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叠彩山公园简介
文章来源:骑马人旅游网 所属频道:广西旅游 阅读次数:次
叠彩山公园简介:叠彩山旧名桂山,滨临漓江,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深受摄影者喜欢。从叠彩亭中眺望明月峰,可见如彩绸锦缎的层叠山石;还可登上市区内最高峰——叠彩山的主峰明月峰,将全城景色收纳眼底;或于拍摄桂林日出的最佳点——叠彩山仙鹤洞的山顶,收获张张好片。其实仙鹤洞山顶本无路,在洞口的北面,因摄影的人爬多了,便有了一条极不显眼的“路”。
登上明月峰,站在拿云亭,俯视桂林城,即使是普通游人,即使不会吟诗作对,也会对着桂林城大喊:美哉,桂林城!
地址:桂林市象山区龙珠路 2 号(桂林市中心偏北部的漓江西岸)
费用:门票 35 元(儿童票:身高 1.4 米及以上购成人票,1.4 米以下免票) 开放时间:(旺季)6:30-18:30;(淡季)6:30-18:00
到达交通 :1. 乘公交车:可乘 2、58、100 路及旅游观光 1 号线路可直达;
2. 自驾路线:(1)迎宾路收费站—凯风路—中山南路(火车站)—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叠彩路—叠彩山;(2)机场路—香江饭店—中山南路(火车站)—中山中路—中山北路—叠彩路—叠彩山;(3)灵川—八里街—中山北路—叠彩路—叠彩山
用时参考 : 约 1-2 小时
网友点评:
特点是登高后可以一览桂林全貌,还有个风洞,其他的就没什么了。附近还有个伏波山,看到的景色和叠彩山差不多,选择其一去即可。
叠彩公园园门,1990年建,为飞檐、硬脊、坡顶、绿瓦的仿古圆门建筑。我国现代著名书法家王遐举书"叠彩山"横匾悬其上,右侧为售票处,左侧饰以玻璃壁窗,古朴雅丽,嵌于锦翠相间的山石林木之前。
叠彩山门在叠彩山仰止堂前,是坡顶、青苡的仿古建筑,高踞在登上风洞的咽喉之地,可拾级而上。门上有魏继昌书"叠彩山"隶字横额;两侧悬挂清广西布政使张祥河撰、桂林书法家伍纯道写的"到清凉境,生欢喜心"的楹联。一过山门,即进入历史文物、宗教、自然风光相互交融的胜地。
景风阁在叠彩山风洞南洞口右前方的平台上,唐元晦建于会昌间(841-846),历代有修葺,阁已久废,数十件珍贵诗刻同毁于抗日战争。据清画家张宝《泛槎图》,景风阁为重檐、坡顶、长方形建筑。清庆保《景风阁记》说阁"居四望、于越之间,前接广野,倚大江,廓然翕受,窈而多风。其东小阁数椽,故为游人憩望地,每盛夏熏灼,于此解烦焉"。景风阁为一时名建,历代名人有诗刻,变法维新风云人物康有为、百岁爱国老人马相伯先后居此。
叠彩亭位于叠彩登山道上。4角、平顶、单层、红柱、绿瓦,高约5米,长7.5米,宽8.5米。面积约64平方米,呈十字形。正面悬挂著名书法家王遐举所书"叠彩山"的匾额。叠彩亭东依于越,西邻四望,北对明月,与山景和谐而不争高。东西设坐凳,北隅为观赏"彩翠相间"的最佳角度,是游憩的理想场所。亭西,刻有明代羽卿的"江山会景处"
叠彩琼楼在叠彩山明月峰与于越山之间,是一组以桂北侗族建筑形式为依据构筑的大型风景园林建筑群体,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1990年建成。叠彩琼楼以鼓楼和连廊为中轴线,将整个建筑分为东西两个院落;东院庭转院接,曲径通幽;西院开阔疏朗,小桥勾连。院落以池水为中心,东为高阁,西有亭廊,南设层楼,北置水榭。主体的鼓楼为2层歇山顶楼阁,前面是小巧的卷棚敞轩,其余为1、2层坡顶,局部突起重檐、3重檐卷棚歇山顶或6角、8角攒尖顶。整组建筑,主从分明,层次丰富,错落有致,富于变化,与自然环境和谐调协,具有仙山琼阁的意境。
