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安定区空气pm2.5实用查询——安定区空气质量指数
政府工作报告那些事儿
当前位置: 政府工作报告那些事儿 2014-05-09 10:11:33 来源:靖江日报 编辑:王艳鹏 责任编辑:马东良
政府工作报告那些事儿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现在一提起政府工作报告,人们都知道这是中国政府的一种公文形式,是各级政府在每年召开的当地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即“两会”)上向大会主席团、与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所作的报告。 实际上,追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年政府工作报告,我们能看到中国政治文明所取得的巨大进步。这种报告制度颇为生动地体现了民主政治在中国的历史发展和现代实践。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几十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的变化,也正是中国崛起的心路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的首份政府工作报告,在1954年5月2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由周恩来总理发表。此后,政府工作报告都由国务院总理在历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表。自从1998年以来,每年国务院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的时间均为3月5日。 一般2万字 最长超过5万字 考察1949年以来的历次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可以发现其中既出现了不少变化,但也有相对稳定的一面,不难看出中国政治文明的进步。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篇幅大体稳定,一般在两万字左右。不过也有较短的时候。其典型者如由邓小平主持起草的1975年四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全文只有5200多字,却把要讲的“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中心意思表达得清清楚楚,也照顾到了方方面面。这是邓小平唯一一次亲自负责起草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新中国历史上字数最少的政府工作报告。195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则是篇幅最长的,有5.6万字。 在200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只用了不到2000字就结束了对1999年工作的总结,如果去掉其中的感谢与自我批评,真正回顾上一年度工作的字数不到1400字。但简洁并不代表简单,前一年事实上是并不愉快的一年,连续的洪涝灾害、尚未平息的金融危机的余波以及中美之间的冲突都使形势更加严峻。 从2000年起,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通过公开宣读的方式向民众公布,每一次报告的时间会在两个小时左右。 过程最长历时近半年 政府工作报告的起草形式越来越表现出开门起草,体现民意。 政府工作报告的出炉,事实上程序繁多。起草报告的时间一般在90天左右,如果碰到政府届满,需要对五年的工作做总结,就会拉长到150天,2003年和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便成为十年中最长的工作报告。不过,2008年以后,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精简”,同样是换届之年的2013年,全文只有15272个字,阅读用时1小时40分钟。 无独有偶的是,在回顾五年政府工作时,朱镕基和温家宝两位总理都感慨道:“过去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 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些词汇的出现和消失,也反映着新中国政治经济的转折和变迁。 20世纪90年代后期,“依法治国”等词语开始出现。“服务(型政府)”等词语的频率开始上升。 由于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障国民经济顺利发展等话语的经常使用,“经济”高调出现是非常合乎逻辑的。 进入21世纪,又出现了“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等词语。这表明,国家的治理理念开始从“斗争”转向“和谐”。 高频词(2003~2013) 2003年:三农(农村44次 农业29次 农民32次)体制改革(20次)效益(12次) 要点提示:1.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和放松。2.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3.把各方面主要精力引导到调整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 2004年:非典(13次)宏观调控(9次)农民工(4次) 要点提示:1.将非典列为法定传染病管理,如实公布疫情,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群防群控。2.宏观调控是国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一种调节与控制。3.使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能够上学。 2005年:科学发展观(9次)和谐社会(6次)行政问责制(1次) 要点提示:1.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2.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3.强化行政问责制,对行政过错要依法追究。 2006年:医疗(24次)新农村(8次)房价(2次) 要点提示:1.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3.遏制房地产投资过快增长和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 2007年:减排(8次)农业税(1次)两岸三通(1次) 要点提示:1.完善节能降耗、污染减排政策,普遍建立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2.全国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3.努力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方向发展。 2008年:物价(9次)听证制度(1次)个人起征税(1次) 要点提示:1.建立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救助标准调整机制。2.实行重大事项决策公示和听证制度。3.降低居民储蓄存款利息税率,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2009年:金融危机(9次)棚户区(3次)汶川特大地震(1次) 要点提示:1.2008年~2009年,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2.坚持把抢救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从废墟中抢救生还者8.4万人。3.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力度,加大对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的投资支持力度。 2010年:就业(36次)分配制度(9次)社会保障体系(3次) 要点提示:1.就业压力总体上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用工短缺的矛盾并存。2.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3.普遍建立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出台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2011年:城镇化(9次)稳定物价(9次)反腐倡廉(7次) 要点提示:1.城镇化要同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这是必须坚持的正确方向。2.“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3.把查办大案要案作为反腐败的重要举措,同时更加注重制度建设。 2012年:小微企业(7次)全民医保(5次)PM2.5(1次) 要点提示:1.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重点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2.13亿城乡居民参保,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3.PM2.5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 2013年:民生(12次)住房(6次)节能减排(4次) 要点提示:1.坚持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不动摇。2.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继续提高10%。3.修订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增加细颗粒物PM2.5等监测指标。 古代无“政府工作报告”可言 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中,各地官员们也会以奏折等形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京城方面报告自己的工作。套用《孟子梁惠王下》的话来说,有点像“述职”,即朝于天子,述所职也。 由于这些报告是向皇帝所述,而非对民众负责,因此不是民主主义性质的,更称不上今天的政府工作报告。 20世纪初,清政府为挽救危机,在各地设置咨议局,中央设立资政院,甚至还成立了皇族内阁。不过这些形式上的民主掩盖不了封建的现实。这个时期,也没有什么政府工作报告。 辛亥革命后,共和民主思想开始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终于成立了像国会这样的代议权力机关。但民国的政府形式究竟应该是内阁制还是总统制,一直争论不已。 特别是在军阀政治下,文人们的笔杆子和嘴皮子怎能敌得过赤裸裸的枪杆子?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内,可以说也没有什么正式的政府工作报告。 民国施政报告琐碎不连贯 |
上一篇:太平洋汽车网百科 | 下一篇:周本顺谈北京污染企业转移:垃圾不能从家里扫到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