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索县空气pm2.5实用查询——索县空气质量指数
平行会议一:城镇化空间投资战略实录
和讯网消息 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与新京报社联合主办的2013中国城镇化与企业家论坛于2013年8月10日在北京举行,和讯网全程播报。 以下为“平行会议一:城镇化空间投资战略实录”文字实录: 主持人:很开心能够主持今天下午的论坛,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领导,以及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衷心的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参加由国家发改委小城镇发展研究中心与新京报主办的新型城镇化与企业家高峰论坛,今天下午我们是平行论坛之一,城镇化空间投资战略,同时还有两个平行论坛,大家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需求,选择性的听我们嘉宾的演讲。上午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家在其中寻找的机遇以及新型城镇化对我们将来企业发展提供的广阔的空间进行了非常好的研讨和演讲。下午我们又把思路回归到相对微观的层面,在新型城镇化空间投资方面,企业家会有哪些更好的机遇,我们如何在空间投资中选择我们企业的新的投资方向,通过下面的主旨演讲和高峰论坛对以上的话题进行深刻的探索。我隆重的介绍一下今天下午本场论坛主要的嘉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讯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万科集团执行副总裁毛大庆先生 恒盛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懂事、总裁刘宁 北京平谷区金海镇书记史立成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极其稳妥的走中国新型城镇化路线,为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按照以大城镇为依托,中小城市为重点,辐射周围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镇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然而在此前我们一系列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的重要作用没有被大家发现和关注,今天非常荣幸请到建设部的赵司长为我们做关于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当中作用重要和发展改革思路当中的主要演讲,有请赵司长。 赵晖:各位嘉宾大家好,我今天讲的主题是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当中的作用,这个话说起来比较抽象,比较通俗易懂的就是三句话,第一句话小城镇是一个好东西,尤其是对我们国家来讲,我们国家的城镇化来讲非常重要;第二句话,很遗憾,小城镇在我们国家发展的不好;第三句话,怎么让它发展好,怎么进行改革、推进,主要讲这么三点。 我先讲小城镇符合中国的需要,但发展的不好。新型城镇化我认为至少要实现五个方面的变革,城镇化的动力要从外需拉动向内需拉动转变;第二个转变就是城乡关系,要从两元化向城乡统筹和四化同步转变;第三个是我们的城镇结构从大城市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进行转变 ;第四个是付出的成本,高冲击,高付出向绿色低碳转变,第五个文化取向要一味的追求西方现代化传统回归。 我们看一下小城镇的特性,是不是符合我们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小城镇与生俱来具有以下优惠的特质,第一个可以成为城镇化的主要载体,从我们国家考虑的话,比如说德国,70%的城镇人口居住在小城镇,而且这个小城镇很小,2000人到10000人居住,美国是65%的人口居住在小城镇,他们的城镇化的主旨,大部分居住在小城镇,同时小城镇也可以成为高品质的城镇化载体,欧美国家的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高端产品,它的功能和城市是一样的,人居环境更优异于大城市,和我们国家完全相同,我们国家小城镇居住的大部分是农民,收入比较低的,如诗如画的小城镇在美国到处都是,欧洲也是这样。 第二个特性,更有利与发展内需型经济,我们对全国100个发展比较好的产业结构调查显示,这些产业大部分是内需性的,农业加工、旅游、建筑业、商贸,所以你发展小城镇不会使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进一步向外需发展。 第三,更加有利于城乡统筹,解决二元结构,因为它是直接服务于农民的,小城镇水平的提高,大幅度缩减了城乡的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第四,更加有利于区域统筹,我们有一些边缘的地方,大城市发展的并不好,但是这些边缘的城市通过发展特色小城镇,带动一些城镇化率的提高。 第五,更加节能、环保,我说的都是相对于大城市的,特别是能耗,你比如说交通能耗,我们比较北京市跟浙江省最发达的几个小城镇,人均汽油消耗量,北京市浙江这些最发达的小城镇的人均汽油消耗量的七倍,这些能源主要是日常上下班。 第六,更加低成本,因为小城镇人口少,不需要建很多高付出,高成本的基础设施,比如说地铁,高架桥,高速路,完全没有必要,就能够满足交通,人们日常的出行。北京高密度的地铁,看似现代化的象征,其实只是满足了我们出行的需要,小城镇根本不需要。因此我们讲小城镇是一个好东西,特别是对中国来讲,我们人口多,资源少,更重要,比欧洲,美国还要重要。但是现实情况是我们国家的小城镇发展的不好,一个是我们小城镇在城镇人口当中的比重很低,最高的时候曾经达到过27%,远远低于德国的70%和美国的65%,比较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小城镇在人口当中的比例,大家看到,小城镇占城镇人口的比例在逐渐的下降,这个和我刚才说的欧美国家,城镇化的道路结构发生的变化趋势相反,他们一开始也是大中城市占的人口比重比较高,但是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市化率的成熟,他们占的人口越来越多,和拉美这些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道路类似,这些国家越到后面越来越大城市化,小城镇发展特别差,城乡差距加大了,区域差距加大了,我不是说我们国家在走这条路,至少结构上是有令人担心的趋势。 我们超过十万人以上的建制镇有1.7万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的仅有56个,而且主要分布在大城市周边,珠三角,长三江,重要产业带,经济比较好的地方,大部分的小城镇很小,1/3的小城镇人口不到5000人,发展速度很慢。第二个就是发展质量很差,我们讲城镇化,无论是国家颁布的51%的统计还是专家说的40%多,无论多少,我们这个城镇化率当中,统计的时候是把小城镇统一进来的,从概念上来讲,我们国家实现城镇化的水平。但是实际上这里面是两元的,小城镇的质量,完全是和城镇不能相比,是一个半成品的城镇,大部分的小城镇居住条件差,基础设施落后,人民不愿意在小城镇长期居住,一般都想离开,去大城市。 怎么办呢,怎么改革。第一项,我们要改革基层行政体制、扩权强镇。