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南郊区空气pm2.5实用查询——南郊区空气质量指数
《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陕西师范大学》 2012年 获取最新 西安南郊城区春季空气CO_2浓度变化研究 陈颖 【摘要】:全球变暖已经明显地破坏和干扰了人类与生态系统之间业已建立的相互适应关系,长此以往,将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并造成一定的灾害问题。城市是人口密集的地区,一直被视为是温室气体CO2的主要排放源区,仅从人们生活和消费所排放的CO2浓度来看,排放值就非常可观。特别是在大、中城市里,交通运输工具排放的CO2和工业生产所排放的CO2总量很大,这是当前经济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但是城市如何减少CO2,使其中的CO2浓度真正实现“收支平衡”,有待深入的研究。因此,研究城市或城区大气CO2浓度及其影响因素对认识CO2排放规律有重要意义,可为控制CO2排放提供依据,对建立宜居城市具有现实意义。 本文于2011年春季3月至5月,在西安南郊城区选择了商业区、旅游区、文教区、科技园区等代表性的地点对地面以上2m的低空空气CO2浓度进行了观测。分别测定了雨天、晴天、周末与周内、人行道与机动车道、裸地与植被地带空气CO2浓度,以探究西安南郊城区春季空气CO2浓度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得到以下结论和认识: (1)西安南郊城区中的商业区、旅游区、科技区和文教区的的春季空气CO2浓度从当日早上6点到次日早上6点可划分为高-低-高-低的4个阶段。其中商业区和旅游区的第1阶段在6:40-8: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407ppm/h,第2阶段在9:40-13: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385ppm/h,第3阶段在14:40-0: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398ppm/h,第4阶段在次日1:40-5: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386ppm/h。科技区和文教区的第1阶段在6:40-11: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390ppm/h,第2阶段在12:40-18: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370ppm/h,第3阶段在19:40-0: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385ppm/h,第4阶段在次日1:40-5:40之间,平均浓度水平为370ppm/h。 (2)一昼夜中,西安南郊城区春季空气CO2平均浓度为387ppm。昼夜变化总的特点是白天低夜间高,夜间平均每小时浓度是白天的1.02倍,相差较小。 (3)西安南郊4个功能区春季空气CO2浓度都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意义,浓度均值大小为商业区旅游区科技园区文教区。 (4)以小寨开米广场为代表的商业区和以大慈恩寺进出口处为代表的旅游区白天CO2浓度与以旺座现代城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区和以陕师大长安校区为代表的文教区白天的CO2浓度明显不同。前两个区的CO2浓度在14:40-15:40之间出现最大值,为420ppm,而后两个区在此时间段却出现浓度最小值,分别为350ppm和370ppm。前两个区白天的浓度最低值出现在上午的9:40-12:40之间,都为380ppm;而后两个区的却在早上的7:40-8:40之间出现浓度最大值,分别为400ppm和410ppm。 (5)以小寨开米广场为代表的商业区和以大慈恩寺进出口处为代表的旅游区的周内白天空气CO2浓度比周末小7-9ppm,周内白天平均浓度小于周末;而以旺座现代城园区为代表的科技区和以陕师大长安校区为代表的文教区周内空气CO2浓度则比周末大8-9ppm,周内白天平均浓度大于周末。 (6)地面以上2m的空气CO2浓度与人口密集度和车流量呈明显的正相关,而且主要是碳源的影响较大。 (7)降雨阻碍了土壤向大气释放CO2的路径,同时植被光合作用减弱,人类户外活动也相应减少,致使空气CO2浓度在雨天、雨后(雨停后的第1天)、晴天的浓度值存在差异,其白天平均浓度值分别为256ppm、363ppm、372ppm,浓度大小为晴天雨后雨天。 (8)当相对湿度大的时候,空气CO2的浓度比较高,主要原因是当相对湿度大的时候,气压比较高,加上高层建筑的阻挡,大气对流也较弱,空气中CO2不容易分散。
【关键词】: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志林;戴亦欣;董长贵;齐晔;;低碳城市理念与国际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06期 2 杜吴鹏;缪启龙;;温室气体对气候环境的影响预测及其不确定性[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年02期 3 尹起范;盛振环;魏科霞;史昆波;金庆烈;李善兰;金芬姬;;淮安市大气CO_2浓度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的探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04期 4 赵景波,岳应利,张晓龙,刘晓琼,郝玉芬,童心刚,李广文;西安南郊夏季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研究[J];干旱区研究;2003年03期 5 李英年;徐世晓;赵亮;张法伟;赵新全;;青海海北高寒湿地近地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6 郝玉芬;童心刚;;西安南郊夏秋季不同土壤碳排放量的变化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年03期 7 陈克军,赵德志,张兰军;高速公路环境空气中NO_2的污染特征分析[J];公路交通技术;2005年05期 8 李晓冬,傅斌,王丽娜;地下商业街室内CO_2浓度的控制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9 盛立芳,高会旺,张英娟,庞华基,雷恒池;夏季渤海NO_x、O_3、SO_2和CO浓度观测特征[J];环境科学;2002年06期 10 王长科,王跃思,刘广仁;北京城市大气CO_2浓度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J];环境科学;2003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杰;中国碳减排政策分析与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晓东;基于红外吸收型CO_2浓度分析仪设计[D];郑州大学;2010年 2 顾帅;我国温室气体本底采样分析过程中的质控方法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9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晋美俊;李俊明;;数字城市与低碳城市的融合研究[J];安徽建筑;2011年01期 2 王又丰,张义丰,刘录祥;淮河流域农业气候资源条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1年03期 3 王振华;钱锦霞;;山西省秋季降水区划及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8期 4 宋先坤;马礼;;土地生产潜力对CO_2浓度和气候变化的响应——以河北省康保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9期 5 张香;赵景波;;西安与咸阳地区麦地土壤含水量对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7期 6 王文义;缪启龙;段春锋;;近54年临汾市气温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6期 