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阿拉善盟旅游地图 阿拉善盟地图全图——阿拉善盟地图全图高清版
维客:阿拉善
阿拉善左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与宁夏回族自治区 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相望,西与甘肃省 武威市、白银市相连,东北与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相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国境线长733.84公里。旗府驻巴彦浩特镇。 吉兰泰盐场、吉兰泰碱厂、古拉本煤矿、蒙港石材公司、阿拉善左旗驼绒分梳厂、阿拉善左旗地毯毛纺厂和阿拉善苁蓉集团总公司,都是阿拉善乃至内蒙古的重点企业。被国内外市场称作太西煤的古拉本无烟煤是内蒙古自治区出口创汇的拳头产品,出口额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0%。 阿拉善的传统产业是畜牧业,畜种以阿拉善双峰驼和白绒山羊最为著名。阿拉善的骆驼总数约占全区的3/5,全国的1/3,世界的1/4。阿拉善因此被誉为“骆驼之乡”。阿拉善的驼毛年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被誉为“王府驼毛”。阿拉善白绒山羊以绒质优良著称于世,被列为国家珍稀畜种,所产羊绒被外商誉为“纤维宝石”,是毛纺工业的高档原料,产量占全国的1/10。 阿拉善左旗年平均日照时间在3100小时以上,仅次于青藏高原。水能资源也十分丰富。利用太阳能、水能发电具有广阔的前景。
阿拉善地域概况 编辑本段 阿拉善是内蒙最西部的一个盟,东与内蒙古自治区内乌海市、伊盟、巴盟相连,南与宁夏以贺兰山一山之隔,西与甘肃接壤,北与蒙古国交界。全盟辖 3 个旗,阿左旗、阿右旗、额济纳旗,发射神舟五号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就在额济纳旗境内。阿拉善盟:总面积 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0万,2/3的人口集中在城镇。 阿拉善的地质地貌 编辑本段
阿拉善地质地貌示意图 贺兰山 ( 1 )地貌: 27 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 1/3 是沙漠、 1/3 是戈壁、 1/3 是荒漠草原 (分别以图片显示)。沙漠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 90% 。著名的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统称阿拉善沙漠,面积 8 万平方公里,居中国第二、世界第四。 ( 2 )地势: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一般在 900 —— 1400 米之间。最高处为东南部贺兰山主峰,海拔 3556 米,最低处为银根盆地,海拔 720 米。( 3 )河流与湖泊:境内共有 360 个大小湖泊主要集中在沙漠戈壁低洼及盆地处。境内地表径流主要是发源于祁连山的内陆河——黑河,流经额济纳旗 270 公里,注入居延海,黄河从盟境东缘流经 85 公里。( 4 )气候:阿拉善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极干旱荒漠草原气候,四季分明,风大沙多,干旱少雨,年均气温摄氏 7 ℃,极端最低气温 -36.4 ℃,极端最高气温 41.7 ℃。雨季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雨量从东南部的 200 多毫米,向西北部递减至 40 毫米以下;而蒸发量则由东南部的 2400 毫米向西北部递增到 4200 毫米。自然环境恶劣,属国家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重点区域。 阿拉善的历史 编辑本段