为什么要推向这项工作的改革,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原因在此,而且主要原因在行政体制,我们国家的行政体制是级别化行政体制,制约了我们小城镇的发展,所谓的塔式级别化,有级别,高低之分,从属的关系,镇属于县,县属于市,这种行政管理体制使我们自然产生这样的现象,优秀的资源像上级行政单位聚集,比如说一个比较好的企业,不会甘心留在镇上,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要搬到县里,再大要到地级市,甚至省会城市,甚至直辖市。人也是,资金也是,相对优秀的资源总是向上级聚集,本身市场经济就有强弱分化的作用,应该说我们的行政作用去缓解这个职能,但是很遗憾,他是在一个方向上推波助澜了,所以我们国家的社会结构的差距,贫富的差距,城乡差距之大,也是世界上数得上的,这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我们国家这种 行政体制,我们的城镇结构,跟政治级别形成了一定的关系,什么关系呢,就是正比关系,行政级别高的,经济规模就很大,比如说省会城市,几乎我们国家的所有省会城市都大于这个省的任何地市城市和人口,形成了一个正比的关系,大家说这不是正常的吗,你看我们国家是这样,比较国际上看未必是正常的,在美国,欧洲,城市的规模和行政的体制,假设有一定的级别,是没有关系的,城市的大小跟什么样的政府是没有关系的。比如说美国最大的洲,加州,州政府所在地并不是世界级的城市,洛杉矶,旧金山,他们的州政府是在一个小县城,而且长期都在这个地方,没有因为州政府在这里而怎么样,这种例子在美国很多,其他州也是一样,为什么不一样,核心是他们的行政体制,他们的不是塔式级别,而是扁平化的,州以下没有谁比谁大,都是相对独立的,再大的市和旁边的小镇是互相独立的,没有冲突关系,所以很多优秀的企业,优秀的大学一直历史上都在这个小镇,很自豪,从来没有说这是一个镇而要离开,搬到别的城市去。所以他的城镇结构就比较均衡,这是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我们要改革,我们可以弱化行政体制,扩权强镇,有一些地方在实践,把镇的行政级别提高,给予镇完全的职能,合并乡镇,像浙江、安徽,几个省都在省内,可以缓解,但是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 第二个改革要培育城镇内生发展动力,制约小城镇发展的原因第二条原因,小城镇缺少内生发展动力,跟城市不一样,城市是通过房地产开发将城市内部和城市外部的资金输入到城市建设当中,也就是政府把地卖给开发商,开发商再把房子这个产品卖给老百姓,买房人把这个资金通过开发商的渠道最终进入到政府,卖土地这块,政府拿这个钱去建城市的道路、规划,污水管网等等基础设施,所以新城的不断建设,最终是买房人建设的。但是小城镇没有这个,小城镇的土地大部分是集体建设用地,不能流转,第二小城镇乡内的土地,农村的宅基地分配必须在村内分配,小城镇实际上里面是几个村,外村的人是分不到土地的,你想建房只能在你所在的村里建,所以小城镇没有长起来的基础,没有新的资金进来建设。 我们要试点进行改革的,就是改革我们农房建设集权,打破宅基地只能在村内分配,第二是镇区规划农房新区,农民自愿,自建,这种房子绝不是楼房,应该是低密度的,一家一户有院子的农房,但是这个农房的设计和规模要有专业的设计,政府进行规划和引导。 比如说美国的小镇,他们就是这种机制,政府进行规划,私人购买土地建房,但是他们要通过专业的设计公司进行设计,这是法律规定的,不是自己来设计。这样聚集资金和人气。 我们国家很遗憾,这是我们国家最富裕的农村,农民富裕起来了,但是由于我们的宅基地分配机制,农民只能在村内建房,农民再富裕,我们的小城镇聚集不起人气,农村的建设十分分散,楼房建设花消很多,因为我们缺少制度上的规划和设计的规范,建房的质量和风貌都不一样。 第三个就是建立镇村统筹式的新农村建设机制,这是中央对农村一些政策的改革,目前中央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水路电气都有直接扶持,只瞄准了村庄,不能在镇上,我们发现这样并不能完全改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农民在村里的活动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相当一部分的活动,比如说购物、休闲,会友,医疗都在镇上,我们要进行什么样的改革,是镇村一体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建立这样的城市,对镇的基础设施给予支持。 第四,推进房地产税收征收制度。我们很多小城镇的发展不起来重要原因是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于工业,通过工业营业税,增值税,所得税获取收益,工业部可能在我们国家两万个镇上都搞工业,很大一部分是没有工业的,但是这些政策眼看着没有发展后劲,为什么国外的小工业发展的很好,地方财政收入不是靠工业,而是房地产税收,所以国外的政府拼命打造人居环境,哪怕小镇人居环境很好,地价很高,他就有比较高的财政收益。 最后一项支持我们国家制订支持小城镇的政策,很早就提出了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一直到今天都没有改过,现实当中我们对小城镇的特殊优惠政策几乎很少。对小城镇我们要研究指定特殊的投入政策,所以核心需要推动机制性的改革,我们国家的城镇结构更加均衡,我们的国家收入差距很小,国土利用更加合理,使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可持续,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以热烈的掌声谢谢赵司长给我们做的精采的演讲,赵司长通过多年的工作的经验,提出了小城镇在新型城镇化改革发展的思路,有很多很好的真知灼见。下面在2012年据有关统计,我国的城镇化率达到52%,达到了世界的先进水平,但是我国的城镇化质量并不高,尤其是大中小城镇在资源、规模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今天我们有幸请到万科集团副总裁毛大庆先生给我们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城镇化过程中城市协调发展的问题。 毛大庆: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刚才赵司长讲了很多的观点,我都非常认同,去年李克强总理一月份写了一篇文章,关于中国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主要的抓手,求是杂志发表以后,各地纷纷讨论城镇化,我也参加了大大小小几十个会。事实上城市化和新型城镇化,两个概念当中有非常大的区别,城市化刚才学冬讲了,我们50%多的城市化率,我觉得没有达到先进水平,率不低了,但是质量非常有问题,这一定和赵司长谈的也很类似,前几年我做过一个文章,里面谈到事实上我们的城市化率是骗人的,如果按照国际的城市化率的专业指标来评价的话,我们得再定一个学术名词,文明城市化率,把这个套在中国,当时拿他们的指标算了一下,估计连10%都没有达到,文明的城市化率和中国的城市化率两个之间本身就有问题,今天不谈城市化率的问题,谈谈新型城镇化。 既然是新型城镇化,显然不是原来的传统的城市化,这一点在多次国务院包括中央的文件里面多次强调城镇化,新型城镇化讲的是人的城镇化恩,这里面非常值得研究,为什么是人的城镇化,首先标志着我们国家把城市化的发展从规模化转移到人的城镇化的方向上来,我每次要陈述我的观点,其实国家搞新型城镇化,其目的最根本的还是在缩小城市新移民和城市本地居民的福利待遇差异,缩小收入差距,逐渐减少二元结构的问题,这些问题根本在于,这届政府对于未来中国长期稳定的发展站在老百姓共同富裕的基础上,为什么要创造新的城镇化,其根本是解决原来城镇化过程中大量的资源分配不均等,公共服务不均等,人的待遇不均等的问题,这个远远不是盖几个房子,修一个城镇,远远不是把基础建设搞起来就结束的问题,这一点随着这一点党和国家各种层面的引导,大家已经慢慢的形成了这个共识。 