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名山 > 安徽 > 褒禅山 > > 2014年秋高一语文同步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2014年秋高一语文同步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

http://www.kmguol.com    2015-10-22 11:04     昆明国旅     字体:

资料概述与简介

课时作业(十) 十分之一。 不平凡。 读书人,泛指求学的人。 “于”为介词,对;“是”为代词,这件事。 到了。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的弟子在他 墓旁盖的房舍。 唐代和尚慧褒开始在山麓筑屋定居。 有一块石碑倒在路旁。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然视其左右 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 则其至又加少矣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10 游褒禅山记 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行独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内容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鲁山山行所见山野风景。开头一句即表达出对山野景物的喜爱第二句交代喜爱的原因:“千山高复低。”按常理应该是“千山高复低便是“高复低”的具体化。第四句扣题目“山行”,写独自在幽深的小路上行走容易迷路,这也是好峰随处变化所导致的结果;当然也通过“幽径”写出了千山好峰的幽深,开拓了山野的境界。第五、六句通过“熊升树”“鹿饮溪”进一步写山野景物,点明了山行的节令:“霜落”。如果说“千山高复低”是相对的静态景物的话,这两句则是专写动态景物。所以中间两联四句收到了动静相衬的效果。最后两句写人家的所在。人家在哪里?在遥远的白云之外,因为听到了一声鸡鸣。1.字音辨识(1)单音字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   pū) 梵 语(fàn) 懈怠(dài) 瑰怪(ɡuī)洞穴(xué) 归咎(jiù) 罕至(hǎn) (2)多音字禅    舍观相好父2.通假举要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3.一词多义(1)观(2)然(3)得(4)舍(5)道 (6)以(7)其4.词类活用(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5)其进愈难而其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5.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今义:表示数目。(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古义: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古义: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今义:合用为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今义:连词表示另提一件事。6.文言句式(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判断句)译文:(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状语后置句)译文:(3)有碑仆道(省略句)译文:7.名句积累(1)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亦不能至也。(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4)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道:“余于仆碑何可胜道也哉!”勇于改革的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临川人世称荆公。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王安石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为宰相废除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誉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他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其文议论透辟词锋尖锐语言洗练善于分析问题被列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作品有《临川集》《临川先生文集》。 从本文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1054年写的。当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游览了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作者叙述他和几位同伴游褒禅山所见到的景物以及游山经过并以此为喻说明要实现理想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在研究学问上要“深思而慎取”。我们知道王安石是主张变法的青年时就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但他也认识到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必将遇 游 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丰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古代有些山水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才识、深刻的思想。