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天气预报 > 天气新闻 > 金华 >

数据更新时间:2016-01-18 04:58 关于印发金华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金华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二年一月十

  • 9公里

    1小时3公里

        加强气象文化建设。在基层台站建设一批生活、娱乐和文化设施,营造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文化氛围,全面提高气象干部职工素质,弘扬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精神,为培育优秀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和文化氛围。加强业务规范、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建设,实现科学管理。
        (六)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
        2.特色农业气象观测。建设20个农业土壤墒情监测站,增建6个金华名优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等特色设施农业小气候监测站。分别在金华北山、南山和东阳东白山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建立4个山区立体自动气候观测站,完善山区立体现代化气象监测体系。
        (五)防雷安全与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气象防灾减灾取得新进展。大力推进“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成人影作业队伍4支,协调确定作业点6个,全市16个乡镇通过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建成防灾减灾示范乡镇9个,建立了覆盖全市、遍及城乡的气象协理员、联络员、信息员队伍。发布《金华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覆盖市、县两级的气象灾害政府专项预案体系初步建立。切实加强气象监测预报和预警服务,有效地应对了“罗莎”强台风、2008年低温雨雪冰冻等重大气象灾害,最大程度地避免或减轻了可能出现的人员伤亡和灾害损失,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及经济损失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呈明显下降趋势。

    8-10

        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新要求。政府转型的核心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随着政府转型步伐的不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变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要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气象服务,提高社会和公众对气象工作的满意度。

    75%左右

        《金华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目标。基本建成比较完整的市、县两级气象装备保障体系,建成具有超大信息储存和计算处理能力的信息网络中心、气象实时业务灾难异地备份中心。建立气象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持中心,提高远程监控、设备自检、故障诊断能力,达到多灾害条件下的1-3小时快速响应。气象探测设备、网络设备和信息处理设备正常运行率达到95%以上。

    二○一二年一月十九日

        加强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建设气象灾害综合数据库系统和应急预警基础支撑平台,加强台风、暴雨、大雪、雷电、冰雹大风等重大气象灾害的临近预警技术研究,重点推进气象灾害的网格化预警和市、县两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工作平台建设,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及时率与准确率。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和致灾因素研究,提高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水平和防范应对能力。 
        (二)发展目标

    54.7%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规划任务
        (五)扩大开放合作,推进共建共享
        气象防灾减灾面临新压力。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异常天气现象呈增多增强趋势,台风、暴雨、大雪出现频率加剧,局地突发性风雨雷雹天气及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多发,气象灾害及其次生灾害造成的损失已占我市自然灾害损失的90%以上,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对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应急防御管理体系和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为加快推进我市气象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气象服务水平,增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根据《浙江省气象事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本规划。
        坚持把防雷安全作为保障维护社会公共安全的重要任务,健全防雷安全工作体系,提高全社会防御雷电灾害能力。依法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职能,维护社会气象活动的正常秩序。
        深化城市气象服务。加快建设城市突发强降水、高温、雷电、大风、冰雪、雾霾等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发展城市气象灾害和高影响天气风险预警业务,开展城市精细化气象预报预警。推进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建立适应城市网络化管理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构建浙中城市群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城市气象灾害的影响评估和预防办法研究,建立产业集群区、旅游区、物流中心等专项气象服务系统。建立城市人居环境气象预报服务系统,开展针对城市热岛、浑浊岛、雨岛等效应的城市气象服务和城市空气污染气象条件以及紫外线强度、花粉浓度、人体舒适度等与居民生活品质有关的气象要素衍生服务。进一步完善重大社会活动气象服务运行体系和业务管理体系建设,推进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的常态化管理。
        加强雷电灾害防御系统建设。在全市重点区域布设大气电场监测仪,升级完善闪电定位监测网络,建设全市雷电综合监测信息数据库与共享平台。建立市、县两级雷电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开展雷电诊断分析、预警方法技术研究和雷电预警产品研发,积极开展雷电预警服务和重点区域的高时空分辨率的雷电预警专项服务。加强防雷服务机构的标准化、现代化建设,推进防雷产品测试中心和防雷业务服务系统建设,提高防雷安全公共检验检测能力。健全防雷安全工作体系,落实防雷重点单位的安全责任制,强化新建项目防雷审核、验收的许可管理和建设档案管理,推进农村防雷安全工作,不断提高全社会防雷安全的意识、能力和水平。