仰仁堂桂林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叠彩山风洞前。抗日战争期间所建。原建已毁。1958年重建。堂东西长11.5米,南北宽7.1米。东西开门,北壁嵌有瞿式耜、张同敞画像、《浩气吟》唱和诗,以及1963年郭沫若来此凭吊所作二公像赞诗等石刻。
望江亭在叠彩山北半山腰处,原为正德间(1506-1521)明太监傅伦作为钦差镇宋广西都知监时所建。他酷爱桂林山水,尢偏爱叠彩,有七登叠彩山诗。他的《望江亭诗》,有"山色佛云青,溪光照空碧,构亭倚风洞,超然意自适"句,绘出望江亭"佛云""照空"的特色,亭早废,1954、1990年两次在原址重建,为红柱、绿瓦、翘角、攒尖顶的仿古方亭,高约6米,南北长5.2米,东西宽4.9米,总面积约25.5平方米。亭右壁有摩崖题刻"探奇处"3个大字,站在亭内或由此攀登,都有奇景可探。
瞿张成仁处碑在市区叠彩山山门内。碑高167厘米,宽83厘米。共28了,均为楷书。正文"常熟悉瞿的陵张忠烈二公成仁处",字经20厘米,年月日及姓氏署款,字经10厘米,清道光20年广西巡抚梁享书并立。临江上岩位于叠彩山北麓。临江岩有二:南为上岩、北为下岩。上岩洞口刻有"临江上岩"4字。上岩高4.6米,宽3.5米,深8.6米,面积约30平方米。岩口临江,视野开阔,江山景色与岩景交融,登临玩赏,兴味无穷。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无不以到此弄吟为快。明陈于明《题木龙洞石壁》诗,"逶迤江路洞天开,奇峰排空拥翠来,水石参差当槛出,亭台高下自天栽",如实地概括了上岩的特色。
叠彩北牖洞 风洞之北,即后洞,椭圆形,是葫芦的后半部。洞口北向,如窗,又称"北牖"。洞高4.8米,宽9.2米,长7.5米,面积约69平方米。洞口有清人陈维湘题刻"北牖洞"三字,洞内摩崖石刻数十件,以朱颜《访叠彩岩登越亭》、杨芳《游风洞山》、袁枚《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康有为《风洞题名》和李秉绶的兰竹画刻为珍。洞中原有卧佛一尊,供抚摩祈祥,现已无存。
位于明月峰山腰,南口在北牖洞西南隅,北口朝登山道口,呈弯管状,洞内有石柱分隔,酪似太极图的两条阴阳鱼。洞门宽4.2米,洞高3米,宽3~4米,长13米,面积约50平方米。"太极洞"3字,刻在北洞口上。从洞的一端到另一端,纡回曲折,能见度低。北口大而敞,光线可透达转折处,洞景依稀可辨;南口在北牖洞内,小而隐,光源微弱,初入有伸手不见五指之感。自南口盘旋而上,出北口,从黑暗中渐见光明;从北口人,出南口,至北牖洞,凉风习习,题刻琳琅,如入仙境。乐于在不同境况中探索、感受,捕捉各异乐趣的人们,尢爱太极洞。
迎风楼在叠彩山风洞的北牖洞口处,原为古建,久废。1972年重建,为8柱、两层、开敞的仿古建筑,总面积180平方米。柱间设坐凳,中有石桌。一层置楹联二:其一"登临爽气此间生,且喜江山多丽色;回首屐痕何处是,惟留天地一奇观",其二"风指落花妍小径;雨清芳草翠层阶"。分别描绘迎风楼当风雨立、爽气此生的特点,以及楼前"多丽色""一奇观"的气势和榜旁楼后"花妍""草翠"、"层阶"、"小径"的景物,是给游人以启迪的绝妙导游词;二层为观景楼和登上明月峰的必由之路。