马可波罗曾途径阿拉善 居延海原貌 阿拉善生态状况的恶化 历史上阿拉善曾经是个水草丰美的地方,境内虽然多沙漠,但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三大生态屏障保护: 其一,东有贺兰山山脉原始次生林形成的水源涵养地。 其二,西有发源于祁连山的 270 公里长的黑河及 800 平方公里居延海所形成的额济纳旗绿洲。 (图片、黑河、居延海渐变成绿洲) 其三,东西之间更有长 800 公里,宽 30 公里防风固沙先锋植物梭梭形成的绿色长龙。 (图片) 大禹治水即从“弱水”开始。汉代以后曾在这里驻兵屯垦,享有“居延大粮仓”的盛名。13 世纪初,这里也留下有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的足迹。典著名探险家斯文 ·赫定更是印下了大量的图文电影记录,阿拉善地区西部的居延黑城地区是著名的——居延大粮仓,曾孕育了居延汉唐、西夏及元代文明。 17 世纪中叶,蒙古土尔扈特部落历经艰难,从伏尔加河畔回归来此定居。三角洲上迄今还保存着荒村颓垣、渠道残垣、耕地田埂、烽燧等遗迹。古代居延,曾经是林茂草壮、农牧兼宜的千里沃原。 阿拉善的现状 编辑本段 梭梭林减少示意图 梭梭林材薪消耗示意图 贺兰山现状 然而到了今天,建国五十年,因种种原因,阿拉善的三大生态保障体系已遭到了巨大的破坏。 ( 1 )因黑河上游甘肃境内大量开垦农田,兴修了几十座大中型水库,使得流入额济纳旗境内的水量由原来每年 10 亿立方米,渐小,到断流,到九二年连居延海也完全干涸 ( 2 )贺兰山原始次生林因过度砍伐,森林面积仅剩 1/3 ,水源涵养能力大为下降。 ( 3 )尤为可惜的是那条横惯东西的梭梭林带,因军事、农牧民柴薪等毁灭性砍伐,由上世纪 50 年代的 1700 万公顷, 80 年代下降到 834 万公顷,到 2001 年只剩 300 万公顷,不足原有的 18% ……其中,一户农牧民,一年的柴薪消耗为 20000 斤相当于种植了 40 年的 50 亩梭梭林。 ( 4 )同时,人口剧增, 1935 年为 1.7 万人,其中 6400 人为喇嘛;而 2003 年人口已近 20 万。人口增加的同时,牧民蓄养量一度上升,白绒山羊增加了 10 倍,牧畜总量达 200 万只。过度放牧,导致原有的草原激剧退化草场沙化严重…… 现在阿拉善的沙漠每年正以 20 米的速度向东南推移,每年以 1000 平方公里的总面积在扩展,经济发展愈来愈困难,农牧民日趋贫困;有近 1/4 的牧民沦为生态难民 阿拉善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沙尘暴源头地,如不及时治理, 100 年的北京将被黄沙淹没…… 阿拉善植被简介 编辑本段 肉苁蓉 梭梭林 梭梭林基地 1 、梭梭 梭梭是一种独特的沙漠灌木植物,平均高达 2-3m ,有的高达 5m ,被称为“沙漠植被之王”。是中国二类濒危植物梭梭林是戈壁沙漠最优良的防风固沙植被之一,性耐干旱,喜沙性,耐严寒,有顽强的生命力,寿命可达年百以上(图片)。在阿拉善地区人工种植梭梭树的技术也已成熟。在人工适当补水条件下,春、夏、早秋均可进行人工种植。春季( 3-4 月中旬)植苗造林条件最好,人工浇水一次即可成活。夏季( 4-7 月底)要用容器育苗造林,需浇水 2 次。雨季( 6-7 月)也可用种子直播造林。 中国的绿化实践已证明,在沙漠戈壁中,完成 1400 万公顷的植被恢复,仅靠纯政策性投入是难以真正保证林木成活的,必须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通过少量启动资金,以经济为强大推动力,调动全体牧民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并实现产业自循环,才真正有可能滚动式的达到这一目的。 好在上天是公正的,因为梭梭的根部寄生着一种极其珍贵的植物中药材——肉苁蓉 。 2 、肉苁蓉 肉苁蓉是多年生肉质草本寄生植物,寄生在梭梭的根上,茎肉质圆柱形,高 40-140 厘米,为名贵药材,因具有“滋肾壮阳、补益精血”之功能而被誉为“沙漠人参”(《中华医学药典》),被历代王朝列为“贡品”。由于肉苁蓉是梭梭树的寄生植物,培育肉苁蓉必须先培育梭梭树。肉苁蓉人工种植技术是在梭梭树的根部人工播种肉苁蓉种子,经过两年的生长即可获得肉苁蓉。 阿拉善出现生态难民 编辑本段 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曼德拉苏木(乡),40岁的孟根其其格无奈地对记者说,20多年前,她家曾在塔木苏镇放牧骆驼为生,后因草场退化牧草短缺,便卖掉骆驼养起了100只羊,到2000年前后,草场退化、沙化更加严重,她家的羊迅速减少到了10只,全家4口人靠放牧无法维持生计,便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搬迁到曼德拉苏木开始了农耕生活,现在种着30亩土地。据了解,这些年曼德拉苏木先后从阿拉善右旗生态脆弱区接纳"生态难民"140多户。 据阿拉善盟林业局局长范·布和介绍,全盟以天然放牧为生的纯牧民有5万人,近年来,部分牧民因草场退化沙化失去了赖以生存的草场,还有一些牧民因生产、生活条件太差没有发展前途,被迫搬迁到孪井滩扬水灌区等条件稍好的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另有部分牧民即将失去牧业家园。根据盟行署一项计划,今后每年搬迁5000人以解决这些牧民的生活出路。 阿拉善盟分布着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国土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其中荒漠化土地达80%以上。在强北风的作用下,近年巴丹吉林沙漠的流动沙丘以年均20米的速度向南侵进,局部地方流沙带已经与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握手"相连。据国家林业部门通过卫星监测结合地面调查发现,这两大沙漠间出现了三条新的流沙带。而随着当地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和大风干旱灾害加剧,阿拉善盟的沙漠化土地正以每年1000平方公里的面积扩展。 阿拉善沙漠“握手” 编辑本段