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就是这类游记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段解:这一段描写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行踪;内容上以山名起始以考证山名结尾相互衔接相互照应环环相扣。 段解:记游华山洞的经过并写出洞后的心情突出一个“悔”字。 段解:写 ,作者为什么要写“仆道”石碑上文字“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提示:作者写“其文漫灭”的“仆碑”上“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说明今人称褒禅山为“华山”是错误的。也为后文“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提供事实根据。 紧扣文 ①作者是从几个方面比较前洞和后洞的?这样比较的目的是什么?②作者出洞时说自己“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有什么作用?③作者“悔”的原因是什么?提示:①作者从洞的位置、距离、环境的危险程度、游人的多寡几个方面对前洞和后洞进行了比较。比较的目的之一是为自己游后洞的经历作铺垫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后文的议论张本使自己的观点有根据:“夫夷以近②作者听信别人懈怠之话,“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本来就有后悔之意,再加上有力气,火把还可以照明,却失去了观赏洞中更深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机会,那后悔的程度就更强烈了,为后文关于“志、力、物”尤其是“志”在成功中作用的论述作了事实准备。 ③“悔”之因——当时“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却“与之俱出”“不得极夫游之乐”。“悔”字引出下文。本段点明与人同游才有入洞后诸人的不同反应;并用连锁式说明入“深”进“难”见“奇”为后文借景喻理提供依据。 借托古人表明作者下面所要说的观察所得不是随意的而是以古人的“求思”精神为依据和标准经过深思而悟出来的。作者阐明了达到提示:(1)双重否定意在强调欲得“非常之观”必须有志这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之一。(2)“随以止”是放弃自己的意愿不作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是对“力”的消解是“悔”的根本原因。引出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之二有“力”。(3)达到目的的必要条件之三:外物“相之”。此段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首先有“志”其次有“力”再次有“物”。“有志”为基本前提。把既需要坚定的志向、不断地艰苦努力、又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一种理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呢?“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段解: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与第一段仆碑文字和读音问题相照应由山名读音的以讹传讹联想到古籍的以讹传讹触目伤怀产生无限感慨。作者从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因而提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段解:记游的结尾补叙同游者的籍贯、姓名、提示: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作者最后交代同游人的姓名籍贯是不是赘语呢?提示:不是。这样写有两个好处:一是与前文记游中的“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的内容相呼应;二是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和理论上的说服力。 1.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答案】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又如文中写游华山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的心情。记游部分依次写来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者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3.本文的叙议是怎样紧密相连的?【答案】 两部分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三段的开头句“于是余有叹焉”引起下文的议论而“叹”是建立在上段的尾句基础上的这两句承上启下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文章一开始在介绍褒禅山时就特别说明“褒禅山亦谓之华山”;记仆碑情况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后洞详写;强调前洞路近地平游者众;强调后洞路远奇险游者少。两洞对比为后文议论张本。本文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二者紧密相扣。记游是议论的根据和基础议论又是记游的生发和深化。记游为议论埋下伏笔议论又与4.