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上虞空气pm2.5实用查询——上虞空气质量指数
上虞气象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上虞气候特征
上虞气候特征
(数据统计用上虞气象站1971-2000年资料)
一、气候宜人,光热较优 上虞市地处北亚热带南缘,是东亚季风盛行地区。全年温暖湿润,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农业气候条件比较优越,但变化复杂。夏季受湿热的热带或赤道海洋气团控制,冬季受干冷的极地或副极地大陆气团影响,春秋两季为上述两气团过渡时期,加上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广大水域的影响,形成地区性气候。气候特点表现为: 1、光热水资源充足,配合较好,有利于亚热带经济林木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我市年平均温度16.7℃,年较差在24.2-25.1℃之间;常年一月最冷,平均气温在2.8-4.5℃之间;7月最热,平均气温27.2-29.1℃之间,无霜期较长,全年无霜期252天,初霜出现平均日期在11月26日,终霜期3月16日。全年≥0℃的积温6130.9℃,持续天数356天;稳定通过10℃积温5298.1℃,持续天数为240天。年太阳总辐射为101.7千卡/cm²,即每亩地全年可受太阳总辐射能6.78亿千卡。冬季太阳辐射量少,1月辐射量5.0千卡/cm²,夏季辐射量最多,7月辐射量13.1千卡/cm²,太阳总辐射量与温度年变化基本一致。冬季太阳辐射量少,温度低;夏季太阳辐射量多,温度高。年平均日照时数1810.4小时,日照率41%,日照以7月最多,为231.6小时,2月最少,为102.2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477.4毫米,受气流和地区影响,有明显地域差异,各地一般在1200-1600毫米之间,80%保证率在950毫米以上,但年际月际变化较大,年降水日数159天。 光热水资源配合良好。春末夏初“雨热同步”,气候转暖,太阳辐射逐月增加。三、四月份春雨绵绵,雨量充沛,各地雨量约210-260毫米,雨日30-33天,十分有利于早稻播种和茶、桑、果、竹等各种作物生长。五、六月份气温进一步回升,进入梅雨期,这一时期雨量为全年最多,且强度较大,雨日较多,各地雨量约300-380毫米,雨日30-33天。正常的梅雨有利于作物营养生长,也为江河湖、水库蓄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夏季光照充足,晴热少雨,蒸发量大,为早稻成熟、收晒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对山区旱地作物生长有一定的影响。七、八月份各地雨量约230-330毫米,雨日21-26天,相对变率较大,山区往往呈现伏旱。九月受台风天气影响频繁,伴随着较大的降雨过程,各地雨量约160-220毫米,但台风年际变化较大。随后,秋雨降临,可消解山区晚稻和农作物伏旱缺水。秋季晴日相对较多,极有利于短日照作物的生长以及晚秋作物的成熟。入秋以后,日照逐渐变短,气温下降,日较差增大。冬季气温低,光、温相互补充,对春花作物生长有利。十月至翌年二月,雨量相对较少,5个月雨量各地约310-410毫米,平均月雨日11天左右,但年际变化较大,对作物往往有烂冬或旱冬的影响。总之,境内光、温、水条件较好,对水稻、蔬菜、茶、竹、果及各种亚热带经济林木的生长和淡水养殖十分有利。 2、区域性小气候差异明显,有利于发展特色农业。境内从南到北不同地貌单元上的光、温、水条件有明显差异。气温随着地形升高而降低,垂直递减率为0.42℃/百米,不同季节递减率变化明显,夏季最大,为0.57℃/百米;春秋次之;冬季最小,为0.25℃/百米。各高度界限温度出现的初终日有相应变化,不同地貌类型的温、水条件相差很大。就热量条件而言,我市的百官、东关、梁湖、曹娥、上浦、丁宅、章镇等乡镇,稳定通过10℃积温均在5200℃以上,虞北大部分地区以及驿亭、永和、丰惠、汤浦等乡镇的积温在5000-5200℃之间,下管、岭南、陈溪等乡的积温在5000℃以下,陈溪乡的旭峰积温只有4661.4℃,是积温最少的地方。降水量分布是南部山区最多,年降水量岭南、陈溪在1500毫米以上,虞北大部分地区在1400毫米以下,全市大部分地区在1400-1500毫米之间。