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乡有句俗语:有高山必有苗家人,有小溪必有吊脚楼。吊脚楼一般建在小溪旁,十户八户人家,聚集在一起,建成小院落。小溪上方的人家到小溪汲水,小溪下方的人家干脆用一根毛竹打通了,把溪水引到厨房里来。也有个别的苗寨没有小溪,不过,没有小溪必有水井。有的苗寨干脆就是围着水井而建成的,层层叠叠,错落有致。
吊脚楼从外面看起来都是原木拼制而成,没有过多的修饰,屋顶盖的,也是老树皮,显得古朴粗犷,就如苗族人的性格。我们不明内情的人会问,房顶上怎么不盖青瓦呀?苗族老人说,那东西经不住山里大风的折腾。以前山坡对面有一户人家起了新房,盖的是青瓦,在当年入秋的时候,一阵山窝子风刮起,青瓦便被吹得没影了,后来还是改成老树皮盖顶。
不过,进了屋内,就别有洞天了。想要体会一下吊脚楼里的生活乐趣,只有到吊脚楼里去看看,才能真正感受到吊脚楼的独特之处。
吊脚楼的底层一般不住人,因此,只用一人高的木排圈起来,隔成几间,四周用毛竹织成苫子围了,里面喂着猪和牛,竹笼子里关的是鸡和鸭。农忙时节用的农具就挂在柱子上。屋顶的梁上架着木头,堆放着稻草和麦秆,晾着一些连着藤的红薯。不时有偷嘴的黄牛伸长脖子,把红薯藤扯了下来。
沿着梯子,上了二楼,双开门的是堂屋。一进门,就可以看到天地君亲师位的神主牌,旁边有火塘,这是会客和吃饭的地方。靠近客厅的,是两间单开门的卧室,住着主人和他的子孙们。在上面,还有一层低矮的阁楼,是主人的闺女们的闺房,或者是储存粮食的地方,有时候也做客人的卧室。
堂屋里悬挂着的,可是主人的骄傲。火塘上一串串的腊肉和野味,梁上一捆捆的金黄色的烟叶,还有辣椒和玉米,也一串串挂在墙角边上,用棕叶包着的,肯定是栗子和核桃之类的果子。
吊脚楼里全部用木板铺成,房间里干燥舒适,冬暖夏凉。以前听朋友说,在山上,夏天也要盖棉被,我还有点儿不相信,以为是夸夸其谈。不过,到了山上才知道,朋友说的一点也不为过。在炎炎夏日,气温一日三变:早晨穿单衣,中午穿短袖,到了下午,至少要穿两件单衣,到了晚上,要盖稍微薄一点的棉被。
在苗乡,你要是想上吊脚楼,可千万要请主人带路哦。苗族人喜欢养狗,几乎每家每户都养了狗。这狗不是普通的狗,是非常凶狠的猎狗。以前苗家人以狩猎为生,猎狗必不可少,现在野生动物受保护,狩猎活动少了,不过,狗还是家家户户养着,一是为了守家防盗,二是为了防野生动物进屋。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山高路陡,极少有水田,家家户户分了十亩八亩旱地,种着玉米、红薯、花生。后来,旅游又提倡退耕还林,地也少了,年轻小伙子都到广东深圳等地打工去了,家里只余老弱妇幼,靠采摘茶叶、油茶籽、油桐增添收入。
改革开放以前,湘西只是野蛮和闭塞的代名词,苗族还过着以物易物的生活,尚不为外界所熟知。现在,随着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水电、村村通电话等几大工程的开展,苗乡不再闭塞了,生活在吊脚楼里的人们也有了现代生活的气息,出产的茶叶、花生、桐油、茶油等土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给苗族带来了可观的收入。在桃红柳绿掩映下的吊脚楼,是远道而来的游客们流连忘返的世外桃源。
现在的苗族,在日常生活中只有老年人还穿着对襟衣,头裹头巾,抽着旱烟袋,闲时吹吹芦笙。中青年男人们西装革履,女人们也穿上了衬衫短裙。他们除了说着苗族语言外,也学会了流利的普通话。不过,苗族人对吊脚楼还是深情依旧,极少有盖红砖瓦房的;到了苗族人自己的节日,不管男女老幼,还是穿起苗族人自己的服装;苗族人的风俗习惯,苗族人的优良传统,依然没有改变。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湘西苗寨旅游自助游攻略苗家吊脚楼http://www.kmguol.com/hunan/xiangxizhou/2215.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
旅游问答中心
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