明月峰位于叠彩山东北,海拔223米,相对高度约73米,山体总面积1.41公顷,是叠彩山的主峰。清袁枚《游风洞登仙鹤明月诸峰》诗有"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句,明兵部右侍郎杨芳《风洞山诗》,"引手欲探天上月,俯躬疑碍日边云",均言峰高可揽月,故有明月峰之谓,峰顶有形如葫芦的小平台,五代马殷曾在此建台,人称马王台。宋静江知府张筑"尧山"、"漓水"二坛,以祭祀山川,并写《尧山漓水二坛记》,把山川作为土地资源,江河资源加以赞美,呼吁加以重视、保护,以维护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台、坛均早废。1955年在旧址建拿云亭。明月峰以高、险、峻、秀蓍称。高可摩天,雄踞江边,壁立木龙古渡头。峰尖如笋,山石逐层深进,渐次升高,登上顶颠,满城春色,田野奇峰,纵览无余。峰侧刻有共和国缔造者之一朱德总司令和徐特立老人。1963年以80高龄登上明月峰所题"登高不用杖,脱帽喜东风"名句,给名山增辉。
四望山位于叠彩山西南,与东南之于越山相对,以山间径道相隔,山体面积3.32化顷。四望山"乱石纵横,枕籍排突",他山稀有。登山可四面临眺,东面尧山、漓江,南有穿山、塔山、南溪、斗鸡,目之所游,群胜交集,山壁有唐元晦《四望山记》刻迹及清李少莲刻"玉叠蓬壶"4个大字,新刻我国著名作家芭盾等墨迹。山麓曾建普明庵,后在遗址建定粤寺。绡忧亭和定粤寺,均已早废。
仙鹤峰 位于明月峰的西北,海拔253.6米,相对高度101米,是叠彩诸峰最高的,山体面积2.1公顷。山腹有仙鹤洞,高约14米,底宽8.6米,长60米,面积516平方米。呈三角形,相传古时有二仙
鹤栖息山峰上,好事者镌二鹤于洞口,供人瞻仰,因名"瞻鹤洞"。到了明代,明宗室第3代靖江王朱佐敬之曾孙朱镇山,在瞻鹤洞硕面壁修道;自号瞻鹤道人,据为别业,改名仙鹤洞。此后,峰和洞都以仙鹤为名,一直沿用。
仙鹤洞分两层。上层曾建"庆真阁",祀真武帝,香火颇盛。明约结《古光尊师像诗》云:"傍崖间妙香,晨钟下空碧。"下层较宏旷,东西穿透,平整光滑,俨如长形拱顶大厅。东西两洞口成为借景窗口:东口面对明月、于越诸峰,层峦重叠,锦翠连山;西口面对城北,屋宇楼台,鳞次栉比。一洞之中,荟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色。
环碧园在叠彩山北白鹤洞下,与仙鹤洞相通。因"满园碧翠,环顾可得"而名,是清代桂林画家李秉绶所建,也叫李园;园中遍种反栗树,亦称板栗园,园已久废,李的姻亲张维屏,有《桂游日记》可窥环碧园之盛。据载,"园以洞为尢胜",一园之中有"林屋"、"水壶"、"瞻鹤"、"明月"、"墨云深处"5个奇洞,最高的明月洞,皓月东升时满洞清辉;园中建筑遍布,有亭、台、堂、榭、圃、廊10余处,成为一代名园。
于越山古称猕猴岩,位于叠彩山东南,与四望山相邻,面积0.79公顷。于越,古代越人的一个分支,秦汉时因战乱入粤,《史记》载:秦并诸侯,以百粤之地为桂林郡。吴遣步骘征南,克有于越。叠彩是桂林的主山,用"于越"命名它的一座山峰,以示重要。唐元晦任桂管观察使时,独爱于越,在山隈筑"写真堂",朝夕读书绘画其间,写有《于越山记》,山更以文传。山顶有于越亭,亦称越亭,原为元晦所建,早废,现为新建。东崖有茅斋,水北有虚楹钓榭,以及石室,莲池、花药院、栖真阁等,山麓有康有为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两个洞:康岩、素洞。于越山小巧玲珑,古建筑遍布,游人不辍。