改善城市新移民的待遇,让福利待遇差距缩小,减少各种公共福利的待遇和差距,这里面需要很多很多的技术和政策,需要财政投入引导,这里面毕竟我们说中国现在已经有680多个城市,财政的力量往哪里投,显然有限的,也不能洒芝麻粒,怎么投,怎么布局,就涉及到今天的话题,怎么协调发展的问题 。 首先我们既然谈人,我们看一下过去20年中国的城市化达到了刚才学冬说的53%这个比例,这里面的特点是什么,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2010年底很明显的可以看到,全国地级以上的城市外来常住人口是1.4亿,有的数据说大概1.6亿,大概两亿不到的样子,注意这1.4亿,1.6亿,不包括流动的农民工,这是常住的工作概念,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50个城市外来人口总量1.3亿左右,占全国总量的80%,可以这么说,过去二十年中国的人移动,城市化的过程中带来的人的迁徙绝大部分人都进入了这50个城市。再细化,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苏州等十个城市占前面人数的43.2%,就存量的城市新移民来看,分布非常不均衡过去二十年。 大家一天到晚谈房地产调控,针对房地产调控我做了一个研究,今年应该是中国房地产调控的十周年的纪念,2003年开始,2013年今年,正儿八经有调控这个词出来,03年以后是有规划的,有计划性的各种各样的性质的调控,十年前我们一共进行了43次政策性调控,一共颁布了179份由四个部委以上联合签署的文件,有六部委,五部委,八部委,还有国务院办公厅直接发的。这些文件不要紧,但是连起来看发现一个规律,所有的文件每次对调控的范围都有一个规定,文件里面永远都会涉及到36个城市,后来提到过38个城市,52个城市,最多提到70个城市,从30到70个城市,最近的研究是60个大中城市,这些数字我们仔细看一下,取一个中间位数,50个,我06年在北大学习的时候,把02年到06年中国城市移民趋势画一个图,把房价上涨的图也画一个图,我们画了两个图,在北京设计院那个台上一对,完全重合,人口的迁徙对房地产房价的增长,房地产的问题带来了很重要的推理。 我想跟赵司长讲的问题是吻合的,事实上过去二十年城市化建设里面,小城镇建设,多数的城市建设是无法固定人口的,而人口的吸引和牵引,万变不离其宗全部在这50到70个城市,当然引起了房价、医疗、垃圾的问题,统统出现在这些城市里面,我们看一下房价涨的高的城市这些城市一定是这样的,PM2.5一定是高的,这就是中国20年50%多城市化大致的样子。 再看为什么大家都往这些大城市走,我们具体分析分析一下,那50个城市是一些什么城市呢,基本上可以非常明确的讲,这些城市大概就是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这些城市在前面50个里面占了32个,还有18个地级市,这18个地级市全部在广州、江苏、浙江和福建。 我们看中国的地图,很多研究经济的人知道,中国有一条著名的经济分界线,爱辉腾冲线,可以说我们国家城市的分布很不均衡,可以看到都在这条线的东南部,所以看人的城镇化,不分析清楚这个问题,我们是没有抓手的。 我们再看一下这些问题带来了什么直观的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就业、教育、医疗机会纷纷的分布在这些大城市,我曾经在06年的时候跟北京市一个会议,我们谈北京房价的问题,我举过北京市的例子,我说有六个数字加上四种人决定了北京市的房价非常明确的上涨,当时我说211工程的大学,北京占了24所,上海北京占了35说所,全中国教育部工作的100强中学北京占了35个,意味着北京前100名的中学,北京就有35个,上海我估计也有20多个,北京上海占了全中国的一半,剩下的50个分布在所有的省里面,有的省就一个,卫生部公布的活华佗,活扁鹊,北京占了227个,两院院士北京占了49.5%,所有的门户网站基本所有总部都在北京,还有全中国最好的唱歌跳舞的导演、编剧,大腕,出名的都会来北京,不来北京在艺术上很难发展,这样的状况下,这六个数字背后是什么,是全中国14亿人口的最优质的教育、医疗、文化、咨询、艺术资源的30%以上在这个占中国国土面积1/1394的巴掌大的地方,这样的城市承载的哪里是房地产的诉求,承载的基本上是人生最美好的愿望,所以习近平同志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到北京,这是最大的追求。 这些问题背后是什么,就是刚才赵司长讲的,我们看到就业资源,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交通资源的分配当中,行政级别成了重要的标准,政府参与资源的分配,而且不是参与,是政府调动资源的分配,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假想100所的24个大学,把其中的2/3搬到内蒙古,河南,北大搬到石家庄,清华搬到呼和浩特,很多人就去那了。 我在唐山做了调查,这个城市非常可怜,在全国GDP排前十九,人均社会零售消费总额排五十四,这样的一个GDP大市,里面一个国家重点大学都没有,三甲医院只有两个半,过去三年这个城市引进的博士以上学位的医生九个,这个城市里面一片儿童活动场都没有,一个现代的电影院都没有。就是这样一个城市,全国GDP十九。 就是这样的一种倒插比的关系,我们看到大量的资源分配配置的时候跟我们的思考完全相反,我们一说轨道交通连接,首先考虑的是省会城市,我们一说什么什么重点产业的转移,肯定都往这些城市转移,所以永远带来的差别越来越大,后果是什么?我们还拿北京打比方,解决20平米保障房,政府要投入20万元,每年的交通,教育,社保,人均的财政投入6400元,现在北京外来常住人口750万,按照现在有一些专家提到外来人口城镇化的标准计算,每年只解决70万外来人口的问题,需要增加770亿财政投入,北京一年卖地年景好的时候1000亿,相当于要多卖一倍的地或者多征25%的税,还不保证水资源,环境治理,交通的问题,结果是什么,在北京看病难,上学难,住房难,交通难,住房污染。北京尚且如此,其他的城市更加不用说了,北京还有一些能力,其他的地方连能力都没有,按照国家统计局和发改委的数据,每年至少增加1500万的城镇常住人口,未来十年,相当于城市新移民要翻一番,城镇化任务之重不堪重负,从现实的角度来说,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我觉得中央到今天这个时点,不提出新型城镇化根本不可能,提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实际上有他的战略和时间,紧迫性的必然点,中央提出这个以后,发展方向是发展中等城市,放开小城镇,引导大城市,原则上讲我是完全赞同的,大城市的生活成本太高,未来的城镇化以后,继续再引入五十个大城市,不是房价上涨的问题,房价根本不是问题,这个城市是没有办法待的问题了。 我们看看到底应该怎么办,刚才赵司长讲了一些国际上的经验,我简单的分享一下,现在我们研究城镇化,大约三个国家很多人拿来做样本,我非常反对拿国外的东西对比中国,拿这些东西治中国的病完全不可能,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14亿人口,我们说任何一个国家研究城镇化的模式来看看,这个国家有几千万人,有什么好说的。但是研究还要做,无外乎三个国家,德国、日本、美国,德国其实在城镇化里面有很多特点,我简单的介绍一下,德国1978以后进入高收入的行业,77%的城镇人口分布在50万人的城镇里面,二战之前工人就比较多,二战之后汉堡作为唯一的出海口,大部分的人都往西南移动,欧洲大陆经济起飞,莱茵河变成了重要货物的通道,德国的制造业纷纷的沿着这些河道分布,人口相对就比较分散,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战争,德国也不会是这样的。 