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主要心得是什么?【答案】 本文作者的感悟主要集中在两点。一是由游洞不能坚持到底而引发5.“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一句中“舍”的意义及用法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舍”本是名词房舍。但在此句中作动词谓语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 古汉语在表示同某事物或方位处所等有关的行为变化时常常使用表示这一事物、方位处所的名词来表示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动词的类型有:(1)代词不受名词修饰所以代词前面的名词一般用作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黔之驴》)句中“蹄”本是名词此处转化为动词“用蹄子踢”。(2)名词前面有副词修饰这个名词一般活用作动词。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句中的“鼓”本是名词此处转化为动词“击鼓”。(3)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如果不是并列关系(4)名词和动词之间有连词“而”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如:顺流而东也。(《赤壁赋》)句中“东”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东行、东下”。需要注意的是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课时作业(十)”第4题 铺 垫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见事见理。前面的事和后面的理紧密结合把深刻抽象的道理谈得具体生动浅显易懂。文章一开始介绍山名“华山”记仆碑又突出“花山”二字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记游山不记别的只记游山洞。前洞略写指出路近、地平、游者众为后面的写作作了铺垫;后洞详写突出路远、奇险、深寒、游者少和前洞对比并交代退出情况为后文议论作了有力的铺垫。定义:铺垫就是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1)铺垫要引而不发自然合理。(2)可从情节发展的方向进行铺垫。一般有两种正铺和反铺。正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一致又叫做正面铺垫。反铺是铺垫的方向与情节发展的方向完全相反出乎意料又叫反面铺垫。(3)可运用不同的手法进行铺垫。如运用伏笔铺垫、悬念铺垫(又叫垫衬)、铺陈铺垫(用铺陈事物的方法渲染气氛制造声势)。比如 请你运用铺垫的手法代某电视台向观众介绍某一著名演员。100字左右。【参考示例】 朋友们看过《大决战》《毛泽东和他的儿子》《你好太平洋!》这几部影片的观众可能会对 百折不挠勇于进取宏伟奇丽、不同寻常的风光常常在艰险深远的地方。不是有志向、有魄力、有主见、能坚持并得到一定外界【应用角度】 “成才的条件”“目标与现实”“贵在坚持”“人贵有志”等。 北川地震遗址该不该收费一张“北川地震遗址售票亭”的照片正在微博热30元/次。由于不买乘车票不能进入纪念馆工作人员也承认这就相当于“门票”。【媒评文摘】 1.北川地震遗址收费确实伤害了民众的感情。地震的记忆刚刚过去爱心的抚慰还没有完全淡漠而当初承载了全国人民凝重目光的地震遗址就开始出售门票这样的经营行为确实让民众感到很受伤。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人民网2.地震过后灾区不可能总是沉浸在感动和泪水中当然要逐渐过渡到常态化的生活中去。但是这种常态化的生活必须要有一个底线即要尊重民众的地震记忆不能做伤害民众感情的事情。如果地方上出于经济利益的考量总是有意无意地拿地震遗址做文章强行收费甚至明知游客必到遗址故而以地震遗址“绑架”游客这样的做法必然会引起民众强烈的情绪反弹。新华网3.大地震的记忆已进入历史也不再仅仅是当地人的一种渺远记忆更是全民族的历史——《中国青年报》 美在尽力我们可以不伟大但我们庄严;我们可以不永恒但我们真诚;我们可以不完美但我们努力。毕淑敏人总是那么奇怪:茫茫雪原上,留下坚定笔直道路的人总懊悔错过了沿途烂漫的风景行色匆匆;一路弯弯曲曲赏尽风景尝尽生活滋味的人又抱怨自己人生为何走得如此艰难为何那句“两点间线段最短”的公理未渗透人心?奇怪的人们望着身后的那一串或直或曲、或深或浅的脚印而迷茫而思索。其实无须懊悔无须抱怨抑或笔直而辉煌抑或蜿蜒而惨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在雪原上留下与众不同的那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还记得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写他自己走过人生的一句贴心感受:“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尽吾志”即尽自己最大努力则可以无悔矣。而“力足以至焉”而不至就会同美国第39任总统吉米·卡特一样为人嘲笑。1946年年轻的吉米·卡特从海军学院毕业后遇到了当时的海军上将里·科费将军将军让他随便说几件自认为比较得意的事情。于是踌躇满志的吉米·卡特得意洋洋地谈起了自己在海军学院毕业的成绩:“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我名列第58名。”他满以为将军听了会夸奖他孰料将军没有反而问道:“你为什么不是了吗?”卡特满脸惊愕继而羞愧得脸红。后来吉米·卡特牢牢记住这句话每走一步每烙下一个生命脚印他都问自己:“你尽自己最大努力了吗?”正因为这样他不再在乎脚印的直或弯、深或浅只要每一个脚印里留着奋斗的力量只要每一段人生路上都洒满了努力的汗水只要蓦然回首人生的时候能摸着自己均匀跳动的脉搏说一句“我努力了”他就满足了。有时候觉得人生总是走得很累迈步之前要选择岔口立起航向;每走一步要调整步伐要追赶前列;走累了歇歇的工夫里又忍不住回首用真心演绎生活,尽全力走好人生每一步,那你的道路就是美的极致。 