    7

        完善与国家、省气象法律法规相衔接,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气象防灾减灾、趋利避害需要相适应的地方气象规范性文件和政策,健全气象工作标准和规范体系,强化气象社会管理和依法行政工作,推进气象业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工作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服务经济转型发展面临新使命。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会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各行各业对气象的敏感程度和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气象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气象信息的利用也越来越广。如何把气象资源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更好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必然对新时期气象服务的领域、任务、产品、途径等提出新的要求。
        建设以公共气象服务需求为引领、气象预测预报业务为核心和综合气象观测为基础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气象业务的作用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和气象服务的主动性。

    增设暴雨山洪监测点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
        加强气象灾害综合防范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应急体制机制,加强灾害综合处理能力。开展以台风、暴雨、干旱、大雪等为重点的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和区划,推进市、县、乡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应急预案的编制和实施。建立乡村、社区和重点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制度,落实全社会的灾前防范机制,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和抵御能力。统筹规划建设城乡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提高全民的防灾减灾意识、知识水平及避险、自救和互救能力。
        (二)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工程

    2

        落实科技兴气象战略,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机制,注重科研基础条件建设,搭建科研与业务结合的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应用。加强在气象防灾减灾、气象预报预测和公共气象服务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优化队伍结构,全面提高气象队伍的素质,为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精细化天气预报时空分辨率

        建设生态文明提出新任务。金华地处金衢盆地东部,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特点使其极易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同时,金华的光照、热量、降水等气候资源丰富,风能、太阳能、空中云水资源、山区气候资源等具有合理开发利用价值。缓解气候变化影响,建设宜居城市和生态大市,迫切需要加强气候变化、气候资源的监测评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科技支撑能力。
        加强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对制约当地气象事业发展、影响气象业务开展和不符合业务服务需求的基层气象台站进行综合改造。推进兰溪、东阳、永康、磐安气象灾害预警中心及婺城、金东两区气象机构和基础设施建设。建设金华生态气象观测基地、综合气象观测基地、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加快金华、永康、兰溪国家气象观测站的迁建。推进标准化气象探测场地和台站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业务服务承载能力。

        进一步加强气象部门与地方政府对气象事业的双重领导,将气象事业发展规划的目标任务分别纳入地方政府和气象部门的工作计划,建立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成规划所确定的公益性任务。
        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基本建成气候观测网和气候变化监测影响评估系统,开展丘陵山地气候资源及风能、太阳能、热能的普查评估和开发利用。人工增雨作业效率提高10%、受益面扩大20%。
        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网建设,加快云、能见度、天气现象、固态降水及干旱、酸雨、大气成分等的自动化观测系统建设,升级改造国家气象站,提升全天候连续自动化观测程度。建设婺城、金东两个国家气象站,继续加密城乡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网布点,自动气象站点空间密度达到平均7公里,重点区域加密到3-5公里,观测资料采集传输频次加密到5分钟。建设城市100米气象要素梯度观测铁塔和风廓线雷达、微波雷达,开展城市边界层立体气象要素观测。开展山区立体气候梯度观测,开发利用山区气候资源。推进土壤墒情、负氧离子、电线结冰、大雾、雷电、灰霾等观测网建设,提升行业气象灾害监测能力,服务金华生态文明建设。

    50个

        为确保实现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针对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组织实施六项重点工程建设。

    预期性

        公共气象服务目标。基本建成机构健全、管理规范、适应需求、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明显提高决策气象服务能力、公众气象服务覆盖率和专业专项气象服务效益,提升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程度。建立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气象服务内容和种类增加20%,基本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覆盖到乡村社区,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气象服务社会满意度达到80%以上。
        2.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建设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业务工作平台,提高业务平台硬件配置,加强业务服务系统软件开发,全面提升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加工、紧急异常气象信息发送、影视气象节目制作、声讯气象服务、气象网站服务等的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成公共气象服务信息和产品的数据库系统,扩大公共气象服务产品数量,提高质量,实现公共气象服务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精细化。建立行业气象服务系统,,开展城市、农业、交通、电力、旅游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建设涵盖市、县、乡三级和部分重点区域公共气象服务信息的金华天气网站,包括气象要素监测信息、天气预报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天气气候评价和气候资源规划利用等,满足同时在线10万个用户量,成为社会大众了解金华气象的第一选择、第一权威、第一满意网站。
        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功能齐全、科学高效、覆盖城乡”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服务、风险评估、应急处置、应对防范”工作机制,实施防御规划到县,自动观测、精细预警、应急预案到乡,风险调查、科普宣传、气象信息员到村,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灾情收集到人。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增强全社会预防和处置气象灾害的能力。
        2.乡镇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全部乡镇达到乡镇气象灾害防御标准化“六有”标准,提升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将气象标准化乡村建设纳入“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完成100个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45个防雷减灾示范村建设。在全市乡村、社区建设电子显示屏、3G电视终端、大喇叭报警系统等各类气象信息接收设施1500个。