于越亭在叠彩山的于越山顶上,是一个8柱、3开、单檐、翘角、长方、四面开敞的亭阁。长10.6米、宽4.95米,高4.54米。面积51.47平方米。原为唐元晦所建,久废。1954年在原址上重新构筑,更名于越阁,阁名为美籍华人、美国迈阿密中国画院院长梁粲英女士所书。于越亭是游人多喜登临之处。宋人朱颜《访叠彩岩登越亭诗》:"不到越亭久,榴花经几红。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百越薰风里,三湘夕照中。"比较客观地写出了于越山和于越亭的特点。
康岩,素洞在于越山麓。洞北向,高3.2米,宽1.7米,长10.5米,面积约18平方米。1894年12月,康有为到桂林讲学期间,住在叠彩山景风阁,发现于越山下两个岩洞。以自己的字号命名,东叫"康岩",北叫"素洞",并摩崖篆名刻。现"素洞"两个篆字和题记尚存。
风洞之南,即前洞,是叠彩洞,因山得名,古称叠彩岩。高3.65米,宽5.6米,长12.5米。面积约70平方米。洞口有陈毅名句"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的题刻,以及壁有佛像90余尊,为唐宋物,故又名福庭洞。
销忧亭在叠彩山的四望山上。唐会昌年间(841~846)建。元晦《四望山记》载:"山名四望,故亭为销忧。亭之前后,绵络山腹,皆溪梁危磴。由南而北,复东上叠彩右崖,至福庭石门,约三十余步。"亭久废。
木龙洞在叠彩山东麓,高4米,宽2~3米,长10米,面积40平方米,南北穿透。西邻明月峰仅数十米,南去伏波山约1公里,是龙珠路与驿前街必由之路。相传洞口原有盘曲的古树,洪水突涨时化龙入海,这个洞被叫作木龙洞。明天启间(1621~1627),督学曹学做了两条木龙,悬于洞顶,早废。叠彩山有通往木龙洞的路,明周进隆《再题叠彩山》诗,"重峦叠峰瞰江流,空明一径通人游",道出了木龙洞的特点,木龙洞踞山临江,洞北约20米处,在一块巨大的蛤蟆石上,建有一座喇嘛古塔。宋谭舜臣《木龙洞游览题名》:"嘉祜癸卯(1063)寒食旬休,谭舜臣携累累石门,下临江岩,参唐代佛塔,览风帆、沙鸟、江山之胜,此为最焉,遂舟过虞山。"据此,塔为唐代所建,是广西最古的石塔之一。
木龙古塔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市区叠彩山东麓。建于唐代。圆形喇嘛式。高4.34米。塔基由三层鼓石叠成,鼓壁刻有仰覆莲花纹。塔身为宝瓶式,四面有龛。东西龛内刻佛像,南北龛内刻菩萨,均结瑜跏坐于莲瓣须弥座上。塔颈有十二层相轮,上覆六角伞形盖,冠以葫芦形宝顶。伞形盖六角均有孔,原悬挂铜铃铁马,现无存。此塔独具一格,对研究我国古塔建筑具有重要价值。
[桂林叠彩山公园简介]文章发布于2013-10-18 11:52:32日,如果您读完本文对广西仍然还有疑问您可以点击广西旅游攻略去查找能解决您问题的广西相关资料,亦可直接与本四川省中国青年旅行社客服联系。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桂林叠彩山公园简介http://www.kmguol.com/mingshan/jiangxi/mingyueshan/37349.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
旅游相关:庐山龙虎山三百山井冈山龟峰三清山武功山云居山三白山九连山九岭山怀玉山明月山翠微峰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