德国公共资源的配置虽然不是政府参与,但是是比较机械的配置,是按照距离配置,车程15分钟内需要什么设施,半小时内需要什么设施,不是按照人口配置,是按照人的分散居住的便利条件分配的。应该说这个起码是围着人的需要配置的。后来德国出现了什么问题,太分散,这一点我想在我们的新型城镇化里面一定要注意,是不是高度分散就是好事,现在很多领导也认同,高度分散不是好事情,尤其是中国资源少,财政能力并不宽裕的情况下,高度分散并不是城镇化道路好的方向,公共服务成本太高,很多小城镇后来很快死了,比如说三十万人口,怎么托起这么多的公共资源,欧洲央行2003年对23个国家的公共服务绩效进行了评估,德国非常靠后,德国政府逐渐消减福利支出,把这个级别下放到城市政府,甚至让城市居民自行管理这些公共服务设施,把原来的生硬的规划标准,半小时半径内一个高中就取消调了,中国城镇人口配置分布分散度在德国的问题上需要汲取一些经验教训。 日本是城镇化高度聚集的海岛和德国正好相反。他提出另外一个极端的例子,东京和阪神都市圈集中了日本43%的人口,除了东京和大阪以外其他的都是小城镇,北京现在出现的问题,东京在1970年都出现过。日本在1960年制定了第一次全国综合开发的规划,到了1977年以前,日本一直希望通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政策,把东京阪神的产业向其他地域转移,但是基本上最后都失败了。 后来如何解决东京的问题,就是把企业,政府机构,高校搬到东京周边的地方,神奈川,崎玉,千叶这些地方,现在看大东京地区有好几个新城,开车大概一个多小时,居住区非常大,规划的比较密集,设施配套非常完善,统统都发展密集的轨道交通和城市中心连接,每天有300万人从周边到东京上班。 再看看美国,美国的情况相对来说好很多,一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占比13%,一百万到一千万的占44%,一百万以上的42%左右,美国的产业发展从二十世纪初的东北沿海,五大湖地区,依托军工、教育资源聚集在南部墨西哥湾地区,实际上美国在城市布局的时候,根据产业的布局,把资源好的地方,密布了很多的城市群,中间的地方还是一直保持在人口密度相当的地区,但是不存在个别几十个大城市把人全部吸引过去的问题,基本上把资源分配的在城市群内非常的均衡。 其实在美国,没有人感觉到我一定要搬到纽约,一定要到华盛顿,因为大学的分布是均衡的,医院的分布是均衡的,中部地区的一些资源差的地方,人口一直很稳定,中国人太多,地太少,能像美国大量的空地不容易,但是我们的城市群和美国比起来实在太差了,我们就是一颗豆一颗豆的五十个城市,周边都发展不起来。 美国的大城市事实上有它自己的特点,从人口分散的趋势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内部也做了很多的规划,传统的经济区核心城市,人口占全国的比重从90年的23%下降到8%,芝加哥和底特律人口80年代出现下降,纽约也是这样,其实在大城市内非常好的发展了大城市自身的城市化,比如说我们拿北京做一个例子,今天的北京刚才我提到的一大堆六个让你们听了很刺激的数,全中国人民30%多的城市软资源集中在北京这么一个占全国国土面积那么小的城市里面,但是这句话里面仍然有一个误区,这些资源大部分在北京的六环内,我们的高校往昌平去了一点,房山区了一点,但是仍然还是在五六环周围,好医院都在城区里面,中学更不用说了,都在城里。 我们的北京自身新型城镇化事实上也没有开展,比如说平谷、密云、怀柔、延庆、房山再远一点的地方,事实上在国外的大城市本身的新型城镇化已经做到了人口在大城市里面的均衡分布的问题,比如说在纽约大家看的很清楚,新泽西和纽约城的关系,都在不断的解决人口分布的问题。 我们看纽约,曼哈顿人口密度超过了每平方公里四万人,后来开始长期的下降,人口逐渐向布鲁克林地区疏散,慢慢的纽约城中心的人口开始疏散,其实人口的疏散是伴随着公共资源的疏散而疏散的。 几个国家的发展历程,高度分散都是不太可能的,但是改变新增城市人口的流动方向是有机会的,大城市的郊区化,应该说也是城镇发展的共同点,刚才提到的都是值得我们大家思考的,高度的分散,不协调的城市,其实是为造成大量的浪费,另外,大城市内部的资源分布均衡化,在中国的今天远远没有做到。 城镇化的下半场,住房需求虽然财富需求的转移而转移,区域发展分化,中小城镇发展会是完成城镇化历程的一个必由之路,这里面为什么特意强调协调发展的问题,我非常怕,也非常担心,我们一旦搞起城镇化建设,变成地方各自搞各自的城镇化,每个省又弄出很多为了拉房地产,卖地,为了建城镇化而城镇化,这个将来会给国家带来重大的财政损失,这是新型城镇化里面我在呼吁的,这是万万不能走的路,所以城镇化的布局一定要有中央,国家统筹布局,协调发展,不适合搞的地方根本不能搞,今天的中国680个城市,我们600多个城市,真正吸引人口的成事不超过70个的话,意味着600多个城市已经是城市了,还不吸引人,为什么还要在建新型城镇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证明了那610个城市有的城市是有问题,甚至活不下去了,而新型的城镇化也不代表再建一大堆新城市,这个恰恰是讨论里面非常重要的需要破题的问题。 另外就是沿着哪里布局城市,在刚才国际化的分析里面可以看到,一个是都市圈的模式,第二个是城市带的模式,第三个是二三线的一般城市,这三类是中国未来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 从已经完成城镇化的国家和地区来看,大城市率先发展在城镇化中的前期无法避免,也是合理的策略,但是在城镇化的中后期,区域间的分化和中小城市群的发展,或许是完成城镇化历程的不二法门。城镇化的中早期,受益于交通、资源政策等优势,一大批核心的大城市优先发展是普遍现在,但是未来事实上发展大城市的周边,围绕大城市形成卫星城的城市群,城市之间通过完善的交通体系相互联系,同时发现一批有产业依托的可以持续发展的小城镇,这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 中国的城镇化发展,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是未来值得关注的要点,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必须以该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十二五”规划也提到了城市群的概念,我觉得它将作为新型城镇化主题内的重要的载体。 最近几个中央比较重要的会议上,讲到大的发展和改革重要的要点,看到李克强其实一直在重复,讲到中国经济发展的三个战略,其中一条是要缩小城镇发展的差距,这个需要按发展新型城镇化,现代农业,缩小城乡一体化,做好中西部发展的大文章,另外还要发展好农村。我们脑子里面老想的是二元化的结构,我们说到城镇化,还是老把新农村挂在嘴边,新农村的未来,本身就是城镇化的组成部分,我们还是把农村当农村,城市当城市,城镇二元化的问题还是很难解决的。 聚集效应和规模效应是在城镇化里面的两大看点,应该说受益于大城市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形成基础完善,规模大,对外辐射力强的城市群,这是城市化里面非常明确的方向。另外城镇化的程度目前比较低,但是发展潜力和空间较大的中小城市是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两条应该是未来国家和我们关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两个大的看点。 