降水量从我市的东南部向西北逐渐递减。这种不同地形、地貌形成的地域性气候差异,对温度等敏感的果木和经济作物或耕作制度安排关系较大。 3、地理条件或水体的物理调节,秋季降温快,冬夏温差小,全年热量条件好。由于地势南高北低,曹娥江自南向北流,秋季冷空气长驱直入,直达南部山区,九、十月份的降温幅度较大。虞北平原地区与杭州湾相接,杭州湾水面以及曹娥江水面水温的调节,冬季温度日较差较小,具有明显的水网平原性气候特征。 4、农业灾害性气候时有发生。由于受季风影响,天气多变,灾害较为频繁。主要为暴雨与洪涝,其次为台风。暴雨(24小时降水量≥50毫米)年均出现3次,24小时降水量≥100毫米的大暴雨约每4年出现1次,暴雨、洪涝多出现在梅雨、秋雨和台风季节。台风每年5-11月至少有1次外围影响或直接影响,台风7-9月发生频繁,除了带来拔树倒房等直接灾害外,往往带来暴雨、洪涝,影响早稻收获或晚稻生产,台风对我市海涂会造成决堤、海水倒灌的严重灾害。另外,7-8月晴热高温,蒸发量大,干旱也常有发生;春秋季低温阴雨、早晚霜冻、寒潮天气、雷雨大风、局部冰雹等也时有发生。以上这些灾害性天气,均对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程度影响。 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评价 1、虞北滨海平原外向型特色农业开发区 本区地势平坦,北部与杭州湾相接,其农业气候特点是热量条件较为优越,属温和夏干气候区。常年≥10℃积温5100-5150℃,80%保证率积温4900-4950℃,无霜期238天左右。稳定通过20℃终日一般在9月26日,稳定通过22℃终日一般在9月17日,年平均气温16.1-16.2℃,极端最低气温-10~-11℃,其热量对粮食作物双(三)熟制或棉麦(油菜、绿肥)二熟制较为适宜,但季节较为紧张。棉花在此区生长热量较为优越。但本区水分条件较差,年降水量在1230-1300毫米,80%保证率降水量在950-1100毫米,为全市最少地区,年降水变率为全市最大达16%。夏季伏旱明显,7-8月干燥度在1.2以上,历史干旱几率为全市最高,达80%,属夏干区。因此,本区热量条件虽好,但对双季稻来讲水份欠缺过多,无法保证双季稻用水,而对棉花、油菜、蚕豆一类较耐盐碱、耐干旱的旱地作物较为适宜。但伏旱严重时棉田需要灌溉,防止因干旱造成落蕾落铃。总之,缺水是本区突出的农业气候问题。由于北临杭州湾,每当冷空气南下,本区风速较内陆大,对高杆农作物带来不利影响。春播育秧往往不及内陆好,夏秋季台风和天文潮汐对农作物威胁也较大。因此在本区植树,营造防护林,对保护垦区、防风防汐、调节气候有一定作用。本区农业气候优势在于以发展棉花为主,同时兼顾粮油、豆等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 2、虞中水网平原都市型优高农业产业区 本区热水配合较好,常年≥10℃积温4850-5200℃,80%保证率积温为4700-5000℃,稳定通过20℃终日一般在9月18日至9月27日之间;稳定通过22℃终日在9月10日至9月18日,年平均气温15.3-16.5℃,极端最低气温-10~-13℃,无霜期为215-238天。就其热量条件对粮食作物来分析仍能满足三熟制生产,但随高度增加,作物熟制搭配由中迟熟向中熟、早熟过渡。本区水分条件较虞北滨海开发区要好,年平均降水量1300-1430毫米,80%保证率降水量1100-1200毫米,降水年变率14%-15%,7-8月干燥度为1.1-1.2,历史干旱几率72%-79%,是我市次干旱区,故水份状况仍属夏干区。在本区平原水网地带适宜淡水养殖、种植水稻、棉花等作物。本区的丘陵山地种植茶叶等经济作物和旱粮作物较为有利,但从茶叶优质高产出发,伏旱严重时茶叶易减产降低品质。为此,应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对茶叶进行干期喷灌,有利茶叶优质增产。本区气候适宜于亚热带耐寒果树如板栗、樱桃、李、梨、杨梅、桃、梅、柿子等的生长,但柑桔在此区种植易受冻害,只有个别山丘陵(最高界限海拔100米)向阳坡、水利条件优越的坡地,小气候条件有利于防冻的情况下,适当种植耐寒品种,谨加培育保护尚可生存。 3、虞南丘陵山地生态型林特产发展区 本区气候差异较为明显,分两部分加以论述。 (1)以章镇盆地为主的曹娥江下游河谷盆地,包括长塘、汤浦、上浦、章镇、丁宅等乡镇,其热量条件为全市最优。常年≥10℃积温5200-5250℃,80%保证率5000-5050℃,稳定通过20℃终日一般在9月27日至9月28日,稳定通过22℃终日在9月18日至9月19日,年平均气温16.5℃左右,极端最低气温-10~-13℃,无霜期238天左右。