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齐云山传奇(1)
Sun Mar 31 08:26:20 CST 2013
第十八章 齐云山传奇(1)
齐云山又称白岳,位于徽州盆地,黄山脚下,屯溪西33公里,皖赣铁路在齐云山脚经过,因其“一石插天,与云并齐”,故名齐云山。它是一处以道教文化和丹霞地貌为特色的山岳风景名胜区,历史上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
齐云山海拔高度仅585米,用“插天”来形容其高虽有些夸大,但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加之境内河、湖、泉、潭、瀑构成了一幅山青水秀、峭拔明丽的自然图画。白岳的特点是峰峦怪谲,且多为圆锥体,远远望去,一个个面目各异的圆丘,自成一格。主要景观有: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玄天太素宫、玉虚宫、方腊寨、五青峰、云岩湖等。齐云山碑铭石刻星罗棋布,素有“江南第一名山”之誉。该山道教始于唐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至明,道教盛行,香火旺盛,故成为我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齐云山新建有登山索道,游客乘索道登至山顶、沿原路徒步下山,边走边游,只需半天。
〖洞天福地〗 游客下索道后就进入景区大门――望仙亭,出亭后走过桃花涧即到洞天福地,此景颇为壮观,有栖真岩、忠烈岩、寿字崖三处摩崖石刻。据传,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道士、唐朝的栖霞真人修行的地方;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太后的手笔,这个巨大的“寿”字,直径达到230厘米。走过寿字崖,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游人可以通过,纯属天工所造,为“崖下窟窿”,称之为一天门,门摩崖石刻和碑铭,数目很多,琳琅满目,为“白岳碑林”。
〖真仙洞府〗 崖壁下有许多洞穴,供奉各路神仙塑像,依次是八仙洞、圆通洞、罗汉洞、雨君洞、文昌洞。以前修行的道士就居在洞中。它是齐云山风景精粹之一。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而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着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应当说这都是道士们富有想象力的创作;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文曲星主宰功名,竟被道教“收编”上了道教神坛。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合璧的气息。颇有特色。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气势不凡,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月华街〗 月华街是道士与山上居民杂居之所,也是山上的街市,又是香客、游人住宿之地。
〖太素宫〗 此宫占地1600平方米,十分壮观。清乾隆皇帝曾称齐云山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太素宫在**中被毁,1994年已按原样重建,1997年神像开光,向香客和游人开放。
〖香炉峰〗 此峰在月华街太素宫前,山峰独立挺拔,形似香炉,故名。此峰底座小而稳健,炉身粗壮,顶端与底座大小几乎相同,传说顶上的铁亭、香炉当初是朱元璋所赐,可惜铁亭和香炉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毁,现在的铁亭系1983年重建的。每当雨后初晴,云雾飘渺之时,香炉峰或隐或现,有诗赞其妙曰:“山作香炉云作烟,嵯峨玉观隐千年”。