现行的政策我们有什么样的思考,要推进城镇化必须有重点,有区别的进行,不能一窝蜂的上,一是对于存量城市新移民,已经在城市里面的存量的新移民,让他们再流动可能性不高,因为他们的就业已经完善、固化,在这些问题下,应该大力的考虑学习像日本、新加坡的经验,开发大的城市的卫星城,发展单一居住功能的,但是功能配套完善的小城镇,分散城市中心的压力,这是已经固化的,存量的新移民,通过大城市的空间挖掘来解决,对于未来要新增的城市新移民,必须要予以引导,这就是涉及到大量的公共资源和产业重新分配的问题。 事实上我们已经意识到前面50个城市的问题来源,如果我们还是不适应新城市人口流动的趋势,还是随着这些人口流动,那些小城镇依然无法发展,没有动力。 我最近的报告里面提出,中国的城镇化是在跟人们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诉求在赛跑,我在去年北京大学校园招聘的时候,谈到万科招聘上的特点,我们从去年开始关闭超大型城市的就业岗位,会变得很少,我们在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上刻意的放大二三线城市的工作岗位,希望吸引家乡在那些地方的应届毕业生去工作和建设,在讲述这个的过程中,有一个学生跟我做了一番对话,他说我是贵州的小城镇来的大学生,他说我们那个地方考上一个北大,市长派车给我送到机场上学,他说毛先生你的意思让我回到我们那里建设吗,我跟你说我想都没有想过,我说那你的意思呢,他说我的意思是像您这样的人应该到我们那里搞建设,他说你这样的人,你什么都有了,你还在北京占着这么多的公共资源,按照公平分配的原则你应该到我那里建设,我应该到北京享受这些资源。 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的思想的话,这个问题带来的下一个问题,李克强应该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中国在多做一些这样的容器来,来承载追求这些生活诉求的人的愿望,那么中国的城市就有希望了,而如果人人都想到北京来,把毛大庆弄出去,那么问题就来了,现在我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我跟这个大学生私下交流,他说的很对,他说你看我今天上了大学,我已经二十岁了,我下来承载人生命运的责任、使命就是我的孩子,我的家庭,我的父母,他说我下来二十年到三十年,就是要解决我孩子的教育,我父母的养老,所有的人都寄托在我身上,我就三十年的生命周期,你毛大庆同志能给我解释三十年周期里面能等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结束吗,这是很现实的问题,我面对中央领导也提过这样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解决人们差距的问题和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诉求的速度在赛跑,谁赛得过谁,这就是城市化的命运,因为人就是活的,每个生命周期就这么长,在座的这么多人都在讲你们的城镇化对你们的影响,何况我们农村的那些人,都是一样的。 土地政策方面,我觉得应该大力的研究人地挂钩的问题,结合人口发展的实际,应该尽快的修改城市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规模,提高大城市非工业用地的比重,这个非常重要,减少对传统工业的补贴,允许这些城市,农村土地,存量土地自由流转,增加土地供应的有效率。 资金政策,人的城镇化涉及到大量的收入再分配,这里面外部性很强,需要实现社保、住房公积金全国统筹,中央财政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作为地方应该要他们靠地方的财政,以今天的体制和结构解决大量的流入的新增的流动人口,常住人口,对地方是不公平的,因为地方的财政,以北京来说,都承载不了,加上刚才司长报告里面提到了,有一些小地方连税权都没有,他怎么去应付这些人,所以中央的财政对这些问题是必须负有责任的,对于地方应该放宽和创新他们的融资渠道,加强地方城市建设能力的同时,又不至于对土地财政过渡依赖,这是城镇化过程中逐渐解决的问题。 从规划政策来说,继续发展沿江地区的非农业啊产业,控制核心城市的制造业占比,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占比,对于新型制造业从一开始就避免了过渡集中在特大城市,应该布局在有能力,有潜力可以培育的新型城镇,小和谐或者城市里面。 行政政策来看,鼓励城市建的工频竞争,下放或者取消高级别行政单位的审批权,实行财税分配制度改革,支持东部中小城市实现财政自足。 社会发展角度来讲,加大对非核心城市,核心城市的非中心地区的教育,医疗和其他社会保障的投入,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的进入,降低民间投资的门槛。北京现在做的都不好,还别说别的城市。 住房保障,就不说了。 最后再谈一句话,事实上我们今天谈的所有的这些问题,似乎在解决一个中国过去二十年,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很多遗留和欠帐的问题,我们今天想想这些问题从哪来的,改革开放之初,八十年代之初,我们解决了当时的意识形态的问题,打破了解放思想,打破了条条框框,到现在整整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年里面,我们发展了经济,但是不要忘记经济的发展里面是有潜在的很多的代价的,当时是在国力非常薄弱的情况下,小平用两个让一部分先怎么怎么起来的政策,把中国优质的资源集中在少量的地区,这些地区快速的发展,聚集了大量的GDP,使得中国这二十年财富迅速的增长,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这是当时的必然。 但是这个问题带来了今天发展的不均衡,这50个城市资源如此聚集,人如此集中,大量的问题产生,实际上和快速的聚集资源,快速的发展有关系。那么在这个之后,今天我们谈未来的二十年到三十年,中国城镇化的发展,我还想说一个事情,还有一个扰动因子干扰着未来中国三十年的前途和发展,这个因子如果不重视,今天谈的这些问题仍然都是没用的,这个因子不是政治体制改革或者其他的问题,是人口结构迅速的恶化的问题。 我最近做了一个研究,我们大概到2033年,我们国家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其实已经跟日本在1992年当时的情况一样,也就是说到2028年到2033年,我们国家是4.5亿60岁以上人口的国家,现在是1.92亿,当达到4.52亿的时候,这个国家的很多发展和今天的想象完全不同。 上个礼拜和日本最大的养老集团株式会社的社长做了对话,他跟我讲,日本人口的分布比我刚才提的43%进一步的向东京聚集,日本50%的人口聚集在东京周边,就是急剧的老龄化,我先不说这个老龄化以后创造能力,就业问题,就说人的居住需求和今天都不一样,我想告诉大家,今天我们谈的一切新型城镇化美好的梦想,我们对未来十年,十五年的规划,这个道路走一半的时候,就会遭遇到老龄化的阻击,必然会扰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这样的问题非常复杂,未来出现城镇化和人口结构变化的纠缠,这个问题会变得更加复杂和麻烦。 最后用一句话说,我们谈中国的问题,都是站在未来看今天,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毛总,下面我们把这个话题讨论转移到主题论坛上,隆重邀请一些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当中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企业家。