巴丹吉林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扩大速度最快。7年间扩大了1237平方公里,年均扩大177平方公里,年扩大速度为3.50%。 腾格里沙漠 腾格里沙漠扩大速度仅次于巴丹吉林沙漠。7年间扩大了472平方公里,年均扩大 67.5平方公里,年扩大速度为2.04%。 雅玛雷克沙漠翻越巴音乌拉山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处沙漠A 7年间扩大了6平方公里。该处“握手”沙7年度间面积变化保持稳定,仅略有增加。 雅玛雷克沙漠翻越巴音乌拉山与乌兰布和沙漠“握手”处沙漠B 7年间扩大了98.5平方公里,年均扩大14.07平方公里,年扩大速度为11.09%。该处“握手”沙1996至2000年5年间增加了97平方公里,增加了10.92%,年均增加19.4平方公里。2000年至2002年间保持稳定。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握手”处沙漠A 7年间扩大了331平方公里,年均扩大47.3平方公里,年扩大速度为16.48%。该处“握手”沙1996至2000年5年间增加了330平方公里,增加了16.43%,年均增加66平方公里。2000年至2002年间保持稳定。该“握手”沙在1996时,其内中上部偏东北向处有2个处还不是沙漠,而在2000年的RS信息源上这2个处的一个已经变成为沙漠,另一处环状外围的大部分也已变成了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握手”处沙漠B 7年间扩大了28平方公里,年均扩大4平方公里,年扩大速度为95%。该处“握手”沙1996至2000年5年间增加了27.18平方公里,增加了92.26%,年均增加5.44平方公里。1996年的RS信息源显示,该“握手”沙形状似羽毛,且在靠南部中下处有一瓶颈。而在2000年的RS信息源上,这一瓶颈已经向东西扩展变胖变成为沙漠。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握手”处沙漠C 7年间扩大了74平方公里,年均扩大10.6平方公里,年扩大速度为10.72%。该处“握手”沙1996至2000年5年间和2000年至2002年的2年间呈现持续扩大趋势,前者增加了35平方公里,增加了5.07%,年均增加7平方公里。后者增加了39平方公里,增加了5.38%。 巴丹吉林沙漠与腾格里沙漠“握手”处沙漠D(潜在) 该处“握手”沙是在实地调查时发现的,外业结束后,在电脑上将该处影像放大后见到的情况与实地相吻合。实地调查和影像分析认为,该处沙尚处于潜在发展阶段,且处于一个动态变化的临界状态。 阿拉善岩画 编辑本段
阿拉善岩刻的题材内容,除各种动物外,有狩猎、放牧、舞蹈、战争、车辆、帐幕及由帐房组成的村落。此外,还有各种图案和藏文字等。岩刻再现了古代曾经在阿拉善草原上活动过的原始氏族部落,以及匈奴、羌、党项、蒙古等民族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 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岩画,以动物画为主,有野牛、马等野生动物。岩刻颜色灰暗,或成深褐,或与黑石皮同色,只有仔细辨认才能识别。有的作品又被晚期作品所覆盖。 青铜时代至铁器时代早期。动物图像经过变形成为连体或图案化,腿部往往短而弯曲。刻痕呈茶褐色,数量多,制作精细,艺术性较强。 北朝至唐代。数量仍较多,但凿刻点常常落在图象之外,点大而稀疏,图形粗糙而不规整。岩刻呈新鲜的土红色,骑者形象较多,还有马、羊等家畜。 西夏时期。岩刻用铁器制成,线条锐利,在图象旁常刻有西夏文字。 元代至清代。数量不多,但制作认真,在技法上也有提高常有细节的处理,如把骆驼的鬃毛也刻制出来。刻痕新鲜,常有蒙文题字,将作者的名字刻在旁边。 阿拉善岩刻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它的特色体现在图象密集,分布范围小,刻痕新鲜,晚期的作品多,题材以表现人的活动为主,骑者占多数,草原鹰的形象也常出现。 