〖小壶天〗 位于月华街长生楼下,它是明代一个石坊构成,石坊上有“小壶天”三字,石坊门洞呈葫芦形,进门后,便是一个长20米、宽3.3米,高2.5米的石窟,石窟的一侧为万丈深渊,站在窟侧,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感,当游人想后退一步,便见崖壁上有“思退崖”、“石上流泉”、“一线泉”、“飞升所”等石刻,据传这是道士飞升成仙的地方。
〖玉虚宫〗 位于长生楼西不远处,此宫在紫霄崖下,由“太乙真庆宫”、“五虚阙”、“治世仁威宫”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宫内便是石洞。洞内供奉的每尊神像都有道教有关神仙的传说。如今,玉虚宫是善男信女烧香求神、祈祷福寿的圣洁之地。
江南小武当 齐云山
人称“江南小武当”的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以西15公里的岩前镇附近,东西绵亘15公里,面积110平方公里,海拔在580米上下。由白岳、齐云、狮山、象山、太山、南山、茅山、岐山、万寿山等9座峰峦组成,内有36奇峰、72怪岩、24飞涧。齐云山山体赤如朱砂,灿似红霞,以丹霞地貌为特色,其北面就是名冠天下的黄山。如今,虽然与黄山遥遥相对的齐云山名声不如其响亮,但其风光和仙迹却并不逊色多少,历史上就有“黄山白岳甲江南”之称。清乾隆帝巡游江南时就曾赞誉齐云山是“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也是一座仙山,自古就有人在此修炼成仙。唐朝末年,有道士龚栖霞云游来到了齐云山,隐居在天门岩,辟古修真,后羽化飞仙。唐朝大诗人,号称“谪仙”的李白“十五习击剑烧丹,二十讲丹丘白岳”,丹丘子是一位道士,也是李白的好友。李白谈丹丘子和白岳,自然与修炼有关。或许丹丘子也曾在白岳修行过。此后,齐云山的山岩下、幽洞中多有道人清修,可惜在史书中留有记载的并不多。大概在南宋时,白鹤仙子引百鸟衔泥,塑成了玄帝即真武大帝神像。真武大帝在本像成后又托梦给道士天谷子余道元,命他装饰金身,兴建真武祠。《齐云山志》记载说,自真武祠创立后,四乡百姓遇旱涝、蝗灾,或求子去病的,凡来齐云的无不有求必应,自此齐云山成为一方道教圣地。到了明朝,齐云山道教活动日趋兴盛。山中道士常往武当山访师求学,因此齐云山的宫观建筑、道规道制,多仿效武当。
明代,武当山道教已深入齐云山。一方面,相传张三丰受真武大帝点化,曾于嘉靖年间到齐云山传教,住在半山上的一小屋中,后于此仙逝,他的徒弟将其肉身藏入一岩洞,尊称“肉身洞”,洞前筑有灵殿,至今仍存,殿后洞口刻有“真身内藏”几个大字。其后世弟子中无心道人比较有名。据他说,张三丰已炼成了超凡入圣,数次死而复活只是神游的表现,这样就可以解释他在齐云羽化后又有很多人在峨眉山看见他的说法了。另一方面,龙虎山张天师在齐云山为嘉靖皇帝求子十分灵验,故皇帝命其居住在齐云山传道。到万历年间,齐云山盛极一时,有“玄帝香火,在均州曰武当,在徽州曰齐云”。清末,因为战祸以及人离修行越来越远,齐云山的道教走向没落。
诸多的修炼之人在此修行,也为齐云山留下了丰富的宫观建筑和仙迹,虽然一些道观经过岁月的磨砺已经破败,但迄今仍保存有27座道观和100多处宫、殿、院、坛、阁,如洞天福地,真仙洞府、月华街、玄天太素宫,香炉峰、小壶天、玉虚宫等等。
从齐云山山脚下攀登,经过登封古桥后,最先到达的是望仙台。从其名字就可以大概猜出这是一个盼望仙人点化的地方。传说1600多年前,在洞天福地修道的灵乙道人在此处受铁拐李点化,飞升成仙。其徒弟布根因六根未净,眼见着师父与铁拐李飞升而去,空中只留有李仙的余音:“布根布根,六根未净,见利忘义,求仙难成,你再修九九八十一年吧!”布根虽然后悔但已经太迟了。不过他记着李仙的话,常常在此站立久望,年深日久竟成立石,原先的名字“冷水亭”也就改作“望仙亭”了。后来人们又改称“望仙台”,并造了望仙亭,亭中有明时立的碑,上刻“齐云镇南天,众星拱北极”。
