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沂庄,管仲挖河留下了座村庄
琅琊网 推出2015-05-25 17:24:00
久沂庄就在河东区郑旺镇西南5千米处,和汤河、相公、八湖交界,村前紧临管仲河。
久沂庄与管仲以及管仲河有着密切的关系,遥想当年,齐国名相管仲有病在相公休养,他很注重体察民情,听说在圪墩、八湖、湾林一带的土地是涝天蛙声一片,每年都是收成甚少。据说,实地考察了多次,决定挖一条河,管仲客服了当时琅琊郡沂河以东的所有青壮男人利用冬春时节用了三年的时间。在久沂庄处了指挥部,最后终于挖成了一条河,管仲和其他管理指挥者认为这条人工河还属于沂河水系,取名久沂河。
因为它在沂河水系里是最小的一条河了,这条河源头在圪墩北部与汤河相通,在湾林的南部又汇入了汤河,这条河给当地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利益,年年是旱涝保丰收,人们为了纪念管仲,都习惯叫管仲河。久沂庄的故事得从管仲河说起。
久沂庄与管仲河的由来
20日,小编来到久沂庄,村前是大面积的水域,给人一种江南水乡的感觉。听村里人讲,管仲河不但涝能排水,旱能提水浇地,而且河里鱼类蚌类繁多,肉鲜味美。鱼有鲤鱼、鲫鱼、黑鱼、鲶鱼、甲鱼等等;蚌类有花蚌、匕首蚌、沙蚌、大肚蚌等等。
管仲河一年四季河趣盎然,给一代又一代久沂庄人留下了太多的美好回忆。
春季孩子们采芦叶做成芦笛成天吹奏此起彼伏,弥漫在春风里悦耳动听。女人们成群结伙去河里摸花蛤沙蛤。男人们抽机会在河岸边捉画眉、鹦鹉。夏季孩子们成天在水里游泳戏水,在岸边捉蜻蜓,在河岸的树上粘知了。女人们在河岸的树下纳鞋底、绣花、做衣服。秋季大人们忙着收割庄稼,孩子们则忙里偷闲去河里捉鱼。冬季河里就太好玩了,孩子们天一亮就起来到河里了,在冰上打陀螺、划冰翘。大人们则凿开冰,用钌勾钩鱼,有时一早上就能钩到几斤鱼,一般都是鲶鱼、鲫鱼、有时还能钩到黄鳝。
就是这条四季如画的河流,管仲为这条河取名久沂河现在没有几个人能知道。但是说起村名的由来,村里的长者告诉小编,当时在指挥部的勤杂人员在开通河以后,看到指挥部这个地方是一块宝地,就居住了下来,因为他们就在河边居住就以河取名久沂庄。
久沂庄后有一座小岭,村前紧临管仲河,后来很多人都迁到这里居住生活,到元朝人口达到了两千多人。明朝一场大地震把当时的沂州一带夷为平地,久沂庄也未能幸免。在这场地震中一同毁坏的还有村里的一些记事青石碑,有关村里早前的历史也便出现了断层。
马连良与马家林
现在的久沂庄以马姓人居多,何故?
明朝大地震后马姓中年夫妇带着五个儿子从山西洪桐县迁到了久沂庄,夫妇带着儿子们勤奋劳作,细心经营,日子一天比一天火红。五个儿子相继娶妻生子,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人口增长迅速,富裕的大家庭在当地留下美好印象。
到清朝同治年间,马姓第15代孙因家庭变故,在丧妻的悲痛中带着儿子去了安徽蚌埠。据说他定居的地方就是当年凤凰落下的地方,他和儿子靠给地主扛活来维持生活,父子俩勤快吃苦耐劳,深得东家的厚爱。儿子长大以后东家做主娶了东家的一个丫鬟,婚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马连良。马连良就是马氏第17代孙,孩子从小就聪明伶俐,后来他和东家的孩子一起去参加县考都榜上有名,后来参加殿考东家的孩子未及第,他却一举成名,顺利考取了进士。
马连良在蚌埠知府下面的小县当了三年县令,因政绩突出,三年后升为蚌埠知府,在任多年体恤民情,深得当地民众的拥戴,一生勤政为民。马连良在升为蚌埠知府时,要还乡祭祖,他的祖父已经过世,他的父亲年事已高不能行走,父亲离开老家多年,只记得自己的母亲坟冢在久沂庄村后3里路的管仲河岸边。
马连良只身回老家久沂庄想祭拜祖母,当时在久沂庄居住的马姓家族因多年没有和马连良的祖父辈联系,也都没有多少印象。马连良第一次来久沂庄并没能如愿祭拜。回家后,马连良告诉父亲遇到的情况,他的父亲坚定地说:“你的祖母,我的母亲就在久沂庄村后的管仲河岸边。”
以后马连良又回了久沂庄按着父亲说的果然找到了那个地方,也看到了祖母的坟冢。这次,马连良没有和久沂庄的人联系,祭拜完祖母后他就匆匆回去了。因为他祖母的坟冢孤零零的一座,村里人就把这个地方称为马家林。
三次大规模闯关东
在久沂庄的历史上,有三次成规模的闯关东。
第一次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当时临沂一带连年旱灾,久沂庄人有十几户人家就去下东北,那时交通很不便利,要拖家带口步行几百里路去烟台,然后再坐船到大连,从大连再步行几百里到吉林省抚松县、桦甸县一带,由于路途遥远,水土不服,忍饥挨饿。还有就是路上遭遇抢劫、被盘查扣留等不测,一般能顺利到达东北的不多,所以形象地叫做闯关东。
久沂庄闯关东的人到了抚松县、桦甸县一般都是开荒种人参。开荒是一种很苦的劳作,要在森林里伐倒大树,然后再把树根刨掉,一棵树墩就要几天才能刨去,人们叫刨大茬。然后是平整土地,最后是栽种人参。虽然很辛苦,但是收入还是可以的。
第二次是在1958年到1963年,久沂庄的人有五分之二的人都去了东北,这次吉林、辽宁、黑龙江都有去的,在吉林省抚松县的居多。当时抚松县国营第三参场久沂庄人就占半壁江山,久沂庄附近村的人都说东北有个久沂庄。由于外出的人特别多,久沂庄的土地有不少都闲置了,30亩地再配上一头牛给相邻的村庄耕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久沂庄还能人均2亩地。
久沂庄所有姓氏,不管哪个家族都有在东北的,所以每到腊月邮局的邮递员到久沂庄最多,每天都有从东北向久沂庄寄钱的,人们拿着亲人寄的钱喜上眉梢。邮递员对久沂庄张三、董四家住哪里是了如指掌。
第三次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青年到了谈婚的时候了,贫穷使年轻人纷纷去东北投奔自己的叔父大爷,在东北干上几年带着票子回家领上媳妇再去东北生儿育女。待到改革的春风吹醒了久沂庄人,他们凭着土地多,排灌便利的优越条件,甩开膀子大干起来,很多家庭都成为了粮食万斤户,大米干饭熬猪肉、白鳞鱼卷麦煎饼的梦想成为了现实,逐渐富裕起来的久沂庄也吸引了远在东北的久沂庄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陆续从东北迁回久沂庄。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久沂庄,管仲挖河留下了座村庄http://www.kmguol.com/jilin/fusongxian/6420.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
旅游问答中心
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