阿拉善公益事业 编辑本段 绿驼铃,荒漠中的绿色呐喊 项目综述: 1)项目背景(项目拟解决的问题、问题根源) 1、生态环境脆弱、环境问题突出 甘肃地处西部干旱半干旱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是中国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存在着植被衰退、土地沙化、水环境恶劣等问题。甘肃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省份,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的梯度推进,东污西移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加之一些地方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片面追求经济指标,不能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法律法规;一些企业环境法制意识淡薄,存在“重生产轻环保、重建设轻管理”现象,导致发生多起污染事故。 2、公众及中小学生缺乏环境教育及参与机会 在甘肃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生活不富裕,对生存质量的要求还处在较低阶段,环保意识淡薄,农村中小学极少开设的环境教育课程。而在甘肃的城市中,虽然许多市民具备了一定环保意识,但仍缺少充分的环境保护指导和有效参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以甘肃省会兰州市为例,根据我们2005年三所中学(共计问卷562份)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52%的学生认为很少参加环保实践活动,38%的学生表示没有机会参加这些活动,学生参与环境教育的热情高涨但缺乏机会,教师培训缺乏,行为相对滞后,学校环境教育依然停留在书本,环境教育活动廖若晨星。 3、甘肃环境NGO发展滞后 在甘肃省,环境NGO的起步较晚,从第一家环境NGO成立到现在也不过二年多的时间。成立的组织不仅少,而且规模也不大,无论是组织和能力建设,还是项目设计、实施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目前,甘肃高校环保类社团有近二十家,除两、三家外,大多数高校环保社团发展相当滞后,活动停留在一年若干次的环保宣传,社团管理、对外联系、筹集资金等都缺乏经验。 2)项目目标 1、通过开展实际行动及倡议工作推动甘肃环境问题得到关注及解决,推动政策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2、开发及编写环境保护读本,通过活动提高公众及中小学生的环境意识,为其创造参与机会。 3、发展和培养环境保护志愿者并进行能力建设,促进甘肃本土NGO和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 3)项目设计 1、建立兰州环境资源中心 兰州环境资源中心包括固定的办公和环保交流场所,环境书籍杂志,环境影视资料,关于环境保护、生态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教育、社区发展等领域甘肃本土化资料库。 2、公众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在中小学生校开展环境教育,配合环境教育的开展编写适用于当地的环境教育乡土教材,组织环境教育教师和志愿者培训;出版发行《绿驼铃(电子)通讯》;组织大学生和青少年志愿者在兰州市动物园义务宣讲;举办环保演出和甘肃环境文化节,传播绿色环保文化。 3、开展甘肃水环境、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等环保项目 开展甘肃水环境项目,制作甘肃水污染地图,建立甘肃水环境资料库和甘肃水污染不达标企业名录,开展农村和城市社区水环境宣传和教育。实施甘肃赛加羚羊角市场调查项目,通过对赛加羚羊角销售、经营状况的调查分析,保护赛加羚羊这一珍稀物种。开展甘肃绿色记者沙龙,加强环境NGO与媒体之间联系,促进政府和企业信息公开。举办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活动,让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来到甘肃,考察甘肃的环境问题,促进青年环保志愿者之间的交流。 4、志愿者培训、本地环保社团能力建设。 组织环保培训提高环保志愿者在组织管理、项目运作等各方面能力,为志愿者提供环保项目实践机会。推动和支持甘肃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整合资源,建立社团间交流与合作平台。 