望仙台的西北方就是洞天福地祠,又称桃源洞天,祠由明代张三丰创建,今已不存,内有明代所建的八卦池、邋遢仙墓、仙人床及宫、阁、殿祠遗址。不远处即是栖真岩、忠烈岩和寿字岩。据说栖真岩是齐云山最早的道士唐朝栖霞真人修行之地,忠烈岩是祭祀关公的地方。而寿字岩的“寿”字是清代慈禧所写。寿字崖之后便见一个宽敞的石洞,称之为“一天门”。洞内摩崖石刻和碑铭琳琅满目,称为"白岳碑林"。
洞天福地往北就是真仙洞府,指的是在数百丈高的悬崖底部的五个洞穴,都曾经是仙人居住之所。这些洞依次为:八仙洞,供奉的是道教的八仙;圆通洞,供奉的却是佛教中的南海观音;罗汉洞,供奉真武帝君,两旁却又供奉着十八罗汉;雨君洞供奉龙王;文昌洞供奉文曲星。从齐云山真仙洞府中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儒、道、佛并存的气息。真仙洞府崖壁上有很多摩崖石刻,其中最为醒目的是崖壁上的“天开神秀”四个大字,为真仙洞府的显著标志。
从真仙洞府再往北行,过二天门和三天门,便来到了月华街。月华街原为道家习武炼丹的地方,现为道人、山民居住。街上的宫观以玄天太素宫最为雄伟。它坐南朝北,背倚着玉屏、东钟、西鼓三峰,前面为孤峰卓立、清秀挺拔的香炉峰,俨然天设地成的钟、鼓、香炉,浑然天成。宫中所奉真武神像相传是由百鸟衔泥塑成。位于月华街长生楼下的小壶天,是一个葫芦形岩洞。“壶天”在道教中是仙境的意思。据说,历史上很多道士在此飞升成仙。
小壶天西北方是位于紫霄崖下、利用天然岩洞建成的洞府玉虚宫,由“太乙真庆宫”、“五虚阀”、“治世仁威官”三个石坊组成,石坊上刻有神鸟异兽图案的浮雕。内有壁画,记述了真武大帝成仙、降魔的故事。此外,还有明代才子唐寅撰写,戴炼书写的《紫霄宫玄帝碑铭》,碑高7.34米,宽1.40米,为江南罕见。
齐云山东部的仙迹主要有楼上楼、飞天娱蚣、观音洞、仙人花轿、棋盘石、一线天地等。
历代文人墨客,如李白、朱熹、海瑞、唐寅、戚继光、徐霞客、袁枚等都登临过齐云山,并留下了诸多赞美的诗句。元代著名学者、诗人郑玉的《白岳》一诗堪为代表:
名冠江南第一山,花冲故设石门关;
重重烟树霓云里,簇簇峰峦缥缈间。
阑夜松声惊鹤梦,半龛灯影伴人闲;
忽闻环佩珊珊度,知是神仙月下还。
齐云山望仙亭的由来
“望仙亭”乃是旅游胜地齐云山“渐入仙关”的门阙。原名冷水亭,提起它易名之由,还有一段故事哩.
传说三千多年以前,一天,八仙李铁拐云游来到齐云山洞天福地静乐宫。静乐宫的灵乙老道见来者满脸络腮胡子,一只瘸腿脓血淋漓,背上背着一只大葫芦,胁下夹着一根长铁拐,污头垢面,发冠生虱,遍体疮痍,顿生恻隐之心,当即收留了他。
灵乙道人门下有位道徒,名叫布根祖。此人尖嘴猴腮,心术不正,成天避着师父,好洒贪杯。又爱占个一文半分的小便宜。他见道院内来了个浑身龌龊的乞丐,脸露嫌弃之色,李铁拐看在眼里,佯作不知。
再说灵乙老道每天用上等斋饭款待来客,并踏遍白岳,采来盖“山川之灵,烟霞之气”的灵丹妙药,结李铁拐熏洗脓疮,煎汤口服,制膏外敷。为了便于照应,灵乙道人与李铁扔合床同寐。一天上午,师父在道房内闭目打坐时,道徒装作扫地之势,意欲驱赶李铁拐出门,李毫不介意,干脆坐下,解衣宽带,捉虱搔痒。正待道徒转身欲走,只见从李铁拐的裤腰间落下一块碎银子,道徒布根祖顿时眼珠一亮,待李铁拐离开,连忙拾起银块,藏入道袍袖里。
光阴荏苒,不知不觉便过了九九八十一天,李铁拐“康复”之后,便要告辞。盥洗时,他又将一颗夜明珠“忘”在案上。布根祖倒洗脸水时见到此宝,爱不释手,他又瞒过师父,顺手将夜明珠扣在脸盆底下。当师徒俩送客来到冷水亭时,李铁拐说道:“实不相瞒,我乃八仙中之李铁拐是也,意欲超度二位,请您师徒闭上双目,抓住我的铁拐,随我成仙去吧!”道徒猛然想起脸盆底下的那颗宝珠,谎称道:“李仙,师父,待我去把邋遢仙宝座前的长明灯加点汕就来!”道徒赶回静乐宫,翻开脸盆一看,哪有什么夜明珠,分明是颗石子;忙从袖里掏出银块一瞧,原来是团泥巴。待道徒汗涔涔地赶回冷水亭时,但见李铁拐和灵乙道人已腾云驾雾而去。道徒望着冉冉飞升的祥云,悲戚地喊叫:“师父,李仙,等等我呀!”只听李铁拐在云端里抛下一句话来:“布根祖,你六根不净,见利忘义,意求成仙,还需修行九九八十一年!”