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讯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 恒盛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懂事、总裁刘宁 北京市平谷区金海镇书记史立成 今天坐在这里的都是城镇化研究方面和抓手和大拿,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研究,多年的城镇化工作过程中的感受应该都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当中最具有话语权的人物,其实我们今天谈到城市化的空间战略投资,涉及到城市化之间,大城市、小城镇之间的关系,我想问一下肖老师,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空间结构方面存在什么样的问题? 肖金成:实际上城镇化和空间结构是有关系的,但是我想说一下,现在谈城镇化,大家理解的不太一致,实际上城镇化从根上来讲,是人的城镇化,现在我们一谈就把城镇化当成一个框,在里面装了很多的东西,好象整个经济社会全部装进去了,搞的越来越不明白,我是数年前研究城镇化的,当时我写了一个文章《城镇化:牵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牛鼻子》现在又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我越来越搞不懂了,所以我从来没有谈过新型城镇化,我认为城镇化非常简单,伴随着工业化,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或者向城镇转移,不仅仅是城市,是城镇转移的方向,就这么简单。 我理解的城镇化就是人的城镇化,其他的都是附加在这个上面的东西,与城镇化有关系与城市建设有关系,但是城市化不仅仅是城市建设,有人担忧城镇化别搞成造城运动,圈地运动。后来我们研究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我们提出来以农民工为主体,以城市群为主要载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现在我们讨论城镇化,研究城镇化,或者推进城镇化,我们是要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钱从哪里来,第二个问题人往哪里去,第三个问题耕地怎么保,第四个问题城市怎么建,人往哪里去,我们说哪有工作岗位就到哪里去,因为农民从农村出来,为什么出来,第一是推力,在农村富不起来,人均两亩地,温饱可以,富裕是不可能的,出来才可以富裕起来,出来的人都是聪明的人,留下来的人不是聪明的人;第二个是拉力,什么是拉力,我们发展工业是拉力,因为城市有很多的就业岗位,有了就业岗位,收入比农村的高,就拉出来了,出来了到哪去,哪里有工作就到哪里去,不是说你应该到哪去,你应该到小城镇,应该到农村去,农村空气那么好,北京空气这么脏,老有雾霾,你为什么要来,在那个村里干什么,空气虽然不好,但我可以吃饱饭,有收入,能养得起老婆孩子,我赚一点钱可以盖房子,所以我觉得前期就是有工作岗位,你不能指责他,你说你不应该到这来,你应该到那去,你从小城镇,到县城,最好不要到北京,到上海,到深圳,人满为患,又堵车,问题是这里有工作岗位,如果有工作岗位,就可以来,如果说大城市有很多城市病,那怎么办,产业向外转移,农民工肯定跟着转移,如果产业不转移,农民工也不会转移。我们的问题是先解决人的问题,先解决工作岗位的问题,然后解决收入的问题,然后再考虑合理的布局问题,所以我们提出城市群,为什么要把城市群作为城市化的主要的载体,就是在城市群里面,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能够协调发展。 产业的选择,为什么很多产业愿意到大城市去,因为大城市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政府修了很多路,地下管道上下水,可以给企业降低成本,所以企业就去了,那么在城市群里面,交通可以延伸到中等城市,小城镇,所以在小城镇里面就业设施比较完善,交通也比较发达,这样产业就可以到中等城市去,大城市的产业就会向外转移,你说到很远的地方,小城镇搞的像北京一样完善,不太可能,这不经济,所以这是有很多经济的原因,只有产业转移人口才能转移,大城市由于成本高了,很多的制造业,低附加值的产业,在城市里面生存不下去了,所以我们说大城市现代服务业,高端服务业聚集的地方,一大片的高楼大厦,这样的产业结构升级了,逐步的环境也改善了,大的区域内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后来我们系统的研究了城市群,哪一些地方会成为城市群,也不是说你想在哪建就建成,现在城市群不是建设的,不是规划的,是城市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的一个结果,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不是说我们想在戈壁滩上搞城市群,所以我们在这方面也要有明确的,我们的城市群是几百年,几千年发展的结果,现在我们形成了这样的城市群,人口到这里来,产业到这里来,就可以在这里发展,我们说人往哪里去,未来城市群是人口进城,农民工的主要的载体,这是我们中国很大的优势,因为我们有大片的人口规模,人口太少也很难形成聚集,如果说我们没有这个基础,原来的这些城市都比较密集,我们也很难形成城市群,我觉得城市群是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城市群发展的作用。 主持人:肖老师讲到了新型城镇化当中的人往哪里去核心思路,对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的模式,李老师也是做中国城市规划研究的,对城市有很大的了解,在我们提到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大家都提到城镇化的质量不是特别高,土地的城镇化大于人的城镇化,我想问一下,如何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平衡大城镇和小城镇之间的关系? 李讯:城镇化实际上是一个社会结构的转型,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也是经济结构的转型,第一产业农业为主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为主,同时也是空间结构转型的过程,过去的城镇化整个过程,从工业革命以后快速发展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后开始发展,三十多年了,到了50%世界平均水平,党中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我想主要是相对于过去传统城镇化之路而言的,过去传统的城镇化也走了比较曲折的道路,八十年代之前,我们提出控制大城市发展,积极发展中城市,也有一阶段小城镇,大战略,在这个过程中,我是觉得有一系列的问题,传统的城镇化,刚才主持人已经提到了,以投资拉动为主,依赖投资型,特别是造城房地产化,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和产业的城镇化,一般来说,土地的城镇化速度从国际上来看,美国、韩国和日本都是快的,但是它有一个系数,一般不应该超过1.2,现在我们国家差不多在1.8,土地的城镇化速度远远快于人口城镇化,索县出现了一些鬼城,空城,卧城。这是一个问题,资源的代价很大,土地资源不匹配。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资源的浪费的现象很大,我在想,大家说为什么要到城市里面来,城市化的核心魅力是什么,就是因为聚集,亚里士多德说过人类为了安全,为了更好的生活才到了城市,为什么有更好的生活,人口产业,各种要素一聚集,产生了高效率,产生了财富,所以城市肯定是高效的。 