7 高锋;王宝书;孙鸿雁;王乙汀;;近60年长春冬季气温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8 杨胜忠;孙小舟;;1954~2006年榕江地区气温变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9 孙智辉;曹雪梅;雷延鹏;刘志超;;延安冬季光·温·云变化及其对日光温室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4期 10 钟海玲;高荣;杨霞;;三峡库区蓄水后气候特征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寿义;;低碳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一个基于中新天津生态城案例的研究[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城市转型与人类未来”城市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2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2012年 3 滕吉文;阮小敏;张永谦;闫雅芬;;节能高效、减排低碳与责任和快速工业化及经济腾飞[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12年 4 王海;尹珩;洪卫;;规划环评中低碳方案适应性分析研究实例[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5 江清霞;惠付梅;葛战旗;董羽仑;;漯河市近53年气候变化特点分析及其应对措施[A];经济策论(下)[C];2011年 6 汪宇明;蔡萌;;旅游城市转型发展的低碳化路径[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7 闫百兴;宋新山;闫敏;;辽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趋势分析[A];城乡饮用水水源安全问题与发展汇总[C];2009年 8 陈金平;;“低碳城市”的规划设计策略思考——以上海市为例[A];2011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林华;;低碳理念在虹桥商务区规划中的应用[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田野;路立;张良;刘颖;;城市规划低碳化指标研究——以天津城市低碳化发展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润元;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2010年 3 赖力;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4 周小玲;4个四川桤木品系苗木的生理生态机理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5 王艳;中国温室农业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王昊;芦苇湿地蒸散发测算方法及耗水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杨俊;村镇住宅建设经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臻;西南季节性干旱区农业资源与环境要素数据库设计与应用[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志立;典型种类气溶胶的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的模拟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10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蓓蓓;流域生态补偿模式及其创新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2 谢广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潜力评价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3 黄晟;排污权交易制度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张梅燕;苏州建设低碳城市的路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韩世刚;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孙秀丽;安徽省“自然—经济”复合系统碳收支估算及其特征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7 石晓风;基于杭州经验的集约型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发展思路[D];浙江大学;2011年 8 鄂焱;闽江口互花米草湿地甲烷与二氧化碳通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秀花;福建省森林碳储量的区域分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齐旭明;长沙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存杰,高学杰,赵红岩;全球气候变暖对西北地区秋季降水的影响[J];冰川冻土;2003年02期 2 徐影,丁一汇,赵宗慈;人类活动引起的我国西北地区21世纪温度和降水变化情景分析[J];冰川冻土;2003年03期 3 白炜;新加坡的交通污染控制[J];节能与环保;2004年06期 4 姚延梼;京西山区油松侧柏人工混交林生物量及营养元素循环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2期 5 马钦彦;中国油松生物量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89年04期 6 韩庆民,王礼先,洪惜英;山西省吉县人工油松林水土保持效益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1年04期 7 崔骁勇,王艳芬,杜占池;内蒙古典型草原主要植物群落土壤呼吸的初步研究[J];草地学报;1999年03期 8 曹广民,李英年,张金霞,赵新全;环境因子对暗沃寒冻雏形土土壤CO_2释放速率的影响[J];草地学报;2001年04期 9 仇保兴;;创建低碳社会 提升国家竞争力——英国减排温室气体的经验与启示[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2期 10 蔡琴;刘志林;齐晔;;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城市公共治理的挑战与对策[J];城市发展研究;2008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赵丽兵;黄土丘陵区土壤碳酸钙淀积过程及土壤二氧化碳的研究[D];山西大学;2003年 2 刘晓宁;管式固体电解质CO_2气体传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3 吴玉军;固体电解质SO_2及CO_2传感器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4 田学航;基于红外吸收法的光纤一氧化碳传感系统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慧茹;CO_2再生塔组焊(A-DA_(402))[J];内蒙古石油化工;1999年03期 2 徐广宇;徐建兵;廖丽萍;周伊;臧阳陵;;2,4,6–三甲基苯甲酸的合成[J];化工进展;2007年03期 3 C.H.Threlkeld ,陈葆新;用红外CO_2分析器检测细菌性污染[J];食品工业科技;1984年02期 4 詹姆斯·莱迪;CO_2灭火剂[J];消防科学与技术;1992年S1期 5 卢振举,林培滋,罗烘原,梁东白,林励吾;催化加氢转化CO_2的研究[J];环境科学;1994年02期 