年复为景东县立初级中学。
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之时,景东中学部分师生,曾深入城乡,组织高唱抗日歌曲,宣传抗战。特别是1940年以后,内地的一些教师和西南联大的有些学生,先后流亡到景东中学任教,学校的民主空气较浓。由于地方势力的排挤,这些教师先后被迫离开学校,但他们的新思想,对景东这些青年学生的影响是较深的。
1941年秋,私立景东泰和中学成立。1944年夏季,由景东县政府派员监督,举行了景东中学和泰和中学会考,结果泰和中学的学生成绩优良。1944年秋被批准改为景东县立初中学级泰和分校,设分校教务主任,主持分校工作。据《新纂云南通志长编》记载:“景东县立初级中学,有初级七班,学生397人,教职员20人。备考:该校设有泰和分校,有初级三班,学生157人,教职员9人,已计入上数”。由此可见,泰和分校已纳入景东县立初级中学的统计上报范畴。
1944年11月,由于景东中学校长和简师班副主任具请辞职,经县考务会议讨论,并呈省教育厅批准,将简师两班学生归并景东中学,在中学内设附设师甲、师乙两个师范班。同学决定暂由县长和志均兼任校长,主持景东中学的过渡工作。
1945年9月,景东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成立,校长杨祜,共办三年,招生三班,1948年7月,第一班学生毕业。由于景东县政府多次向省教育厅请求,1948年9月,县立简师第二三班学生再次归并景东中学,在中学内设附设简师班。
1949年3月,共产党领导的游击战争,在思普区的接接胜利,景东的发反动势力十分恐慌,纷纷建立自己的武装,景东校县长梁星楼也到中学动员学生参加他的部队,不愿意参加的发给路费回家,除少数学生参加的部队外,大部分学生回家,至此,景东中学停课解散,中学停办,泰和分校仍坚持正常教学工作,1949年秋季招生两班。由于景东中学停办,泰和分校和景东中学已无隶属关系,直至1949年底,泰和中学在边纵九支队指导下,仍边上课边进行革命宣传工作。
景东中学从创办初期到景东解放前夕,曾有一些学者、中共地下党员先后来校任职任教,现列举几人如下:
徐劲,景东人,1926年在景东任教。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宁地下党支部书记,桂林地下党县委书记,1938年调往延安,从事教育理论研究,曾任延安分区党校教育主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代理秘书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西北大学教授兼秘书长。西北师范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西北分院院长的职。1982年6月19日凌晨在桂林逝世,终年88岁。
李德和,景东人,中共早期党员,1937年至1939年,曾任云南省景东初级中学校长。
李世宗。中共地下党员,1940年到景东任教,到校不久,即被国民党政府逮捕。
过久炎,中共地下党员。1945年至1946年曾在景东中学任教,因无法展开地下党的工作,被组织调回昆明,后参加边纵,云南解放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转业,曾任昆明工学院教授。
另外,还有热爱家乡的知名人士、景东中学的校友梁映秋于1945年给景东中学捐款300万滇币,约值半开5000元。 民国时期的景东中学,有几个特点:
第一,中学教育与师范教育结合,景东中学从1932年设乡村师范起,至1948年合并简师止,有案可查的师范就办了七班,这些学生毕业后,多数到农村小学任教。还有初中毕业生无力升学者,也有相当一部分当了小学教师,所以,景东中学在客观上为景东的初级教育培养了大量师资。
第二,学生流动大,巩固率低,招女生极少。如第五班学生,入学时64人,毕业时仅剩28人。又如1939年毕业一班,只有18人这与当时的学生家贫及社会不安的诸多因素是有关的。另外,景东中学正式招收的女生,只有1943年的7人。虽然在三十年代未招过几名女生,但事出有因,引起社会舆论,女生入学更成问题。1948年后有几名女生,是从简师归并进入景东中学的。
第三,由于地方势力的斗争介入学校,校长、教师变换频繁,内耗严重使学学校没有形成独特、严谨治学的校风。尽管如此,毕业生中也出了几个有建树的人,如云南人民医院小儿科主任、主任医师梁其绶;新疆工学院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教授苏有余;云南大学法律系主任、教授苏克等,都是景东中学的校友。但总的来说。民国时期的景东中学,还没有形成颇具特色、有深远影响的中学。
民国时期的景东中学,从创办至1949年底景东解放,历时25年。招生26个班(不包括简师班及泰和分校学生),毕业学生近千人。虽然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决定了旧教育制度的局限。但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景东中学的创建立。对景东文化教育的发展是起到重要作用的。
1949年11月。景东解放。1950年初,景东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景东中学筹备处,派原景东中学教师叶锡祥、许自雄为正副主任,负责筹备恢复景东中学。经过短期的筹备,于1950年3月正式开学上课。当时仅有两个初中班,秋季招新生一班,共三班,学生68人,教职员工15人,其中教师8人,行政人员3人,工勤人员4人。1950年9月,普洱专员公署正式委派冯方为校长。1951年秋季,学校奉命改为“云南景省东第一中学”。1951年秋和1953年秋,曾分别招收过高中班,1955年因不具备办高中的条件,学生未毕业便并入普洱中学。
建国初期,学校在党和政府领导下,贯彻了“教育为工农服务教育为生产建设和服务”的教育方针,学校为工农开门,国家又给予人助金、减免学杂费、补助寒衣等照顾措施,使大批工农子弟入学1952年,工农子弟占学生的总数的63%。课程设置,取消了公民、童子军等课程。开设马列主义政治课。学校根据当时的革命形势对师生进行阶级教育,组织参加淸匪反霸、镇压反革命的等运动;学习《新民主主义论》《为人民服务》《反对自由主义》等毛主席著作,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学习苏林的教学理论。肃清旧教育制度的残余;在学生中开展“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等教育,批判轻视劳动、轻视工农的剥削阶级思想。培养了劳动观点和工农感情,学校教学开始纳入“人民教育”的轨道。