5、向政府部门进行倡议与游说 发现甘肃突出的环境问题,与媒体合作报道宣传,向政府部门递交倡议书倡导游说,提交政协和人大提案,推动政策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4)项目运作(包括项目执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资金来源等) 1、兰州环境资源中心 (1)建立固定办公室 2005年3月起,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的资助下,绿驼铃拥有了固定的办公室。 (2)环境书籍影视资料中心 北京地球纵观环境科普研究中心等组织及个人向绿驼铃捐赠了许多环境图书和音像资料。绿驼铃也正在通过实施“甘肃水环境项目”和“甘肃环保社团能力建设项目”,收集和购买关于甘肃本土水环境问题的书籍、音像等资料,建立甘肃水环境资料库,供各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学习、查阅。 2、环境保护交流 (1)环境教育及环境教育培训 绿驼铃在兰州市城关区东岗西路二校建立了绿驼铃第一个环境教育试点基地,开展长期、持续的环境教育。同时,将环境教育同 “绿地图”、“兰州市动物园宣讲”等项目结合起来,丰富的环境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为了提高环境教育志愿者的能力,保证环境教育的质量,2005年绿驼铃邀请自然之友“羚羊车”环境教育流动教学车项目组来到兰州,同绿驼铃成员分享环境教育经验;2006年绿驼铃对环教志愿者进行了需要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组织了环境教育心理学、团队能力素质拓展等一系列环境教育教师和志愿者培训。 (2)环境教育乡土教材编写 2005年8月起,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资助下,绿驼铃开始实施“甘肃民勤荒漠化环境教育乡土教材”项目。希望编写适用于民勤县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学生的荒漠化乡土教材,普及荒漠化相关知识,促进防治荒漠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并融入环境教育和乡土教育,使学生们树立建设家乡的信念和志向。该项目得到了西北师范大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和民勤县第四中学的支持,在对教材初稿进一步完善后,绿驼铃将在民勤县第四中学进行试用和推广。 (3)绿驼铃(电子)通讯 2005年9月起,在绿石基金和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的资助下,绿驼铃开始编辑出版《绿驼铃通讯》。《绿驼铃通讯》的定位是“原创、本土、环保”,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绿驼铃开展的活动项目,总结工作经验教训,为志愿者提供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环境问题的途径,建立了解甘肃环境问题和环保组织的窗口。2006年3月起,绿驼铃开始发布《绿驼铃电子通讯》(),通过网站、电子邮件、BBS等网络传播途径,迅捷、低成本的向绿驼铃成员和其它组织个人交流分享。 (4)兰州市动物园宣讲 2006年5月和10月,在美国青少年服务网等基金资助下,绿驼铃组织70余大学生和青少年志愿者在接受野生动物知识培训和宣讲实践后,前往动物园向游人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知识,劝阻不文明游览行为,受到了游客的一致好评和动物园的欢迎。绿驼铃印制了8000张甘肃珍稀野生动物书签,由志愿者向游人宣传、发放。 (5)环境保护公众宣传 2005年4月2日,由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绿驼铃承办,兰州大学达尔文协会、西北师大环保社等7所高校环保组织和民间环保志愿者的共同参与,“保护母亲河共建绿色家园”主题活动在兰州成功举办。活动包括环保服装秀、文艺表演、环保海报宣传、发布筷子袋等。2005年11月,由甘肃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主办,绿驼铃承办的“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甘肃分会场”在兰州举行。文化节期间“绿色陇原与当代青年”主题论坛、唐锡阳“绿色文化与人文关怀”巡回报告会等系列活动为甘肃省的青年环保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和政府、企业、专家、学者交流机会。 