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隆德县空气pm2.5实用查询——隆德县空气质量指数
大数据时代下环境保护新思路
2013年被国内外媒体称为“大数据元年”。大数据如同浪潮一般席卷全世界,不仅在信息技术行业备受瞩目,更成为变革科研、商业、政府运作方式乃至人类思维方式的一个热点。剑桥大学教授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 nberger)是最早洞见大数据发展趋势的数据科学家之一。他在2013年初出版的《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一书中写道:“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就像望远镜让我们感受宇宙,显微镜让我们能够观测微生物一样,大数据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以及理解世界的方式,成为新发明和新服务的源泉,而更多的改变正蓄势待发……” 2013年以来,中国雾霾天数创52年之最,PM2.5成为今年最热门的环境名词。大气污染,固体垃圾排放和水污染已经让我们的天空不再蓝、空气不再清新、河流不再清澈,过去唯“经济发展”的管理习惯与环境保护意识的淡薄已经让现在的我们尝到了恶果,过度的污染和环境破坏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推动环境保护相关的法规政策出台,加强对于资源节约、废物减排和治理污染技术的研发和执行已经迫在眉睫。 借助大数据采集技术,我们将收集到大量关于各项环境质量指标的信息,通过传输到中心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直接指导下一步环境治理方案的制定,并实时监测环境治理效果,动态更新治理方案。通过数据开放,将实用的环境治理数据和案例以极富创意的方式传播给公众,通过一种鼓励社会参与的模式提升环境保护的效果与效率。 追求可持续,数据驱动的绿色城市 城市人口的快速膨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便是环境供给与人口需求之间的矛盾,不解决这个问题,环境承载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如何在保证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又不加重环境负担,创造出一个环境优美又健康宜居的“绿色之都”,保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早已成为各国政府在城市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关注点。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2010年被欧盟委员会评定为“欧洲绿色首都”;在普华永道2012年智慧城市报告中,斯德哥尔摩名列第五,分项排名中智能资本与创新、安全健康与安保均为第一,人口宜居程度、可持续能力也是名列前茅。 和其他城市一样,这座北欧之都也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压力。根据瑞典官方统计,目前每年都有将近2万人口迁徙到斯德哥尔摩。面对人口压力及其影响,斯德哥尔摩市政厅规划了“远景2030”(Vision 2030)项目,力求找到资源、环境、能源、科技的综合优势来保证城市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瑞典信息技术研究中心高级科学家马库斯·比隆德说:“智慧城市的根本在于如何让城市更有可持续性、更有效率,让原有的技术或者设施以新的形式或者理念来运作。” 近年来,拥有陆地面积1.6平方公里、居民1.8万人的哈姆滨湖城,成为斯德哥尔摩最大的近郊发展项目,其目标是打造成为未来城市发展的标志和典范。 哈姆滨湖城信息中心负责人玛琳娜·卡尔松表示:“如何使用有限的城市资源和能源来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同时又保证资源可持续以及循环利用才是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 在哈姆滨湖城,能看见一排电子垃圾桶,分别用于接收食物垃圾,可燃物垃圾以及废旧报纸等不同类别的垃圾。垃圾桶通过各自的阀门与同一条地下管道相连,阀门分别在每天自动打开两次,不同类别的垃圾进入地下管道,并以每小时70公里的速度被输送到远郊,在电脑的控制下自动分离并输送到不同的容器里,按需要循环利用。整个过程都是通过电脑控制,玛琳娜指出,这个系统提高了垃圾传输和处理速度,以及再利用效率,环境保护程度相应提高了。玛琳娜继续说道:“这就好比把一个装着技术、设施、行为、环境等等的大盒子,放到可持续性这么一个托盘上。” 由于斯德哥尔摩特殊的地理环境,很多地区被湖水或海水隔断,哈姆滨湖城这样的近郊地区很容易形成“孤岛”,因此与市中心的交通衔接便十分重要。通过网络提供实时路况信息和出行路线规划,每天大约有7万人骑车穿越斯德哥尔摩市区,让人们选择最便捷、最环保、最舒适的出行路线。市政府在交通信号设计上,遵循了自行车优先原则,其次是公交车。在斯德哥尔摩,30%的城市居民选择走路或骑自行车的方式上下班,61%的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 2.5万辆汽车为绿色车辆,采用新能源的比例达到26%。 “公共交通设施是衡量智慧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斯德哥尔摩的公共交通系统已经实现了智慧化,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查阅交通工具到达时间,也可以通过短信来买票。”马库斯告诉记者,“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公共交通,最终有益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哈姆滨湖城,一位在这里居住了8年多的瑞典人微笑着说:“其实这里原来就是个旧工业区,环境差,治安也恶劣,现在发展成一个现代化的追求可持续性的城区,这本身就很智慧。”让科技、环境、资源、基础设施、生活质量、城市适应力和居民意识像斯德哥尔摩居民喜欢的多座自行车一样,各环节协同驶向可持续性城市。这背后的理念更像是一种哲思。 虚拟河流,智慧的水污染治理 大数据应用在环境保护有两个亮点:首先是360天*24小时的不间断环境变化监测,其次是基于可视化方法的环境数据分析结果和治理模型的立体化展现。通过虚拟的数据我们可以模拟出真实的环境,进而测试所制定的环境保护方案是否有效,这种极具创意的环境治理方式已经在多个国家得到应用。 纽约曼哈顿有一条哈德森河(Hudson River),北起阿迪龙达克山区,绵延500公里南下,入海口在纽约港。哈德森河被“发现”于1609年,当时,英国人亨利哈德森在美国的北大西洋海岸航行,企图找寻一条快捷的水路到中国。现在1000多万居民居住在河的两岸,哈德森河曾经是人民心目中富饶的果篮子、菜篮子,十九世纪中,如画的风景和便利的交通,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纽约的富商来河谷两边的山上修建度假的宅袛。 但是在过去20年里,居民造成的下水道污物的沉积,以及近代大型工厂倒入的有毒的化学物质,致使这条生态系统敏感的河流受到了严重污染。通用公司的两家工厂还曾将含有多氯联苯的工业污水,直接排放到哈德森河里。多处河段不能作为饮用水水源,渔业年产量锐减60%。 八十年代,环保主义热潮涌起,为了保持、恢复哈德森河的生态系统,纽约州政府发起了一个“新一代的水资源管理计划”。他们在河的全程都安装了传感器,一些传感器甚至高达2米。这些传感器把水的不同层面、各种各样的物理、化学、生物数据包括河流中的盐都、浊度、叶绿素和颗粒物粒径等信息,实时地通过网络传递到后台的计算中心区,在水面之上的传感器则负责收集河流的风向和风压数据。数据像流水一样不间断地生成,不间断地被处理,并与历史数据进行比对。 |
上一篇:明年元宵节社火不再巡游 八大活动增加年味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