该地区水份条件也较好,年降水量在1340-1430毫米,80%保证率降水量1120-1210毫米,年降水变率14%,7-8月干燥度为1.0-1.1,历史干旱几率59%-76%,是轻干旱区,属夏半湿润区。由于热水同季,光温互补,该地区农业气候优势是发展以三熟制为主体多种经营、稳定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 (2)本区的东南部丘陵山区,包括下管、岭南、陈溪等乡镇,海拔高度大多在300米以上,该地区雨热不同步,气候温凉,雨量充沛,较为阴凉湿润,属温凉夏湿润区。该地区常年≥10积温4850℃以下,80%保证率积温4700℃以下,稳定通过20℃终日一般在9月20日以前,稳定通过22℃终日一般在9月11日以前,年平均气温15.5℃以下,年极端最低气温-13℃以下,无霜期213天以下。该地区降水量为全市最多,年降水量在1430-1540毫米,80%保证率在1210-1330毫米,降水年变率12-14%,为全市最稳定地区。7-8月干燥度在1.0以下,历史干旱几率59%-67%,并以小旱居多。由于水份丰富,非常有利于杉树、毛竹和茶叶等经济林木发展。该地区发展林业,对建立生态平衡,保护丘陵山区水土流失,抗御干旱威胁以及河谷盆地洪涝危害有一定作用。该地区农业气候优势适宜于发展林特产业。 4、我市气候条件随历史时期有所变化。 主要由全局的气候变化所引起的,其次由山林盛衰、水体的变化所引起的。近十年来(1991-2000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我市的气候状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前二十年(1971-1990年)相比,呈现以下特点: (1)年平均气温升高,无霜期增加,降雪日明显减少。近10年平均气温17.2℃,高于前20年平均气温0.7℃,1998年年平均气温为历史最高达18.2℃,高于前20年平均气温1.7℃。无霜期近十年平均256天,比前20年平均多5天。降雪日近10年平均6天,比前20年平均少3天。总之,1971-1990年20年中春、夏、秋、冬分明,冬季寒冷,春季冷热多变,夏季炎热,秋季秋雨绵绵;而近10年冬季越来越暖,平原地区难见下雪,春季变得象初夏,夏季反而不炎热,秋季气温偏高,而雨水减少。 (2)降水量增加,但年际变化在缩小。近10年的年平均降水量为1502.8毫米,比前20年平均降水量增加38.1毫米,1997年降水量最多,达1637.6毫米,1995年最少,为1312.0毫米,相差325.6毫米;前20年年际差达1070.4毫米。年降水日数近10年平均达157天,比30年平均少2天,没有显著变化。 (3)年平均日照时数减少,年、月际变化差缩小。近10年年平均日照时数1630.0小时,日照率37%,比前20年平均减少270.6小时,相当于每天减少0.7小时日照。但年际、月际差距在缩小。年日照时数1995年最多达1847.9小时,1999年最少,为1376.1小时,相差471.8小时,而前20年的年际差达579.7小时。近10年月际差为104.3小时,前20年月际差达146.9小时。 根据以上气候变化规律,需适当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扬长避短,改善生态环境,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 三、气候资源开发潜力 我市农业气候资源开发潜力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根据目前农业生产现状,农业对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还不高,但也涌现了依靠科技进步,高效利用光、热、水资源的典范。如利用连栋大棚栽培高档蔬菜、瓜果;不少富裕起来的农户使用太阳能热水器;高山农户种植反季节蔬菜等等。随着科技知识武装新一代农民,提高光、热、水资源的利用率大有潜力。二是充分利用湖泊水体效应和丘陵山区的盆、谷地小气候,以及山地气候垂直分布特点,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业名优特产品。
| | 网上咨询 |
上一篇:微信机器人 让我们离得更近!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