3、自然保护项目 (1)甘肃水环境项目 在太平洋环境组织的资助下,绿驼铃于2006年7月启动了甘肃水环境项目,为期两年。该项目得到甘肃省环保局、甘肃省红十字会、白银市靖会电灌工程管理处等单位的支持,同公众与环境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关系,项目点所在地会宁县郭城驿镇人民政府、会宁县郭城驿镇郭城驿小学和会宁县郭城驿镇农民学校也给予项目各方面工作的配合。该项目主要包括1)建立甘肃水环境资料库和甘肃水污染不达标企业名录;2)开展城市社区水环境宣传和教育;3)开展农村社区水环境宣传和教育;4)进行组织能力建设,培养绿色人才,提高环保志愿者能力;5) 推动政策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5个部分。旨在提高甘肃黄河沿岸公众对黄河水污染防治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意识,旨在通过一些实际的行动影响人们的生活观念和生产意识,促进环保型和谐社会在黄河流域全面推广。 (2)甘肃赛加羚羊角市场调查项目 2005年3月起,绿驼铃同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合作开展甘肃赛加羚羊角市场调查项目。通过对甘肃省中草药市场和药店中赛加羚羊角的销售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赛加羚羊角贸易对其数量及生存的威胁,探讨非法贸易存在的根源,提出相关解决办法,提高公众保护赛加羚羊的意识。 (3)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 2005年和2006年7月绿驼铃组织发起了两届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分别对甘肃省境内长城沿线历史文化、环境变迁、甘肃省玛曲县若尔盖湿地生态、天水小陇山自然保护区生态状况进行了考察,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98名大学生志愿者参加了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获得了甘肃省环保局、甘肃省林业厅、玛曲县政府、玛曲县环保局、兰州大玩家户外运动俱乐部、绿色骆驼的等单位和组织的支持,由兰州高校环保社团和全国各地大学生志愿者共同参与。 (4)绿色记者沙龙 绿色记者沙龙项目于2006年11月启动,由北京绿家园在全国范围内发起,甘肃地区部分以绿驼铃为主体开展。具体工作包括:建立甘肃绿色新闻网,定期上传甘肃最新环境新闻;定期举办记者沙龙,邀请新闻记者同专家、志愿者、普通市民共同讨论甘肃的环境问题和环境事件;招募环境新闻信息员,对信息员进行新闻采编培训,收集发布信息员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反映;加强甘肃绿色记者沙龙与全国网络的交流等。 4、能力建设 (1)培训 在中国民间组织促进会、自然之友、中国发展简报等组织的支持下,绿驼铃成立以来先后选派工作人员和志愿者70余人次在兰州、北京、西安等地参加针对民间组织的能力培训。为了分享这些培训的经验和成果,培养更多的甘肃环保志愿者,绿驼铃根据甘肃环保志愿者需求评估的结果,结合绿驼铃开展的各个项目,2004年至今组织各种主题培训17次,共550余人次志愿者接受培训。 (2)推动本地高校环保社团的发展 绿驼铃在开展各种项目、组织各种主题培训之外,还积极为甘肃高校环保社团服务,推动本地学生环保组织的成立和发展,目前共有兰州12所高校的13个学生环保社团注册成绿驼铃团体会员。受各校社团的邀请,绿驼铃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先后前往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开展了近20场次各种形式的交流、座谈及培训活动。绿驼铃同西北师范大学环保学社合作的退耕还林(草)政策大学生论坛等项目更是为各社团的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锻炼机会。绿驼铃除了对甘肃本地学生环保社团的成长和项目开展给予支持外,还充分发挥兰州环境资源中心和信息交流平台的作用,整合西部有限的图书、资料、资金、信息资源,实现在甘肃的最大共享。 5、公众参与和政策倡导 (1)5.29兰石化爆炸事件 此外,绿驼铃还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推动政策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2006年5月29日,兰州石化公司发生火灾。