    1500

    气象科研创新团队

    “十二五”时期金华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提高技术支撑和装备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气象通信网络的升级换代和卫星通信移动应急备份网络系统建设,提高信息传输分发能力和网络安全控制能力。加快具备超大信息储存能力和计算处理能力的市级气象信息处理中心建设,推进实时气象信息资料计算处理系统的升级改造。建设省级气象信息网络和存储分布式备份中心,建设市级气象实时业务灾难异地备份中心和应急信息网络备份系统,确保气象信息系统安全。建设市、县装备管理和维护维修的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建立气象探测设备标校实验室,推进技术装备保障运行监控平台、观测设备维修系统、计量检定校准系统的建设,增强气象观测系统稳定运行能力。
        四、重点工程

    指标

        2.气象预测预报系统。完成以金华为中心的市、县两级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升级改造,开展短时强降水发生发展的实时动态跟踪监视,建立三江流域暴雨网格化定量降水预报系统、强对流天气临近预警系统和市县一体化的预测预报综合业务平台。建设气象灾害监测分析和风险评估系统,完善市县气象灾害预警发布平台。开展三江流域汛期暴雨数值预报模式和小流域暴雨山洪水文预报模式的研究和应用,开发细网格区域暴雨和小流域山洪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成立金华暴雨研究所,加强暴雨、台风等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技术方法和业务系统开发,提升气象灾害预测预报能力。

    约束性

    约束性

        (六)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建设工程
        (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成就
        1.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升级改造现有地闪监测网,实现精度优于1km的地闪监测;加密大气电场监测网,实现对重点区域大气电场的实时监测;建设雷电监测数据处理系统,开发雷电预警业务服务系统,建立统一、实用的综合雷电信息和预警服务共享平台。
        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业务能力建设。推进决策气象服务、专业气象服务和公众气象服务等业务系统建设,提高决策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影响力,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的科技含量和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决策气象服务支持系统、公共气象服务加工系统、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的开发建设,建立集服务产品加工、显示集成、检索分析和信息发布于一体的气象服务业务技术工作平台。加快公共气象信息产品数据库和“金华天气网”的建设,建立气象信息社会共享平台。建设“省-市-县”三级互联的高清可视会商系统,建设涵盖临近(0-3小时)、短时(3-12小时)、短期(12-72小时)、中期(3-10天)、延伸期(10-30天)和短期气候(1-3月)等预测预报业务的一体化工作平台。大力发展气象预报预测业务,加强基于雷达、卫星云图和区域自动站的短时临近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基于数值预报释用技术的短期精细化天气预报系统和中期天气趋势预报系统建设,基于环流形势和气候资料诊断分析的延伸期预报和短时气候预测系统建设。建立暴雨、大雪、强对流等客观预报业务系统,提高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测预报水平和能力。开展延伸期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建立关键期延伸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完善气候影响评价业务平台,增强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和诊断分析预测能力。
        提高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加强丘陵山地气候资源监测,开展风、热、水、太阳能等气候资源精细气候区划和气候资源利用规划,提高服务于农业、旅游的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为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提供气象科技支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和优美环境建设,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的文明台站。加大气象文化建设力度,提升气象台站整体实力和气象可持续发展能力。
        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和气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整体队伍素质,为构建气象现代化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
        气象文化建设目标。建立具有气象特征的部门行为准则和现代管理制度体系,在基层气象台站完成一批气象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气象行为管理规章制度和气象人员职业素养建设,树立以服务理念、敬业精神、求实态度、严谨作风为核心的现代气象文化。
        加强气象社会管理能力建设。规范气象灾害防御、防雷安全检查和气象行业活动的管理工作,加强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传播的监督和规范化管理,强化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加强使用气象资料的审查和管理,规范防雷和施放气球管理工作。建立气象灾害及衍生、次生灾害的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机制,加快推进以强化公共安全和保障民生为重点的气象社会管理能力建设,着力提高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创新气象社会管理模式,提高履行气象社会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气象法制宣传,规范社会气象行为。
        气象防灾减灾目标。基本建成机构完备、队伍健全、管理到位、预警及时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显著提高基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接收、应急处置能力。全面建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区域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0%以上,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时效平均达到15-30分钟。市、县、乡三级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和应急预案编制率达到100%。
        (四)突出科技创新,强化队伍建设
        (三)加大财政投入,确保规划投资