【精要赏析】 “我们可以不完美份全属自己的道路,你就坐拥了人生的美丽”的观点,接着由面及点,以王安石与吉米·卡特两个事例,一正一反,一古一今,一中一外支撑起全文的骨架,最后再由点及面,总结话题,内容充实。写作上,作者熟练运用比喻、对比、引用等修辞,叙述之中兼以形象的描写,血肉丰满,神定气足。 【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二)文言知识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三、教学方法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点拨法”2.归纳法: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五、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游褒禅山记》。二、整体感知组织学生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注意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整体把握文本内容。明确:本文先写未能尽兴的游山经历(1、2段)然后由此引发议论(3、4段)第5、6段是游记的三、课文分析引导学生自读前两段让学生叙述游山经过并出示多媒体课件中的游山示意图。2.用提问法引导学生总结重点实词的解释方法。老师问:“舍”字在注释中解释为“筑舍定居”其根据是什么?曾学过的类似的句子有哪些?这样解释是古汉语的什么特点?明确:名词活用作动词曾学过“驴不胜怒蹄之”“公将鼓之”等。老师总结规律:“慧褒始舍于其址”在“其址”前边的必须是个动词来表示慧褒的动作。因此从“舍”的名名(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作动词命名”之意。明(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作动词照明”之意。注:另有“侧、深、见、至、穷”等活用词类不一一赘述。以提问方式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情况。(1)第1段主要写了些什么明确:写了“褒禅山”名称的由来提及了别称、误称、本称为后文议论埋下伏笔做好铺垫。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物的本源充分体现了“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这也是“深思而慎取”的依据。(2)第2段主要写了作者游洞的经历给我们哪些启示?这一段中略与详是怎样安排的?其中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随众者戒切勿轻信人言。第2段略写游前洞详写游后洞及所见所 前洞 后洞 地势地貌 平旷 幽深 前往的游览者 甚众 已少又加少矣 所到达的深度 浅 深  另外还有见到奇景时的欣喜心情与出洞后的后悔心理相对比。作用:为议论作铺垫。(3)合作探究以下两个关于字词释义的问题:第1段“而卒葬之”句中卒”字教材作“死”解释。但有人认为应当作“最终”解释。请你根据语言的“咬文嚼字瞻前顾后”的原则说说自己的见解。第1段“四、布置作业查辞典归纳“名、文、进、奇、好、出、极”的意义与用法。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第二课时一、提问导入探究文本教师提问:第2段详写游后洞的经过着重写在力尚足、火尚足明的情况下听信“怠而欲出者”无功而返的遗憾心情。这些都是描写作用是什么呢?明确:都为第3、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诵读第3段。(1)教师范读并穿插评点。(2)提问:第3段可以分为几层?明确:可以分为三层:(1)借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引出下文的议论。(2)说明“志”“力”“物”的重要。(3)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明确:“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第3明确:第一处: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第二处: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④作者“悔”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小结:“随之止”。放弃自己的意愿不做最大的努力而屈从别人这正是为人处世、断大事之要害和大忌。读析第4段。教师范读。提问:第4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给我们什么启明确: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启示我们:为人处世应该深思而慎取(前面加上“不可以不”表示强调)。追加提问:“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应?明确:其文漫灭。追加提问:“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照应?明确: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④追加提问:这样说来这两句话是不是专明确:不是。它既是专指又是泛指而且重在泛指。从“何可胜道也哉”中可以看出它是泛指文字流传或刊印的讹误。小结:这就是从个别引申出一般的写法也表现了作者的阔大胸襟看问题有思想高度。3.略讲第5段。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这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见过是哪一篇呢?说说这样做的好处。明确:《小石潭记》。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二、总结文本深化认识提问:本文的主旨思想是什么?明确:本文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所感把游山和治学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游山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尽吾志”和“深思而慎取”的道理。