6 张士莹;用超临界CO_2清洗部件的新型工业装置[J];河北化工;1994年02期 7 ;NBC-400-1系列CO_2气体保护焊机[J];机电新产品导报;1994年08期 8 何建坤;中国未来能源系统减排CO_2的技术对策[J];环境保护科学;1996年01期 9 王春乙;;OTC-1型开顶式气室的结构和性能与国内外同类气室的比较[J];环境科学进展;1996年01期 10 曹信孚;日研制以CO_2等为原料的环境和谐型塑料[J];江苏环境科技;199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定辉;;长时期的高CO_2浓度生长条件对羊栖菜光合作用没有下调的作用[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2 蒋跃林;;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大豆光能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A];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安徽现代农业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李元广;王伟良;金建;;生物能源与CO_2减排领域的热点战略研究方向——微藻生物柴油产业化技术的发展思路及若干科学问题分析[A];庆祝中国藻类学会成立30周年暨第十五次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09年 4 冯振刚;;CO_2激光在自体表皮移植术中的应用[A];2010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刘程惠;胡文忠;姜爱丽;田密霞;王艳颖;何煜波;金黎明;;超临界CO_2萃取牡蛎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条件优化的研究[A];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七届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6 南北红;赵青松;;不锈复合钢板的CO_2半自动焊接[A];晋冀鲁豫鄂蒙川云贵甘沪湘十二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贵州分册)[C];2007年 7 王勇;李海龙;张俊清;赖伟勇;刘明生;;海南香茅油超临界CO_2萃取条件的优化和筛选[A];海南省药学会二○一○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钟华;蒲彪;胡旭;;超临界CO_2萃取麻疯树籽油工艺的响应面优化[A];2010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分会学术年会暨华南地区农产品加工产学研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9 樊丽华;聂阳;;离子液体吸收CO_2的研究进展[A];二氧化碳减排控制技术与资源化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杨营;林日嘉;吴清华;陈水挟;;固体胺纤维的制备及其对CO_2的吸附再生性能研究[A];低碳技术与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林刚;我市新增六大工业功能区[N];青岛日报;2008年 2 刘静 迟柏龙;运用财政政策引导主体功能区建设[N];吉林日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李高超;后奥运北京:六大功能区演绎高端聚集[N];国际商报;2008年 4 记者 张慧敏;北京将试编各功能区CPI[N];北京商报;2011年 5 中共大连市委党校 张道航;做好经济功能区“泛化延伸”新文章[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五大功能区 构建新都现代产业体系[N];四川日报;2010年 7 孙先锋;《规划》拉开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序幕[N];中国联合商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定军;千县弱化GDP考核 功能区规划倒逼企业大搬迁[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9 镇海记者站 徐志明 通讯员 陈亚芳;九龙湖镇创建循环农业功能区[N];宁波日报;2005年 10 刘颖通讯员 何文晖;“六大功能区”托举现代服务业[N];天津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鸿雁;高功率轴快流CO_2激光器气体流场及热交换的模拟与优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张芳;大气CO_2、CH_4和CO浓度资料再分析及源汇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1年 3 戴耀;钯催化CO_2、CO的转化及C-N键偶联反应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4 侯颖;川西亚高山复合群落中岷江冷杉和四种草本植物生长对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及其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东晓;分离CO_2固定载体膜传质机理及其膜过程模拟和优化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朱咏莉;亚热带稻田生态系统CO_2通量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年 7 刘长江;CO_2地质储存煤储层结构演化与元素迁移的模拟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8 尹先升;锆酸锂材料的设计、合成及高温CO_2吸附性能[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9 申俊琦;基于激光视觉传感的CO_2横焊焊缝图像处理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伟;海石湾井田CO_2成藏演化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颖;西安南郊城区春季空气CO_2浓度变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徐善雷;新造船舶CO_2指数计算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曲亚琳;高密度CO_2诱导羊肉糜凝胶的形成因素及机理初探[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4 朱赛;表面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5 朱赛;表面改性对活性炭物理、化学性质及CO_2吸附性能的影响[D];郑州大学;2010年 6 谢菲;球形活性炭对CO_2吸附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7 谌艳珍;双台子自然保护区深部咸水层CO_2地质储存机制与潜力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8 梁丽丽;超临界CO_2萃取含油污泥技术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9 史翠华;CO_2激光写入旋转折变型长周期光纤光栅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李娜;CO_2浓度与铜绿微囊藻生长关系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
上一篇:大同市南郊区绿森林室内空气专业净化工作室,大同市南郊区绿森林 | 下一篇:烟台统计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