    95%

        (二)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预期性

        加快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市、县两级集天气监测、数据处理、天气分析、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应急决策等功能为一体的气象防灾减灾指挥中心, 全面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建设,推进乡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站建设,扩大基层气象防灾减灾队伍,推进气象灾害防御志愿者队伍建设,健全市、县、乡、社区四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

    10

    0

        3.会展气象服务保障系统。建立会展气象保障临近预报决策支持系统,与会展组织方建立信息反馈互动机制,开展会展地区的短时临近预报、气象灾害分区预警。建立精细化的会展气象预报服务平台,针对决策层、运营层、参展商、服务提供商、参观者和社会公众等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气象信息服务。建立会展现场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在会展场所设立移动气象观测站和移动式LED气象信息显示屏,实现会展活动现场的综合气象保障服务。

    城区<5公里农村7公里

        气象科技创新目标。基本建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应用能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在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技术、气象服务管理和气象信息处理等多个业务领域建立8-10个科研创新团队和3-5个成果转化基地,气象科技创新对业务贡献率提高5-10%,科技研发成果业务转化率达到80%以上。

    约束性

    约束性

        3.防雷安全管理服务平台。建立防雷批审和技术服务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市防雷安全管理、服务的网络化监控管理和综合信息的实时共享。
        进一步完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提高气象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把气象建设和管理列入财政预算安排的重要公益事业领域,加大各级政府投入力度。突出重点,优化气象建设投资结构,统筹安排重点气象项目的资金需求。加强气象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绩效评价,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加强气候变化观测系统建设,设立市级气候变化监测中心,开展气候资源监测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编制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方案和对策措施,建立极端气候事件应对机制,推进针对城乡规划、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结构调整、重大工程建设等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3.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新建兰溪市、东阳市、永康市和磐安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综合改造武义县气象防灾减灾中心,组建婺城、金东气象局及气象防灾减灾中心。建设金华生态气象观测基地、金东综合气象观测基地和婺城农业园区综合探测基地,完成金华、义乌人工增雨作业基地建设,迁建兰溪、永康国家气象观测站。完成现有气象台站观测场室标准化改造,全面改善基层台站的道路围墙护坡、水电通信防雷、交通工具、生活基地等配套附属设施。组建2个试点小城市(东阳横店、义乌佛堂)和23个中心镇的气象机构,建设与之配套的气象观测场和业务工作用房。

    县域,12小时

    备注

        五、保障措施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得到加强。积极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了暴雨灾害实验室,“数值预报产品释用”、“精细指导预报方法”、“市县一体化业务平台”等成果投入业务使用。人才强局战略深入推进,初步建立一支高学历、高职称和高素质的专业骨干队伍,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比例上升到54.7%,高级职称人员比例达到13.9%。

    9

    金华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气象探测设备正常运行率

        (四)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约束性

        与政府和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的要求和期望相比,与金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现状相比,我市气象工作仍然存在着差距和不足: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依然不足,易灾地区存在监测盲区,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程度还不能满足防灾减灾需求;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机制不健全,农村和基层存在明显不均衡,公共气象服务手段和能力尚不能满足为农服务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气象科技创新和基层队伍建设与气象事业科技型定位和公共气象服务职责不相适应,应对气候变化和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支撑能力相对薄弱;气象社会管理基础尚未完全建立,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有待完善,防雷设施检验检测能力较弱,防雷安全社会监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预期性

        加快气象灾害监测网建设。继续推进气象灾害监测网布点,重点加强局地警戒雷达、应急移动车载观测系统建设,对重点区域主要气象灾害开展全天候、高时空分辨率、高精度的综合立体连续监测,提高小流域山洪暴雨、雷电、大雪、低温冰冻等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水平。
        (三)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和能力建设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发展城市群、共建大金华”战略,树立“民生气象、现代气象、社会气象、和谐气象”理念,全面推进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预测预报能力和气象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构建具有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我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文明、保障民生、公共安全和国防建设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三)三江流域暴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

