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空气质量指数 西峰区空气pm2.5实用查询——西峰区空气质量指数
从“治污减霾”看古代环境保护
最近,网络上一首改编的《沁园春·霾》非常流行,“北京风光,千里朦胧,万里尘飘。望三环内外,浓雾莽莽,鸟巢上下,阴霾滔滔。车舞长蛇,烟锁跑道,欲上六环把车飙。需晴日,将车身内外,尽心洗扫。空气如此糟糕,引无数美女戴口罩。惜一罩掩面,白化妆了,唯露双眼,难判风骚……”之后,全国各大城市不同版本的《沁园春·霾》频繁转载于微博微信之间。网友们调侃“雾霾”,折射出恶劣的环境下人们的困惑和“囧”态,也道出了大家对环境健康的关注与渴望。据报道,2013年,雾霾波及全国25个省份,100多个大中型城市,全国平均雾霾天数达29.9天,创52年来之最。尤其是我国北方各大城市深陷“十面霾伏”之中。当前新鲜空气已俨然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霾,从雨,狸声。本义是指风夹着尘土。《尔雅·释天》中对霾的解释是“风而雨土曰霾。”《诗经》中的“终风且霾,惠然肯来。”是我国关于“霾”的最早文字记录;唐诗中也有“雾霾”天气的描述,如李白的“莫辨陈郑火,空霾邹鲁烟(《大庭库》)”、杜甫的“高峰寒上日,叠岭宿霾云(《晓望》)”,还有马戴的“苍翠霾高雪,西峰鸟外看(《霁后寄白阁僧》)”,从这几首诗中不难看出,1000多年前“霾”的景色还是蛮有诗情画意的。诗人笔下的“霾”实际上多指雾,或者说雾占主要成分,空气质量应该还是比较好的。 在正史中也有关于“雾霾”的记载。如《元史》,“至元六年(1340年)腊月,雾锁大都,多日不见日光,都门隐于风霾间……风霾蔽都城数日。”《明宪宗实录》里也有类似记录:“成化四年(1468年)初春,今年自春徂夏,天气寒惨,风霾阴翳……近一二日来,黄雾蔽日,昼夜不见星日。”又如,万历十一年(1583年),“正月辛酉,京师风霾。闰二月壬戌,京师风霾,霾陡作,黄沙蔽天……”等等。 实际上,古汉语中的“霾”泛指今天的扬沙、浮尘、雾、沙尘暴等多种天气现象。上述几则记载中的“风霾”应当是指沙尘天气。据中科院披露,造成“霾”危害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煤、汽车尾气、装修污染等,而我国古代尚不具备污染环境的工业源头,因而,古之“霾”与今之PM2.5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今天的“霾”是指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主要是由PM2.5组成,对人体的危害极大。尽管古之“风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但与今天危害人体健康的“雾霾”断不可同日而语,况且,我国古代历来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其中有两个方面的做法对今天“治污减霾”依然不乏借鉴意义。 首先是高度重视环境治理的法制建设。在古代社会,由于受生存条件的限制,人们对大自然非常依赖,相应的也就格外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而在法治上便十分严格,甚至是过于苛刻和严厉。《韩非子·内储说》中便有这样的记载,“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意思是,谁要是把灰烬这类生活垃圾倒在街道上,被发现后将被剁掉手。春秋时期的《管子·地数》中也记载着如下严厉的法令:“有动封山者,罪死而不赦。有犯令者,左足入、左足断;右足入,右足断。”《汉书·五行志》则说,“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虽然秦朝用黥刑(刺面)取代了殷商断手的酷刑,但用法律手段来管理环境卫生的做法却毫无二致。唐、宋、明、清时期虽然在量刑上有所减轻,但处罚的力度在今天看来依然令人“瞠目结舌”。如,随便烧荒者一旦被抓到,要被判处笞刑,即用鞭杖或棍棒抽打屁股50下;《大清律》则规定:“盗园林树木者,予以刑事制裁”;乾隆二年(1737年)苏州河因染衣坊过多而造成了水质污染——“满河青红黑紫”,于是,官府颁布禁令禁止在虎丘开设染坊,所有“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如敢故违,定行提究。”正是由于古代社会高度重视环境卫生治理的法制建设,为自然环境的治理创造了良好的制度规范,历朝历代的环境治理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乱世当用重典,在当前全面推进“治污减霾”的关键时期,必须加大整治力度,对那些高污染、高耗能、不符合清洁能源要求的企业应当坚决予以清理和禁止,从源头上严格控制住PM2.5的滋生和蔓延。 其次是注重用科技手段推动环境治理。古人非常珍惜水资源,很早就发明了凿井技术,使饮用水得到有效保护;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发明了用于排除污水的下水管道;据《后汉书·张让传》记载:“作翻车渴乌施于桥西,用洒南北郊路,以省百姓洒道之费。”这是世界上发明最早的洒水车。清扫工具的发明,有效地缓解了扬尘污染。古人环保理念的普及为环保发明培养了适宜的土壤,而环保工具的发明创造,则进一步推动了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对生态文明的绵延也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PM2.5大肆猖獗不过是近几年才发生的事,笔者认为,只要我们从污染源头着手进行科学论证分析,追踪并监控污染源,建立起联防联控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大科技对“治污减霾”的作用,无疑会加重打赢“治污减霾”这场攻坚战的砝码。当然,“治污减霾”也离不开全体市民的共同参与,当“绿色出行、低碳环保、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理念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时,相信“治污减霾”一定能够取得显著成效。 |
上一篇:春天踏青要好玩又健康!盘点广东PM2.5最低的8个城市旅游地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