作者从古人“有得”谈起接着以“有志”为中心进行分层议论在“至”与“悔”上做文而后又用两个“亦不能至也”,说明“力”和“物”在一定条件下对“至”也会起决定作用,因此,“有志”还不能说是充分条件。最后通过对比“力足以至而不能至”和“尽吾志也不能至”两种情况,得出“有悔”和“无悔”两个不同的结论,从而强调“有志”的必要性,这正是作者的“所得”,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 2.提问:现实生活中王安石是否做到了文中提及的几点成功的要素?明确:①适时切入“背景知识”(多媒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的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的1070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他的“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跟本文“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的观点是一致的可视为这一观点的发展。教师点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很复杂也不是语文课的探讨范围。但是用错了人(“物”的因素)仅仅倚仗皇帝的支持(“力”的因素)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三、合作探究拓展知识毛泽东曾2.试通过王安石的《读〈孟尝君传〉》一文寻找文中影响其后来实行变法的价值观。读《孟尝君传》(北宋)王安石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士士以故归之而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嗟呼四、课堂练习整理虚词“其”字的用法。【知识拓展】一、作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文又称王文公。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王安石自幼随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益转徙于新淦、庐陵、新繁、韶州等地至景祐1037),全家始定居于江宁。早年的搬迁生活使他较为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的贫困和人民的苦难产生了“心哀此黔首”(《感事》)的感情。他“少好读书”(《宋史·王安石传》)自百家诸子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诸小说无所不读农夫女工无所不问”(《答曾子固书》)。年十七八即以稷、契自命:“才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志趣。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第签书淮南判官。庆历七年(1047)调知鄞县便着手兴修水利贷谷于民受到人民爱戴。嘉祐元年1056)为群牧判官后历官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等。任度支判官时受同僚宋敏求委托在家藏唐人诗集的基础上编《唐百家诗选》。神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在神宗支持下制定并推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等新法使国力有所增强。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年复拜相进《三经新义》立于学官。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潜心于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尽王安石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早在庆历三年(1043),他就抨击西昆派的代表人物杨亿、刘筠“以其文词染当世学者迷其端原”批判他们的文风“无文章黼黻之序”(《张刑部诗序》)。后来他的文学观随着变法思想的形成而明显地表现出功利主义的倾向。他的文学主张的核心是:“文章合用世”(《送董传》)务为有补于世”(《上人书》)。但不否定修辞技巧的作用:“容(形式美)亦未可已也勿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创作以论说文的成就最为突出。大致可以分为四类:①直接向皇帝陈述政见的奏议。如《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批评北宋中叶整个官僚政治制度的腐败现象,提出法先王之意,主张“改易更革”;《本朝百年无事札子》系统地阐述仁宗在位41年间的政治措施的得失劝勉神宗革除“因循末俗之弊”。这类文章具有组织严密析理精微措词大胆切直而又很有分寸、语气诚敬干脆而又富于鼓动性等特点。尤其是《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洋洋万言体大思精近人梁21章)。②针砭现实的杂文。如《原过》《使医》短小精悍巧于用比;《兴贤》《委任》从正反两面反复论证逻辑性很强;《闵习》《知人》批判世人溺于旧习和君主不能识贤笔锋锐利寄慨深远。③人物论和史评。如《子贡》《鲧说》《伯夷》《读〈江南录〉》《读〈孟尝君传〉》《读〈柳宗元传〉》一反传统之见发前人所未发。其中《读〈孟尝君传〉》全文不足百字而抑扬吞吐胜意迭出尤为短文中的杰作。④书序和信札及其他。如《周礼义序》《诗义序》等在断以己意”(《王安石赠大傅》);行文则“简而能庄”(沈德潜《唐宋八家文钞》卷三十),字字着力。《答司马谏议书》驳司马光对新法的非难,逻辑严密;《答吕吉甫书》以释憾解怨的态度作绝交书,置个人恩怨于度外,表现出了磊落的胸怀。 记叙文在王安石的散文中占有较大比重。人物传记如《先大夫述》,运用朴实的语言记叙其父王益居官清廉正直。着墨不多,而给人的印象较为鲜明。