现在出现了什么问题呢,我们在这个城市一方面产生效率的同时又有了拥堵的问题,北京的空气污染的问题,雾霾的问题,交通拥堵的问题,包括又出现了一些安全的问题,从早期的英国、美国、日本都出现过这种问题,怎么处理好这两个之间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 另外我们国家出现了特殊的问题,就是农民工,不完全的城镇化,农民进入城市以后,在这个城市里面就业,打工,但是不消费,没有归属感,社会保障不齐全,形成了一个不完全城镇化,我们有春运现象,很特殊的收割的时候要回家,过年要回家,流动人口,这是造成巨大的社会的不平衡,肖老实说希望以城镇群形成中国城市化的载体,中国比较复杂,中国有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还有小城镇,我们的小城镇在国外来说就是城市,我们说成是不仅仅是660个城市,我们还有两千个县城,还有一万多个小城镇,他们都是城市,我们中国用的城镇化和国外的城市化是一个概念。 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现在我们应该协调发展,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更多的关注了大城市城市群,小城镇发展比较艰难,这个也有他的道理,经济上是说得通的,大城市效率更高,人们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更愿意从大城市来说,所以企业家首先关注大城市,关注城镇群,但是我们不能偏废,中小城镇,特别是小城镇要统筹兼顾,但是也不能说就发展小城镇,因为大城市的贡献率在国家发展当中是很明显的,我们国家的六大沿海,刚才毛大庆老总放的照片,沿海50个城市,六大片区,城镇占用的面积12%,人口占了全国22%,但是GDP占全国的50%,吸引的外资达到80%,我们又不能反过来说不关心中小城镇,因为我们国家的发展是梯级发展,农村人到镇里,县里到市里,市里的希望到省会生活,所有的都是这样梯级发展的,小城镇确实是大战略,总之应该统筹兼顾,我们现在对小城镇是一个偏废。 主持人:李老师提到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统筹协调发展的关系,朱老师是研究三农问题的,我想问一下在发展新型城镇化当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就是农民问题,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我们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城镇化的现代化和现代农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他们更好的协调的发展? 朱启臻:农民的问题和城镇化关系非常密切,城市化的本质就是想把农民人口吸引到城市里面,现在的实际情况不是吸引,很多地方为了城镇化是强迫,把农民的房子拆了,逼着农民上楼,进城,这个问题就很严重了,刚才我听这个主旨发言的时候我也在想,现在的思维方式基本上是工业经济主导的社会方式,我们要求大,叫规模效应,我们要求专业,专业化,刚才毛总要建什么小区,这是开发商想的,我们城市规划里面好象没有社区概念,不知道什么是社区,我记得一次研讨会主题叫让农民进社区,我说农民没有进社区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居住啊,我们没有社区的概念,社区的概念是人的生产、生活一体的空间,我们现在不是,生产和生活是分离的,居住和上班是分离的,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叫工业化的思维方式,工业化讲专业化,专业功能就是住,这是很可怕的思维。十八大提出新的思维,引起大家的议论,但是没有引起重视,就是生态文明,当我们用生态文明审视今天城镇化的时候,我们发现是反生态的,换句话说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的概念是相反的,不是讲聚集效应,讲的是分散效应,一个地方污染,污染的没有办法了,如果是分散的,大自然自然的消减这种污染,不是讲专业化,不是讲细的分工,而是整体化,不是讲单一的专业,而是多样化,当我们用生态文明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城镇化的时候,我们发现现在的城镇化战略是反生态的,因为我研究农村,我看到一些新型小镇,当然了,还不是镇,叫农村,已经是非农化了,太阳能的应用,家家都有,洗澡、煮饭,甚至取暖,用沼气,这个是可循环的,城市不可能每户都有太阳能,在工业思维的引导下,我们要讲更高,看谁的楼盖的高,讲更快,看谁跑的快,生态文明不是这样。他讲顺从自然,提倡慢生活,所以再说城镇化的时候,我希望建设者有一点生态理念指导,如果我们人为的来搞城镇化建设,这个地方就是要发展百万的城镇,我最近调查了一些现象,真的很难受,现在城镇化已经变成口号,教育了我们每个人,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不在城市里面就没有地位,找老婆的条件女方提出必须在县城有房子,才跟你结婚,无论是南方、北方都是如此。 买房子干什么呢,小两口提着米面蔬菜到县城住两天,然后回家种地和放羊,没有产业,没有就业,房地产商盖一个房子,吸引大家去结婚,城市成为了临时的居所,如果这样的城镇化那能发展吗。城镇化的一个结果,年轻人我死活不在农村种地了,导致了乡村的老龄化,我前天做过一个研究,种地人的平均年龄是57岁,年轻人往城里涌的结果就是大片的土地荒废掉了,我前两天在山西做调查,一个村最多的人口300多人,现在8户人家,也不种地了,就在那放羊,耕地都荒废了。 老年人种地还有一个问题,不认真种,他们的态度是够自己吃就行了,你到粮食主产县问卖多少粮食,根本不卖,够自己吃就可以了,我们还说粮食大丰收。这么多的土地荒废了,总产还在增加,粮食进口都是净进口。现在都做家庭农场,一对夫妻做一个农场,收入二三十万,在农村建一个别墅,也不错啊,不一定要到城里建一个房子。现在我们不让他建,三分地的宅基地想建别墅要国务院批准,这个很麻烦,现在乡村人到城市里面就业,有种种的排斥,如果有城市人想到农村去当一个现代农民,同样受限制,真正的新型城镇化,我认为是城乡一体的,双向自由流动的,这样一个制度和机制,才能有新型的城镇化。 主持人:刚才大家已经提到了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肯定是我们今后的一个主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刘总他们其实在江苏如皋地区参与了真正的城镇化的建设,在里面通过工业,其他产业的介入,把一个小山村盖成了大的小镇,外地人到这里安家落户,我想问一下这么多年的操作过程中,您认为目前来看,新型城镇化对我们企业来说还有什么更好的机遇? 刘宁:从我们企业的实践来看,可以分两个部分,第一个您刚才说的我们参加了如皋的建设,我们集团下面有两个板块,工业和地产,这两个产业我们都进去了,从长江镇小镇,原来很偏僻,但是有资源,有长江的岸线,有很多滩涂的土地,把产业结合起来,在空间上使得城市发展,原来大概只有七万多人口,现在有十四万人口,外来人口占到50%,五六万人的外来人口,也带动了整个工业的兴起,带动了其他的产业,包括地产、服务业,医院亿、教育等等,一系列的产业,然后把这个新型城镇化建设拓展起来,这是我讲的实践方面。 