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南京秦淮风光带的吴敬梓故居
“生平爱秦淮,吟魂应恋兹”,清代大文豪吴敬梓写的这句诗,注定他决定以南京为自己的归宿。从4月份的东水关公园附近的吴敬梓纪念馆重开,到上月底的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中展出20个场景组成的大型泥塑《儒林外史》……时间已经过去了将近400年,但吴敬梓著写的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故事还是一遍遍地在南京城传颂。这部书也当之无愧地被列为南京传世名著推荐书目之一。江南时报小编 黄勇
《儒林外史》不应该渐渐被遗忘
用泥塑的手法表现《儒林外史》,是南京著名泥塑工艺师朱敬伟一直以来的心愿。很早之前,他就将《儒林外史》通读了几遍。
上月底的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优秀作品展中,他用20组泥塑表现了《儒林外史》的部分内容,如范进中举、匡超人孝亲等情节。朱敬伟的心愿是:继续创作下去,并用一个更大型的空间,向市民展示《儒林外史》的鲜活内容。
作者吴敬梓,原本出身于“一门三鼎甲,四代六尚书”的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从小就非常聪明,善记诵。虽然青少年时代他大部分时间在赣榆县学的冷衙门中度过,但他往来家乡和工作的地方时曾多次经过南京,并游览过六朝遗迹,徘徊在秦淮河畔、钟山脚下。
从23岁起,吴敬梓在家乡安徽全椒的生活进入了变故迭起的岁月:发妻病亡,家道败落,屡试不第;族人认为他是个败家子不肯帮他,生活日渐艰辛。33岁时,他毅然举家移居南京,住在秦淮河南岸、桃叶古渡北侧的秦淮水亭一带。一连串的刺激,使吴敬梓对科举产生了不满。因没有生活来源,散尽钱财后的吴敬梓只能靠卖文为生。十年寒暑,他终于写出了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书中诸多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因追求功名富贵和沉湎于八股文而酿成人生悲剧,正是他对科举制度不屑和嘲讽的真实写照。
《儒林外史》脱稿后即有手抄本传世,后人评价甚高,鲁迅认为该书思想内容“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认为其艺术特色堪称“精工提炼”。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获汉学界盛赞,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
法国权威性拉鲁斯大百科全书更给予了最高评价:“《儒林外史》是一部最优秀的小说。”
选择什么样的视角读《儒林外史》?
“每个时代总是从自己时代的兴奋点去感受古典文学。”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李汉秋指出,在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的新潮流中,胡适从反封建、反对科举制度的角度,认为《儒林外史》全书的宗旨就是批评八股科举制度。这个说法影响了以后几十年的研究。
而如今来看,现代需要用平常的心态来看科举制度到底是怎么回事。李汉秋认为,中国的官吏选拔制度在隋唐以前的魏晋南北朝实行的是九品官人法,选拔任用官吏专重门第、身份,也就是血统,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状况。而隋唐时出现了科举制度,不按门第,而按科目设计的成绩来举拔人才,这是历史的大进步。这种科举制度也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官设计制度,欧洲传教士发现后大加赞赏,19世纪前后英国人学会了设计,后来传到其他国家。“世界上任何制度都是有一利必有一弊,没有绝对的好,科举制度有许多弊端,特别是到了明清被套上僵硬的八股制艺的躯壳,成了八股科举,问题就大了。”
李汉秋说,中国古典小说在情节上很讲究“奇”,传奇传奇,非奇不传,像《三国演义》里的空城计、草船借箭,《水浒传》里的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等,都以一个传奇性的情节作为核心来演义故事。短篇小说也是这样,像《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卖油郎独占花魁》等。到了近现代特别是欧洲短篇小说,倾向于平淡无奇的情节,把故事性、传奇性冲淡了。古典小说发展到《儒林外史》、《红楼梦》的时候,“传奇”的色彩也冲淡了,能把非常生活化的情节故事写得逼真、很有味道,但在这个平淡中往往又露出“奇”的因素。“范进中举发疯奇不奇?很奇,但是在大量细节化生活化的描写中,《儒林外史》把奇特的情节结合其中,使你在看小说时觉得好像很正常似的。”