《伤仲永》写仲永因后天不学终于由神童沦为常人的可悲经历,申述劝学之旨,题材很典型。墓志碑文,为数甚多,通常是概括叙写墓主生平、历官、品格,文笔简妙老洁,偶尔插入几则生动故事,显得重点突出,亲切感人。如《给事中赠尚书工部侍郎孔公墓志铭》写孔道辅不好鬼神,举笏击杀妖蛇事,寥寥几笔,勾勒了一个 无神论者的形象。游记如《游褒禅山记》,“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御选唐宋文醇》卷五十八引李光地语)。 一般说来,王安石的记叙散文不重写景状物、铺陈点染,而属意于借端说理、载道见志,因而某些作品显得形象性不足。 抒情文以祭文为多。用四言韵语写的,如《祭束向元道文》《祭范颍州仲淹文》等,辞语古朴,情意真挚,颇有感染力;用杂言韵文写的,如《祭欧阳文忠公文》,高度赞扬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道德情操,词清韵幽,感激歔欷,在当时各家所写的欧阳修祭文中,最为杰出。但某些替人代作及纯属应酬性质的祭文则未能免俗。赠序中也有抒情文,如《同学一首别子固》,抒写朋友间相警相慰之意,唱叹有情,婉转深厚。 王安石早年为文主要师法孟子和韩愈。欧阳修指点他说:“孟、韩文虽高,不必似之也,取其自然耳。”(曾巩《与王介甫第一书》)自此以后,文思开阔。他兼取韩非的峭厉、荀子的富丽和扬雄的简古,融会贯通,形成峭刻幽远、雄健刚直、简丽自然的独特风格。吴德旋说“古来博洽而不为积书所累者,莫如王介甫”(《初月楼古文绪论》),指出了他能够博取众美的长处。今人朱自清说“王是政治家,所作以精悍胜人”(《经典常谈·文第十三》),指出了他的散文与欧阳修、苏轼的区别。 (节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二、相关资料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境内海拔204米相对高度180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1952年前仍香火不绝。前殿匾额题有“褒山禅寺”四个镏金大字。当时的褒山禅寺亦是文人墨客所喜爱的游憩处。今天这些碑刻已荡然无存。2.华阳山与前洞从褒山寺向东行三里即达华阳山旧名兰陵山海拔230米相对高度190米左右山坡平缓两侧几乎等高山顶平而长。华阳山下有一洞当地人叫华阳洞亦称碑洞即《历阳典录》载:“大唐花寺碑,文字慢漶不可读,亦未知谁氏书撰。王荆公记所谓其额可识,曰花山者也。”王安石据此推断华山即花山,认为是“盖音谬也”,进而发了一通“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宏论。据我们看,这个推断其实也是不准确的,因这块碑上说的是“花山寺”,并不是说这山叫花山,况且这碑和寺的所在地是华阳山,而不是三里外的褒禅寺和华山(褒禅山),更不能从中得出华山(褒禅山)叫花山的结论。“大唐花寺碑”何时亡佚,今尚不知。《历阳典录》成书于清同治四年,亡佚时间不会在此之前。 洞的东侧有一石罅,高丈余,山泉从中汩汩流出,这就是王安石所云的“有泉侧出”。泉水在洞前聚成一小潭,潭水清洌。石壁的下方就是前洞,洞口直径约2米洞内空阔处高6米、广约4米类似一大厅。人在洞内说话嗡然和鸣。洞左侧石壁上的题刻因年久剥蚀多不可辨。较清晰的一块为“熙宁四年过华阳至淮南江宁杨口”。熙宁四年为公元1071年距王安石作25米处为乱石所阻道遂断。洞的尽头处嗡嗡作响伏壁细听可辨出是右侧的泉流声。马山与后洞华阳山上有三个洞下面为前洞前洞的右上方为天洞左上方为后洞。后洞距前洞约50米状似石罅浅而窄人缩身以入匍匐约2米即达尽头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毫无共同之处。景色稍胜的是天洞洞口为一陡坡有巨石当洞口口径极小洞内高约3米西上方为一大裂缝从顶端透进亮光当地人称一线天。进洞约5米又有石壁挡道中有一孔三、北洞的形状、景色与王安石所记的后洞相吻合。确如王安石所云:“有穴窈然,入之甚寒。”这洞也非常深邃。现在只能前进到洞内的二百多米处。洞内石壁有多处石刻,因长年腐蚀,多不可辨。这与王安石所描绘的后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也很相似。所以我们认为马山的北洞就是王安石所云的后洞。 4.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34岁(1054年)时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辩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志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忍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

标签:

 褒禅山海拔褒禅山海拔多少褒禅山海拔高度

(更多云南旅游新闻请关注昆明旅游官网:admin)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云南国旅旅游网未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或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QQ1844838059即时清除!
------分隔线----------------------------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2014年秋高一语文同步课件:3.10《游褒禅山记》(新人教版)必修2http://www.kmguol.com/mingshan/anhui/baochanshan/25797.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特惠线路,在这里!

旅游攻略

点击这里【预订3折机票】好便宜啊!

最新资讯

站内导航

旅游相关:九华山黄山琅琊山天柱山齐云山敬亭山天门山天堂寨浮山小孤山涂山八公山牯牛降仙寓山褒禅山紫蓬山万佛山芜湖天门山银屏山太湖山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

关于我们补充协议昆明国际旅行社客服电话预订方式监督投诉合同样本人才招聘旅游资质
签订合同预订咨询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