事故发生后,由于措施得当及时并未造成水污染,但兰州许多居民收到黄河水质污染的消息。市民对事件的实际情况并不了解,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恐慌的局面。5月30日中午,绿驼铃就此事件召开了紧急策划会议。会上制定了绿驼铃行动方案,包括三个部分:收集此事件的全面资料;向公众进行宣传;作为公众的代表全程参与此次活动,关注事件的各个环节。并同政府部门积极协调,争取机会参与事件的调查过程、新闻发布会等各项活动中去。虽然向政府和企业寻求资料和参与机会的过程并不顺利,绿驼铃仍通过媒体、网络和文献资料收集了有关事件的新闻报道、事件评论、相关后续措施、新闻发布会以及相关法规文件、事故现场照片、污染物特性及对环境的影响、突发性水环境灾害定义及举例等资料,并发布在绿驼铃网站和《绿驼铃电子通讯》上。 (2)保留兰州电车 绿驼铃发起的“保留兰州电车”活动是绿驼铃推动公众参与和政府政策的又一次尝试。2006年7月,我们获知兰州将撤消部分电车线路。在查阅了相关资料,咨询了绿色交通方面专家后,我们得出结论无轨电车从生命周期、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旅游业发展、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等综合效益考虑是优于柴油(天然气)公交车的。同时,绿驼铃同兰州门户网站开展了“您对兰州取消部分无轨电车线路的看法”在线调查。参与调查的874人中,仅17%的人表示反对电车。针对兰州市公交公司撤消电车的主要原因是空载率高、经济效益差,绿驼铃又在网上发起电车运行线路优化方案征集活动,得到了兰州、西安、南京等各地网友的支持。绿驼铃将论证电车环保效益、网友对是否保留电车的投票结果,普通市民提出的电车优化方案等资料整理成二份“关于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倡议书”,先后递交给兰州市公交公司。然后,绿驼铃志愿者又前往兰州市建委和兰州市政府分别递交“关于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第二封倡议书”和“环境净化呼唤电车复兴——绿驼铃环保组织关于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的建议函”。2007年1月,绿驼铃同兰州市政协委员周迎平共同向兰州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出“ 建议保留并发展兰州无轨电车”议案。政协提案提交后,兰州市建委等相关部门将在2007年10月以前答复此提案。 5)项目结果(包括社会影响,可量化的生态影响,经济指标) 1、兰州环境资源中心 绿驼铃办公室自05年3月以来先后举行了绿驼铃例会、培训、座谈等环保相关交流共计七十余次。同时,兰州环境资源中心也成为了一个外界环保组织、基金会和个人了解甘肃的窗口。 目前,环境书籍影视资料中心已拥有环境VCD光盘近200张,环境方面书籍、杂志、通讯等两千余本。我们计划到2007年10月,各类图书和音像资料将在此基础上再增加20%。两年来,这些环境书籍、影视资料已先后有高校环保社团、教师、普通群众等近500人次的借阅。在兰州的高校环保社团举行纳新、环保宣传等活动时,这些影视、图像资料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2、环境保护交流 (1)甘肃民勤荒漠化环境教育乡土教材 2006年10月,绿驼铃完成了“甘肃民勤荒漠化环境教育乡土教材”初稿。初稿3.6万字,分为问题与概念、正文、课后活动三部分,图片内容占到总篇幅的30%~40%。涵盖认识荒漠、荒漠化地类型、荒漠化对我们生活的影响、防治荒漠化、案例研究等五部分内容。 (2)绿驼铃(电子)通讯 目前,绿驼铃已经出版发行《绿驼铃通讯》两期。第一期为创刊号,于2005年9月印刷出版,其内容包括绿驼铃组织简介、绿驼铃特色活动介绍及甘肃省生态保护和环境问题的相关文章。《绿驼铃通讯》第二期为民勤专题,于2005年10月印刷出版。《绿驼铃电子通讯》每1-2月发布一期,至今已连续出版7期。《绿驼铃电子通讯》内容包括最新动态、绿驼铃文件、项目展示、媒体报道、学习资料、环保随感、大事记等栏目。《绿驼铃(电子)通讯》已经成为甘肃本土环保组织和志愿者学习相关知识的平台,外界了解甘肃环境问题和甘肃民间环保组织发展的窗口。 (3)兰州动物园宣讲 兰州动物园宣讲项目中共计有100余名大学生和青少年志愿者参与了宣讲,向千余名游客进行了环保宣传并发放环保书签。这个项目不仅是绿驼铃组织的一系列面向公众的环保宣传活动,同时也培养和锻炼了志愿者,让他们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并通过他们的服务影响着他们周围的社会、周围的人。 (4)环境保护公众宣传 “保护母亲河共建绿色家园”主题活动和“2005中国环境文化节甘肃分会场”是绿驼铃同政府部门的有效合作的公众环保宣传活动。宣传活动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和喜爱,提高了群众的环保意识;活动中绿驼铃的各项工作也受到了政府部门的肯定,为今后绿驼铃长期同政府部门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3、自然保护项目 (1)甘肃水环境项目 目前,甘肃水环境项目完成了以下工作:1)收集并整理了2006年11月以来关于甘肃省水环境问题的媒体报道资料;2)收集并整理了兰州和白银两个城市共39家水污染不达标企业名录,对34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GPS定位,并发布在绿驼铃网站和中国水污染地图上;3)对明仁花苑小区内居民对“绿色社区”子项目的需求评估,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113份;4)对黄河白银段水污染问题考察,收集检测8份水样,对62名当地居民进行了调查,有效回收黄河白银段水质污染状况问卷调查表22份,完成调查报告一份;5)对靖会渠和黄河支流祖历河靖远县段、会宁县郭城驿段的考察,确定项目后续工作的项目点。 (2)甘肃赛加羚羊角市场调查项目 甘肃赛加羚羊角市场调查项目完成了对甘肃兰州和陇西中草药市场40余家商户、兰州市30多家药店的抽样调查,大致了解赛加羚羊角在甘肃的市场分布情况,并咨询了甘肃野生动物管理局和甘肃中医学院的专家,为进一步保护该物种提供了有效的数据。 (3)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活动 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活动中,大学生志愿者深入基层了解环境保护和生态情况,虚心请教、认真学习,获得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图片。活动结束后,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报告会及图片展在各个高校中进行。绿驼铃印刷出版17万字《甘肃省大学生绿色营文集》,同各地绿色营组织和环保组织、个人交流。 (4)绿色记者沙龙 通过绿驼铃所组织的培训和绿驼铃成员外出参加的培训,提升了国内外NGO对绿驼铃的认知度,推进了绿驼铃同其他组织间的沟通与联系;参加培训的人员开拓了眼界,学习到了更多关于NGO组织建设和项目运作的知识。参加培训的人员能够很好的在以后的工作中将其亲自付诸实施,并通过我们自己组织的相关培训与成员一起分享和交流。这些培训提高了绿驼铃组织建设能力,进一步推进了绿驼铃西部环境保护事业工作的开展。 4、促进甘肃本土NGO成长 甘肃NGO发展由于地域、经济、历史等方面原因,起步较晚,总体相对落后。绿驼铃是甘肃省第一个民间环保组织,也是目前为止兰州市唯一的拥有专职工作人员、固定办公场所、稳定的资金来源、长期项目支持的环保NGO。绿驼铃作为环境NGO任何一项致力于西部环境保护事业的工作都是在甘肃都开创性的。由于没有现成的符合甘肃实际情况,具有本土特色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绿驼铃自成立以来一直是在广泛学习、了解其他组织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情况摸索着、尝试着发展。并且,绿驼铃积极将自身成长中积累的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同其它NGO分享。如“兰州和谐之友发展中心”、“拯救民勤志愿者协会”等萌芽NGO均通过绿驼铃的帮助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绿驼铃也多次将兰州环境资源中心等资源提供给其它NGO无偿使用。 5、推动政策的公众参与和公众知情权的实现 5.29兰石化爆炸事件中,绿驼铃“参与意义大于行动本身”。虽然我们在尝试公众参与,希望政府信息公开的过程中并不顺利,但绿驼铃迈出了非常重要的一步。绿驼铃也及时将此事件的全过程和绿驼铃的应对方案同其他组织分享,作为环境NGO应付类似环境突发事件时的参考资料。 同样,“保留兰州电车项目”最终形成了两份倡议书、一份建议函、一份兰州市政治协商会议提案,媒体单位也对此项目进行了多次报道。通过绿驼铃的工作,将许多市民的声音汇集起来,放大并传达给企业和政府部门,推动公众参与和政府政策,这是绿驼铃发展过程中迈出的一大步。 |
上一篇: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卫星地图 | 下一篇:第二章 阿拉善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