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夜里,算井子刮起一场风,近乎沙尘暴。如果这时一个人向我走来,那肯定是王长青。
丰田越野车的车轮在这片土地上辗过,此行的目的地是一个叫算井子的地方。
车子从内蒙古阿拉善盟盟府巴彦浩特出来,已经跑了1300多公里,要在内地恐怕早已穿城过府,甚至出省了。然而在内蒙古西部,还在一个盟(地区)里转悠呢。
石头滩连着石头滩,无边无际。车窗外依然寂寞,驼影在天边飘动。
随行的王参谋说,由于算井子太遥远了,太干旱了,太原生态了,许多地方不要说人类的足迹,连动物的足迹也很少见到。
晃动只是稀疏的驼影,还有不成图画的沙市蜃楼,我们的照相机无法拍下。
据气象部门介绍,这里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达3000—4000毫米,年最高气温45C°以上,8-10级以上的风要刮80多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是“人类不宜生存的地方”。但这几年随着生态好转,呱呱鸡(戈壁滩上一种灰色的小野鸡)突然多了起来,一飞起来有几十只几百只,灰蒙蒙的,蔚为壮观,算是为算井子平添了一道风景。
这里每一道沟壑,每一道山峦,每一块石头,也许还是原汁原味的设置,未曾被人类翻动过。马鬃山的原野,是我见到世界上最为安静和原始的土地。海拔1980米的马鬃山,因横亘的山脉像马鬃一样飘逸而得名,给了人们许多联想,许多神往。它虽然没有雄伟挺拔、披苍着绿的英姿,却舒展着另外一种精神,那便是淡定。就在这里,驻扎着内蒙古阿拉善盟边防支队算井子边防派出所。
自从1971年建所以来,算井子边防派出所已走过了41个年头,营房也翻建过三次了,所长和教导员已经换了十几任。
经历了一路越野车上的舞蹈,车子戛然停下,看来是终于到了。眼前一座整齐的院落,庄严的国旗迎风飘扬,这便是望穿双眼的算井子边防派出所了。站在眼前的就是现任教导员王长青,一位普普通通的边防民警。他中等个头,稍胖,微笑着,30岁刚过却已开始秃顶,岁月在他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
他正是我们这次采访的主人公。
一见面,他的笑——憨憨的笑,真诚的笑,让我们记住了他,他其实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
然而,就是这个王长青,在算井子奇迹般地呆了9个年头,从警长、副所长、教导员,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了今天。他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战友,又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新战友,寒来暑往,他一直坚守在这片大漠戈壁。2012年5月,王长青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优秀人民警察”称号,按王长青的话说,没想到。
9年里,王长青在戈壁滩徒步巡查行走两万多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走了两圈多。他流的汗水,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浸透着咸渍渍的味道。
在算井子的3000多个日日夜夜,这个“王导”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甚至凭脚步声和说话声就能知道是谁来了。对辖区46户164口常住居民,谁家住在哪里,有几间房、多大草场、多少牲畜,家里有几位老人,经济状况,甚至个人的性格、嗜好,他都能如数家珍。
在王长青心里,两万平方公里的算井子,掉下一根针,他都能听得到。
穿上便服,不知道的人还以为他是嘎查(村)长呢。大漠狂风,戈壁毒辣辣的日头和长期饮用改良过的水,让他脸上多了几分沧桑,也多了几分厚重。9年一步一步的跋涉,让他更多了几分成熟。
质朴、单纯、坚毅、憨实,这是我们对他的第一印象。
算井子的经历,让他真正成长为一名边防警官,一个真正意义的戍边人。他用自己的忠诚和汗水,写就了自己不同凡响的军旅人生。
这是干涸的戈壁上,一滴依附于沙东青上晶莹的露珠,顽强地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待续)
作者简介:董培勤,男,汉族,山西省平遥县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任内蒙古阿拉善盟文联主席,《阿拉善文艺》主编,内蒙古文联委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作家,《内蒙古日报》特约记者。曾入选《中国青年作家名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内蒙古作家传略》等书,出版有《阿拉善三部曲》、诗集《唱给阿拉善的歌》等。
燕常军,男,蒙古族,1990年12月入伍,现任阿拉善盟边防支队副政委。历任指导员、干事、宣传科副科长、组织干部科科长、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喜爱文学,善于发现和思考,业余时间爱好写作,作品常见于报端。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中国边防警察网http://www.kmguol.com/mingshan/gansu/mazongshan/14180.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