道徒站在冷水亭旁,望着云端里缥缈的师父,迟迟不肯离去,其时,他悔之晚矣!从此,布根祖天天立在望仙台上望云兴叹。日晒月照,风剥雨蚀,道徒的身躯变成一块立石,冷水亭也改称“望仙亭’了。
唐伯虎与齐云山
风光旖旎的黄山姐妹山——齐云山,古称白岳,向来有黄山白岳并称。著名画家黄宾虹就刻有一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便是。山在屯溪西,汽车火车都到岩脚,走登封桥过新安江登山。沿途悬崖绝壁,枯藤薜萝,山影倒映江中,好似淋漓尽致的石涛画卷。
对于齐云山,古人说:“一石插天,直入云端,谓之齐云”,明嘉靖壬辰(1532)年,婺源人汪应蛟上书言事,嘉靖帝始题:“齐云山”。嘉靖帝朱厚璁笃信道教,从此齐云山道教兴盛起来。在清代,被乾隆帝誉为“江南第一名山”,有四大道教名山之一誉冠!
齐云山的道教历史远溯唐代,有道士龚西霞就来到齐云山;南宋宝庆年间,有道士余道元请皇帝近臣程泌题“云岩”二字刻于石壁。明代皇帝多次派使节谒山,故岩脚大石桥,取名“登封”。齐云山的道教属于“正一派”。受湖北均县武当山的影响较大,是道教“洞天福地”之一。有趣的是,这里还有佛教罗汉的塑像,信道教还口念佛教梵语“南无阿弥陀佛”!这正是探幽访胜者渴望追求的为什么。
历代名贤及官宦巨贾被其吸引,纷至沓来。李白、唐寅、徐霞客、郁达夫以及海瑞、戚继光等,都游览过齐云山。其中唐伯虎(即唐寅)留下的古今传闻的《齐云岩纵目》一诗云:“摇落郊园九月余,秋山今日喜登初,霜林着色皆成画,雁字排空半草书,曲蘖才交情谊厚,孔方是与往来疏,塞翁得失浑无累,胸次悠然觉静虚。”它是唐伯虎心声的表白。
唐伯虎此人,由于通俗小说《三笑姻缘》的普及,一个风流倜傥的形象,早已家喻户晓。但是小说是艺术创造,并不完全是历史真实。他是江苏苏州人,生于明成化六年,卒于嘉靖二年。自诩“江南第一才子”,是著名的书画家。一生潦倒,怀才不遇!
唐伯虎在乡试中解元后,踌躇满志赴京应试,不幸发生科场泄题案件的牵连,不仅未中,而且蒙冤被捕入狱。在这重大打击下,后被贬浙江小吏而耿于就任。回到家乡,又逢雪上加霜,妻离子散,小妹病故。他在悲愤之余,安顿家务后,就云游四海,以祖国名山大川来荡涤自己郁闷的胸怀。这就是这首诗写作的历史背景。
唐伯虎诗的结尾“觉静虚”,果然后来他信起道教,以求解脱。齐云山玉虚宫旁《紫霄宫玄帝碑》就是他游齐云山之后,道人寻访他,请他撰写的铭文。此碑俗称“唐寅碑”。篆额者汪肇,书丹者戴炼,都是新安书画名流。镌刻手朱云亮,汪扬熙更是休歙有名的能工巧匠。由于住持道人汪泰元的匠心经营,始至今日,我们游齐云山时,仍然能看到这无比珍贵的文物。
游览齐云山的古今名人
朱熹 (公元1130—1200年)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南宋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宋代著名学者,理学家。早期曾游齐云山,石桥岩诸胜,作《云岩》五言诗。
程珌 (公元1164—1242年)南宋诗人,字怀古,自号洺水遗民,休宁人,绍熙进士,历官翰林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封新安郡侯。宝庆三年(公元1127年)登齐云山,道士余道元请题“云岩”二字,翌年刻于石。
方岳 (公元1199—1262年)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人,南宋后期著名诗人,官至吏部侍郎。为人刚直,爱憎分明,所作诗词,近于苏东坡,辛弃疾的风格,很受后人推崇。畅游齐云山期间,作有《白岳述怀》诗。
王应麟 (公元1223—1296年)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庆元(今浙江宁波)人,淳祐进士,历官太常寺主簿、礼部尚书,因屡言边事,为丁大全参罢,出知徽州。平生精研经史、地理,善长考证。游齐云山之日,题有《云岩》诗一首。
程元岳 (约公元1199—1268年)字远甫,宋代歙县槐墉人,丞相程元凤的堂弟,名宦、诗人。居廷臣时,曾奉御笔躬批,嘉其功德。弃政归故里后,畅游黄山、白岳,命笔题咏,《云岩》是其所作之一,中有“直上云岩绝顶峰,始知尘世有仙踪”之句。
汪立信 (公元?—1274年)南宋宝庆,咸淳年间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字诚甫,号紫源,著名的抗元民族英雄。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历任江西安抚使、湖南安抚使等职。度宗咸淳六年(公元1270年),登游齐云山,作《云岩》诗。