1952开展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斗争,由于“左”的干扰。引深到挖“反革命集团”的斗争。景东一中校长杜向陶等八位教师。冤狱八个月后得到平反纠正,但学校工作受到一些挫折。
1953年,党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改造。学校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通过学习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教育;进行学习目的和艰苦奋斗的教育。同时在学生发展团员,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后改为共产主义青年团)的组织。广大的师生热爱共产党、而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教学上认真负责,严格执行教学大纲和教育计划,按照科教书规定和要求,制定学期、单元、课时计划。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的。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师责任感强,管教管导,在待遇低、生活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工作。学生为社会主义而学习的目的明确,勤学苦练,学习效果好。学学校在搞好教学的同时,推行“国家劳卫标准”开展课外文体活动,成立了各项球类和田径运动队、业余文娱演出队。每学期都有一二次向社会公演。田径运动已成为学校的传统项目,被省委列为田径训练点。中长跑和马拉松在省运动会上曾有较好的名次,篮球队也取得过地区前三名。学校环境卫生经常保持清洁,从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均是县里的先进单位。 1958年,高中再次招生,1960年形成完全中学体制。高中三级三班,学生109名,初中三级12个班,学生547人,高初中共15个班,学生656人,教职员工46人。
1958年贯彻执行了“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大力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把学校后山改造成为60多亩梯地,政府又将附近农田划给学校一部分,种植了水稻、玉米、小麦、甘蔗等农作物。还开办了饲养场,养殖鸡、猪、兔等家禽家畜。全体师生还参加了建盖家教学大楼的劳动。这些劳动,对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劳动观点起了一定作用。但在这时期,出现了“反右”扩大化的错误,有四名教师被划为“右派”,伤害了部分教师,加之劳动过头,违背教学规律等失误,教学质量一度下降,1960年初中毕业统考,成绩为全区倒数第一。1961年后,贯彻党中央突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普通中学工作条例(50)条》。迅速纠正了错误,压缩劳动基地,减少劳动时间,以教学为中心,以课堂家教学为主主要形式,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教学质量又得到回升。
1960年以前,虽有共产党员在校在,但未建立党支部。1960年8月,上级党委委派冯毅到基地一中担任党支部书记,中共景东一中党支部正式成立。
1650年至1965年,共毕业高初中1200多人,1961年至1965年,高中学生共毕业五个班,高考平均升学率为10.6%。在期间尽管有“左”的干扰,但学校在向高一级学校输送新生,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积累了一些办学经验,学校是稳步发展的。
1966年6月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遭到极大的摧残。学校被说成“封、资、修的黑样板”,领导干部被打成“走资派”,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许多中青年建教师被当作“牛鬼蛇神”横遭迫害。学生也被“路线斗争”毒害。派性、无政府主义泛滥,学校秩序乱。派别之间的武斗多次在学校发生,教室、宿舍门窗被砸坏,课堂卓、登大量损坏,图书资料\教学仪器遗失,学校元气受损伤。“复课闹革命”后“,左”的干扰仍然存在,没有正常的教学计划。曾一度取消理化课,设工业基础课,取消生物课,设农业基础课,取消班主任,设政治辅导员。“在开门办学”“劳动教学”的影响下,经常停课下乡下厂。教学计划完不成,教学质量一落千丈。
1960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学校通过揭批“四人帮”的罪行肃清“四人帮”极左路线对教育工作的影响,学校工作重新纳入正轨,恢复了招生考试制度,按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择优录取新生,保证了生源质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把教育列为国家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学校工作有了生命力。学校党支部和行政领导,首先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历次政治运动中的冤假错案。其次是整顿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如考试、升留级,学籍管理、奖罚等。在狠抓教学质量的同时,加强了思想政治各种,恢复共青团、工会、学生会等组织活动,学校各工作很快走上正轨。