在《儒林外史》的时代,攫取功名富贵的起步阶梯是科举设计,因此书中人性的种种弱点也围绕着如何对待科举设计而充分曝光。“这种利益驱动对其他时代仍然可以起到镜鉴作用。”
作者厚爱南京城,更喜茶文化
在《儒林外史》中,南京不是贯之始终的唯一舞台,却是出现最多的城市,这不能不归功于清代文豪吴敬梓对南京城的厚爱。
文中,吴敬梓描写的真儒名贤之一的杜少卿有句让人心动的情话,其实也代表着吴敬梓对南京的“真爱”之情—当妻子问杜少卿:“朝廷叫你去做官,你为什么装病不去?”杜少卿应对如流:“你好呆!放着南京这样好玩的所在,留着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
这样的语句,怎能让人对南京不怦然心动?而杜少卿这个形象,许多研究者都指出这是作者的化身或寓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吴敬梓也特别爱南京,书中北京景色几乎不写,而南京的自然景观、山川形胜、人文风俗都有叙述,书中的茶文化更是让你口齿生津。《儒林外史》中有22回提及茶馆,但因价格、档次或地点不同,名称各有不同,如茶棚子、茶桌子、茶室、茶舫、茶亭等。书中还多次提及喝茶要用好的泉水烹煮。
那个时代,茶馆里可以谈业务。书中第二十五回说戏子鲍文卿在鼓楼坡上,遇着修补乐器的倪老爹,于是邀请他“在茶馆坐坐”。“当下两人进了茶馆坐下,拿了一壶茶来吃着。”茶馆也是交往议事的地方。第二十七回中,鲍文卿死后,养子鲍廷玺和药馆子儿媳被老太太赶出家门。在鲍廷玺最艰难的时候,从小被卖到外地、混出点模样、在苏州抚院衙门里做相公的大哥倪廷珠,回南京寻他。小鲍喜从天降,急忙赶到淮清桥抚院公馆,仆人请他河底下茶馆里坐着。大哥走进茶馆,兄弟俩痛说革命家史,忆苦思甜。
从小说中,读者还了解到茶馆还能起到调解社会矛盾的功能。第五十四回里,另一个人物陈和甫的儿子不愿承担任何家庭责任,老婆也不要了,把头一剃,成了陈和尚,“无妻一身轻,有肉万事足,每日测字的钱就买肉吃,吃饱了就坐在文德桥头测字的桌子上念诗”。他冒充斯文,与同行丁言志“两个人说戗了,揪着领子,一顿乱打”。正遇见陈木南路过,陈木南笑着说,没必要为一句话两句话闹成这样,“我和你两位吃杯茶,和和事,下回不必再吵了”。三人就到桥头间壁一个小茶馆里吃茶去了。
除了范进,
吴敬梓笔下的这两个举人也是神来之笔>>>
“发掘”范进的御史:曾一头撞在号板上
《儒林外史》中最有名的应当是“范进中举”。范进之外,吴敬梓还描绘了两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下层人物—周进和匡迥(又叫匡超人)。
周进是个老童生,其故事一波三折—周进是书里第一个登场的重要人物,多年不第,靠教私塾谋生。周进一次参观贡院,进了设计的号舍,见两块号板摆得齐齐整整,不觉眼睛里一阵酸酸的,然后一头撞在号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他苏醒后满地打滚,放声大哭。几个商人得知原委,答应每人拿出几十两银子,让他再去设计,竟然中了举人。顷刻之间,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是朋友的也来认朋友。周进老当益壮,随后会试又中了进士,殿试入围三甲,最后升了御史,钦点广东学道。
范进正是周进“发掘”的。为了照顾这个和自己相似的54岁的老童生,他把范进的卷子反复看了三遍,终于发现那是一字一珠的天地间最好的文章,于是将范进取为秀才。
灯下苦读的匡超人:
“矮矬穷”中了秀才忘了德行
与周进不同,书中的匡超人则让人感到可悲。匡超人是标准的“矮矬穷”家庭,其父非常老实,生平没挣下半分产业,老了后又瘫痪在床。大儿子对爹娘不太孝顺,次子匡超人白天卖豆腐养家,晚上一面照顾病中的父亲,一面在灯下刻苦读书,凌晨又赶早磨豆腐。
知县被励志的匡超人感动,极力照顾他,在功名的道路上,一直为他开绿灯。匡超人也很争气,肯下功夫钻研,又聪明善学,文章越来越长进。后来,匡终于中了秀才,成了县里一个体面的人物。然而父亲的一句叮嘱最终却成了真—匡父曾警告儿子将来不要因为日子过得顺利了,反而变得市侩和势利眼。这位孝悌敦睦的乡村青年一步步堕入名利场时,也一步步蜕变为无才缺德的小人:当枪手、造假证、停妻再娶,无所不为。
(HN666)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吴敬梓独爱南京城,更喜茶文化 《儒林外史》中称南京是“好玩的所在”http://www.kmguol.com/anhui/quanjiaoxian/7151.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
旅游问答中心
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