郑玉 (公元1298—1358年)字子关,歙县人,元代著名学者,晚年隐居乡里,创“师山书院”,授业讲学,诸弟子尊为“师山先生”。元至正年间,朝廷授以翰林侍制奉议大夫之职,郑玉清高狷介,恶官场积习,拜辞不受,潜居黄山,白岳之间,作有《白岳》诗数首。
朱升 (公元1299—1370年)明朝大臣,字允升,休宁人。元至元十七年(公元1357年),他曾向攻占徽州的朱元璋建议采用“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任过池州学正,后隐居歙县石门。曾游齐云山并作《云岩》五律诗一首。
方回 (公元1227—1307年)字万里,号虚谷,歙县人,元代文学家。元初游齐云山,作有《白岳》五言律诗。
商辂 (公元1414—1486年)字弘载,号素庵,浙江淳安人,举明正统进士,历官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曾游齐云山,题有《云岩》诗。
程敏政 (公元1444—1499年)字克勤,休宁人,世居南乡休歙交界的篁墩村,故别号篁墩。明代文学家,成化钦点榜眼及第,历官翰林学士,礼部侍郎等职。曾游齐云山,作《游齐云山记》。和诗文,为道会徐秘元珍藏。
唐寅 (公元1470—1523年)字伯虎,号六如居士,江苏吴县人,明代杰出的书画家、文学家、擅长山水、人物、花鸟,兼善书法。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秋游齐云山,应玉虚宫住持所请,撰写著名的《紫霄宫玄帝碑铭》与《齐云岩纵目》等诗文。
王守仁 (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曾筑室讲学于故乡阳明洞,学者称其阳明先生。举弘治进士,先后任刑部、兵部主事、大司马等职。正德年间游齐云山,留有《题云岩》和《文昌阁记》等诗文。
方弘静 (公元1516—1611年)字定之,号采山,明代歙县人,历官南京户部右侍郎,赠工部尚书,曾偕同邑潘之恒游齐云山,赋有《白岳峰》诗。
梅鼎祚 (公元1549—1615年)字禹金,号胜乐道人,宣城人,明代戏曲家。平生不愿为官,但重交游,与当时名戏曲家王世贞、汪道昆友善。曾游齐云岩,作《飞雨楼》古诗。
湛若水 (公元1466—1560年)号甘泉,字元易,明代学者、理学家、广东增城人。历官南京国子监祭酒、吏部、礼部、兵部尚书。嘉靖间登游齐云山,讲授《孟子尽心章》于岐山石桥岩左之天泉书院,撰《心性图说》,刻于岩洞之壁,新安远近学子多从授业,尊夫子为甘泉先生;著有《天泉》《云岩》等诗文。
汪道昆 (公元1525—1593年)明代著名戏曲家,字伯玉,号太函、南溟,歙县人,举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致政归来,遨游名山大川,多次登齐云;曾募建“无量寿宫”,撰写《石桥岩铭》、《无量寿佛赞》碑及诗词等。晚年留住齐云山,为本山的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
戚继光 (公元1528—1587年)明代抗倭名将,民族英雄;字元敬,号南圹,定远人。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八月,偕新都汪时元、邵正魁、汪道会游齐云山,道会吴伯宁,胡日章刻石于雨君洞。
许国 (公元1527—1596年)字维桢,自号颖阳生,歙县人,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官至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职,加封太子太保。少年曾读书于云岩,及谢政还乡,重游齐云,并撰有《齐云山志序》。
丁云鹏 (公元1547—1628年)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人,明代杰出的书画家,尤擅绘事,白描人物、山水、佛像无不精工,对释道人物颇有心得,所作神像栩栩如生。多次登临白岳,曾素描《白岳全图》长卷,洒脱古雅,雄姿秀丽。
潘之恒 (公元1556—1621年)字景升,号山史,歙县岩寺人,明代地理学家、诗人,与湖北公安人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结伴畅游名山大川。嘉靖中登游齐云,题有《五老峰》、《香炉峰雨望》等诗文。