但是现在有一个现象,最近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土地很热,三四线城市都没有人去,我们感受到的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地王频出,上海、北京议价率都是翻番的,一些三四线城市政府招商,地方债压力比较大,其他的产业不行了,要靠土地财政支持,所以很明显,我自己的感觉就是一二线城市不要招商,三四线城市政府一天到晚的招商,找你,我说这个以后也要搞一个指数,政府找你多的土地根本没有人要,一二线城市都是扎堆获取,我自己的感觉,搞了这么多年规划,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核心,新型城镇化,我觉得里面有几个方面,一个是刚才讲了一线城市开发完了吗,实际上还没有,像北京刚才讲的周边,包括上海周边,一二线城市还面临着二次开发和升级,然后三四线城市讲的是在原来城镇化基础上怎么调整,怎么做新的规划,实际上就是在这个空间上做调整,刚才说出现了很多的鬼城,空城,换句话说就是空间上前面的项目都没有认真的思考,所以没有产业、空间、人口的导入,现在我们国家最缺的水,淡水的资源,现在搞了一个城镇,水源都没有,自然资源是稀缺的,要靠其他人,以后成本肯定居高不下,我觉得这届政府考虑新型城镇化,对原来的城镇化不断的调整和完善,怎么使现在的城镇化和空间上或者今后的发展,产业上,人口的导入到怎么做的更好,弥补原来产生的问题和缺陷。再有很多地产商确实在考虑养老的问题,因为养老这个产业从地产来做,很多开发商在做,再过15年,中国的老龄化程度非常高,有这么多人,这些人都退下来了,是不是在你的一线,在你的城市养老,他们希望的是什么资源给他们养老,我们怎么来做配置,换句话说人口的迁移要发生根本性的革命性的变化,大学生毕业怎么可能回去,他好不容易出来,当然要利用北京的资源,压力很大,承载着全家人的希望,他也希望在大城市比较高的起点,能够有机会,不管是出人头地还是干什么,但是过了十五年以后,城市的老龄化,老年人他们是不是愿意在城市里面生活,他们也要老,所以那个时代那批老人,他们养老,可能迁移到其他的,不一定是一二线城市,但是他们需要的资源和空间,要弥补上去,这样才能对这届政府提的城镇化,也是对以往的城镇化的修正和修订,怎么把中国今后的经济和将来的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从我们地产商来讲也是这样,我们也参加过原来城镇化的实践,现在也在看,最后政策落地或者讲明确的方向,也在等三中全会开了以后,看到底将来十年的路怎么走,我们实际上也在这个情况下做基础工作,也在思考,探索,怎么样结合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做我们的产业,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刘总,通过恒盛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同时也提出了房企在新型城镇化当中的机会,这轮的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房地产企业还是有更多的机遇的,平谷区金海镇是北京新型城镇化的试点,北京有一个北京小城镇基金,这个基金完全和平谷区进行了结合,而且史书记参与了这个过程,今天中午他也提到了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非常好的实践和变化,下面请史书记讲一下他们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心得和感受。 史立成:金海湖镇位于北京最东端,是北京重点建设的42个小镇之一,我个人理解城镇化作为基层来讲,就是让农民的居住环境充分享受到城市的服务,你比如说医院,学校、包括供暖、供电,过去包括现在,农村有的还在睡土炕,大家都非常向往城市的清洁,干净、温暖,各项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服务。第二点城镇化是农民的市民化,这种市民化还不仅仅是简单的把户籍改成居民就可以了,而是变成居民以后,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各种社会服福利和待遇,原来农村上的保险(放心保),农业户口上的是三险。第三个就是农民的收入,工作,如果仅仅是让农民住上了楼,享受到了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北京市提出了按照国家大的城镇化发展战略,进行了布局,自己建设小城镇,但是在建设小城镇的同时,也不是单纯的就是想改善居住环境,刚才我提到了这三点,是按照这个思路去讲的,那建设小城镇需要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资金一方面是政府的资金,一方面是社会的资金,这里面还缺了一个应该带动农民投入的积极性,这块我们还没有调动起来,好象是我们政府在给他们建小城镇,让他们充分享受城镇化,我说的两块资金,一个是北京市成立了第一支小城镇发展基金,小城镇发展基金,在我们的小城市当中还有一个国开行的政策性资金,还有民营企业的资金,就解决了钱从哪里来的问题,我们建设起来必须还要有产业的支撑,如果没有产业的支撑,我们把公共基础设施建的再完善,环境再好,人是需要就业的,就业是为了有稳定的收入,所以如果没有产业的跟进,我们的劳动力,就业年龄人员,还要到外面流动,打工的话,我们的小城镇建设起来也可能只是睡城,达不到我们充分享受城市生活的愿望。所以在产业发展上,我们本身是国家级发展改革试点镇,也是国家特色景观发展镇,我们自己发展旅游产业,充分安排就业的同时,也加大了招商引资的力度,农村的宅基地不能流转,包括社区,我们想建一个小镇,三平方公里,但是只解决了几个村,有的村是部分村民享受小城镇的生活条件和设施的问题,没有全面解决,为什么没有全面解决,因为这个地都是各村的,如果你要是让其他的村占用我们村的资源,一个是从政策上不允许,再有我村的村民也不同意。所以这样一个是土地指标的问题,我们说发展产业的愿望再强烈,可能也有一定的实际困难,所以今后在小城镇建设,包括农村的发展问题上,我倒希望国家在这方面,土地的使用政策上有所调整,刚才赵司长也谈到了这个问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比较迫切和现实的问题。 我想通过城镇化的建设,通过解决资金的问题,通过产业的发展,让我们的老百姓实现了充分的就业,我们的小城镇一定会实现一个可持续的健康的发展,到目前我们也是起步时间不太长,但是我们的回迁房的建设,产业的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经过一两年,我们的小城镇一定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也请各位老师、专家多帮助,多到我们那里调研,指导我们,也请各位多给我们提一些宝贵的意见,我们一定认真的吸取,搞好我们自身的建设。 主持人:既然我们的主题是关于城镇化投资的空间战略,最后请嘉宾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您认为此轮新型城镇化投资过程中有什么建议? 肖金成:企业也好,政府也好,都是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大家生活的更美好。 李讯: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大概还有二十年,对我们国家来说,无论是城市群,大城市,小城市,都充满了投资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小城镇更有前景。 朱启臻:城镇化千万不要忘记农村,千万别伤害农民。 刘宁:所以城镇化的空间,整个战略还是要以人为本。 史立成:尊重规律,尊重农民的意愿。 主持人: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给台上的嘉宾。2013年中国新型城镇化与企业家高峰论坛,经过一天的研讨和讨论到此结束,再次感谢今天到会的嘉宾和各位媒体朋友,再次感谢大家,本次论坛到此结束,谢谢!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