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党支部加强了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各项文件;学习政治论和时事政策。提高思想觉悟和政策水平,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不断地补充党的新鲜血液,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至1989年底,共发展党员7人,现有党员21人,占教职员工总数的21.8%。党支部还重视教职员工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在道德行为、仪表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鼓励教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教书育人作出贡献。
为培养“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四化教师人才。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活动,绿化、美化学校环境。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加强法制教育,要求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创建“精神文明班”“精神文明团支部”活动。进行“自学勤奋刻苦”的校风教育。加强共青团、班主任工作,运用“团日”、“主题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因此。三好学生不断涌现,三好生占学生总数平均每年为10%。要求入团的学生不断增加,到1989年底全校有共青团员619人,占学生总数的46.6%,学校建立了团委会,高中各班都建立了团支部。
加强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按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着重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搞好教学仪器、图书资料设备的建设,为教学服务。教学仪器基本配套,价值12元,基本上能适应完全中学的实验教学。图书室藏书19347册,其中大型图书有《万有文库》3045册,名贵图书有《宋史》40册《明史》28册,《清史稿》48册,《资治通签》20册,以及《魏书》、《晋书》、《史记》、《辞源》、《辞海》等等。
认真抓好教育工作,以利学生身体健康。除按教学大纲和教材认真上好体育课外,主要抓好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开展课外活动,1979年,至1989年,达标率最低位72.2%,最高位94.1%,平均为81.9%。每年举行一次田径运动会,每学期至少组织各种球类比赛。通过各种体育锻炼,学生体质明显增强,体检合格率平均在98%以上,在地区召开的中学生运动会上,曾获得过田径总分第一名,男排、男篮第一,女排、女篮、第三的好成绩。
党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加强了学校工作领导,方针明确。措施有力,方法得当,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教学质量逐步提高,在为高等校和中等专业学校输送人材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79年至1989年,共有高中毕业生2659人,升入大专574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1.58%,升入中专649人,占毕业生总数的24.4%,合计升学人数1223人,占毕业生总数的46%。升学率和多数学科的高考成绩都在思茅地区前三名以上,学校于1981年被评为县先进集体,1984年被评为思茅地区先进集体。
学校承担普通中学的教学任务外,还承担过师范教育的任务。五十年代初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先后办过初师班,小学教师轮训班。中师班。为普及小学教育提高小学教育质量作了一定的贡献。
近几年来,由于教育经费不足,给办学带来一定困难。经上级批准,向社会各界集资,改善办学条件。省、地属单位和县属各单位,给学校大力支援。1985年至1989年,共有四十多个单位给学校集资,五年共集资106570元,其中,县木材公司的20000元,县林业化工厂的5000元,系作奖学基金,其他给学校集资金额较多的单位是:云南较景东森工局27700元,云南景东文华农场17300元,林科院景东紫胶所15860元,县林业局4000元,县水电局1100元。
1989年底,拨款40万,钢混结构,建筑面积2350平方米的两幅学生宿舍楼竣工,学生喜迁新居。原学生宿舍,建筑面积1640平方米的老四合院,经有关部门鉴定,实属危房,随之拆除。
景东一中,现在是景东规模最大的一所完中,共有24个教学班,高初中各12个班,学生1328人,其中高中589人,初中739人,男生698人,女生630人,少数民族学生414人,占学生总数的31.17%。教职员工106人,其中专任教师73人(高级教师5人。一级教师18人,二级教师34人,三级教师9人。待评职称7人)。领导兼课7人(高级教师2人,一级教师4人,待评职称1人)。
1987年职称改革中,有10名教师被评为高级教师。他们是:陈星智、王和钦、解正东、王杰、绕钟灵、杨春松、张德寅、舒大用、吴惠芸、颜光清。其中,舒大用、吴惠芸已先后退休,颜光清于1988年病故。这些教师,都是从教30年上下的老教师,是当前主要家教学骨干,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教学各工作作出了主要贡献。
景东一中,从创办至1989年,已度过65个春秋,毕业生数以万计,学子遍布各地。校友中有教授、学者、专家、工程师、高中级医师、中小学高中级教师;有地(师)县(团)级干部;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工作骨干;也有工农业战线上的生力军。学校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初级中学到完全中学的发展过程。较长时期形成了普通教育与师范教育相结合的教育体制。教学要求从严,平时练习从难,不用分数高低刺激学生,讲究实际教学效果,以学生掌握所学的知识为原则,教学质量起伏不大,长期较为稳定,这就是景东一中办学的基本特色。
返回到目录
|
上一篇:景东彝族自治县 | 下一篇:某公司安装空气开关不慎毁林被罚款(外一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