    预期性

        (五)浙中现代服务业气象保障工程

    预期性

        (一)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能力建设
        1.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市、县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和乡村社区气象信息服务站,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网络。开展义乌、浦江等县(市)公共气象服务专项建设。健全覆盖城乡社区农村的公共气象服务信息传播网络,新建3G电视终端系统,扩建电子显示屏和手机短信发布平台,改建“96121”、“12121”声讯电话系统,建设数字电视、调频广播、农村有线广播和大喇叭的气象信息插播系统,促进公共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实施乡村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气象服务系统。建设金华青少年气象科普体验馆、磐安等县(市)气象科普场馆和科普基地,建设50个乡镇、社区气象科普长廊,设立10万个防雷警示标志,开展百场气象科普讲座、百场科普电影活动,发放10万册气象灾害防御手册和光盘,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和接收能力建设。加快市、县两级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乡村、社区3G电视终端、电子显示屏的预警信息接收系统建设。建立网络、手机短信、电视、电台等公共传媒插入播发预警信息机制和技术,重点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广播系统和农村大喇叭警报系统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乡村、社区预警信息接收能力。
        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加快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能力建设,建立干旱、洪涝、低温冷害、雨雪冰冻等灾害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影响评估方法,建立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网络和农村应急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建成以预防为主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中心,依托3-10天中期天气趋势预报和短期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农业大户专业专项气象服务。积极参与“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丰富农村气象服务产品,提升农村气象信息应用能力。围绕农业“两区”建设建立园区气象工作室、气象服务网和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示范基地,开展园区小气候环境观测,全面提高农业“两区”气象预报服务能力。

        气象人才建设目标。加快业务人才和管理人才建设,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气象人才队伍。完善气象人才教育培训和培养使用体制机制,高学历和高职称人员比例增加10%,关键领域拥有6-8名学科带头人、20-30名业务科研骨干和创新型技术人员,重点建设多能型的预报服务专家队伍。
        (四)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程
        防雷安全管理目标。基本建成雷电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系统,提高防雷社会管理、雷电防护研究、防雷公共检验检测能力,推进农村防雷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审批监管的新建项目防雷审核验收覆盖率达到98%,防雷重点单位的定期检测覆盖率达到95%。

        加快气象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体系,重点建设以学科带头人、多能型预报服务专家和业务科研骨干为主的气象人才队伍,在业务、科研等方面设立首席专家和项目总工,人才培养计划融入金华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和“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强化气象业务和科技培训能力建设,完善气象人才培训体系。利用部门和社会教育培训资源,实施全员在职培训计划和知识更新工程,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和技能,为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农业气象服务目标。基本建成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气象为农服务体系,建立农业气象观测网络,完善农业气象监测预报技术。成立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开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发布农用天气预报,开展农业气象条件监测分析和影响评估。
        综合气象观测目标。形成布局合理、多种观测手段结合、基本满足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需求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加密和均衡气象测站网布点,新建两个国家气象站,乡镇气象站布点达到100%,区域自动气象站总数达250个。开展应急移动观测、城市立体气象观测和行业气象观测,建成土壤墒情、灰霾、能见度、雷电、负氧离子、电缆结冰、山洪暴雨观测网和山区立体气候观测网。
       2.金华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建设布局图 (略)

    168

    85%

        一、发展基础
        气象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初步建成了由新一代天气雷达、自动气象站网和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接收系统为主体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气象监测的空间密度平均缩小到9公里,时间密度缩小到10分钟。短时临近预警和短中期天气预报等业务系统日益完善,城市晴雨预报时效延长到了7天,24小时预报准确率平均提高5%。气象数据计算和处理能力得到明显加强,技术装备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各种气象设备正常运行率和气象资料传输的可靠性、及时率得到有效提高。

    2

    (责任编辑:天气预报网)

    标签:

    来源网址:http://www.kmguol.com/tianqixinwen/jinhua/19148.html

网络整编:周叶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果旅天气网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1844838059即时清除!
------分隔线----------------------------

其他天气预告
  • 中小城市
  • 旅游景点
  • 天气新闻

更多>>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