袁宏道 (公元1568—1610年)字仲卿,号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学家,举万历进士,曾任顺天府学教授,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等职。与弟袁中道同游齐云山,题有《云岩》、《碧霄庵夜饮》等诗。
徐弘祖 (公元1586—1641年)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著名旅行家、探险家、地理学家,散文家。生平喜考察、畅游山川,曾两度登齐云。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正月二十六日,时值严冬,白雪皑皑,满山玉树银花,他不畏险阻,在道人导引下,过双溪街,游览了石桥岩、棋盘石、龙井、观音岩诸胜。
二年后(公元1618年)的九月,在万山红遍的初秋季节,徐霞客再登齐云,察看了山间的丹霞地貌,畅游“珠帘”等胜迹。作有《游白岳日记》。
邹守益 (公元1551—1624年)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明代学者、理学家,官至国子祭酒。嘉靖中游齐云岩,为新安士子讲学于廓岩,曾题“能者从之”镌于中立石,并作有《中立石铭》。
耿定向 (公元1524—1596年)号楚侗,字在伦,湖北黄安人。嘉靖进士,擢升御史,累官至户部尚书,学宗王守仁。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登齐云岩,为随游诸生讲学三日而返,弟子尊称楚侗先生,曾题“思耻台”于中立石。
胡宗宪 (公元1512—1565年)字汝贞,号梅林,绩溪人,明嘉靖进士,名儒将,历官巡按御史、兵部尚书、总督,加封太子太保。总制七省军务任内,重用戚继光等大将,立下了显赫的抗倭灭寇战功。曾游齐云山,作《云岩》诗。
詹景凤 (公元1519—1602年)字东图,自号白岳山人,休宁人。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举进士,先后任翰林院孔目、吏部司务等职。因不得志,无意仕途,寄情于山水,在岐山石桥岩辟台筑书斋,题“詹东图读书台”;作“石桥岩铭”刻于岩壁;题“白岳山人”镌于真仙洞府危崖,笔意如飞龙走蛇,遒劲豪放,独具风格。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六月,挥毫手书行草千字文长卷三幅,其中一幅现存休宁县档案馆。
冯梦祯 字开之,浙江秀水(今嘉兴县)人,生卒年不详,历官翰林院编修。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游齐云,赋诗《九日》,并作游记,述当时道教鼎盛景况:“俗传古历三月初三为元君降凡日,远近进香士庶,填塞道庐……”。
徐用检 字鲁源,浙江兰溪人,生卒年不详,官太常寺卿。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冬游云岩,聚从游诸生,讲学于榔梅庵。
弘仁 (公元1610—1664年)俗姓江,名韬,字六奇;为僧后,法名弘仁,自号渐江,歙县人,清初画家,擅长诗、书、丹青,长期留居黄山、白岳之间。他的《白岳岚烟》,描绘层峦陡壑,奇峰怪崖,古树虬松;对白岳的高山流水,云光岚烟,加以概括和提炼,充满生活气息和创造精神。
他的作品,以山水为源,天地为师,吸取他人之长而不满藩篱,富有独特技法,成为新安画派的开创大师。
查士标 (公元1615—1698年)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又号懒梅、梅花道人,休宁人,清初杰出的书画家,新安画派创始人之一。曾游齐云山,作画,题《云岩》五言律诗。
汪楫 (公元1626—1689年)字次舟,又字舟次,号悔斋,休宁人,寄居江苏扬州。清代史学家、诗人,官至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为编撰《明史》做了许多基础工作。著有《悔斋集》传世。曾泛舟溯横江而上,登游齐云山,作《白岳飞云赋》。
袁枚 (公元1716—1797年)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杭州)人。举进士,入翰林。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四月。畅游白岳而达黄山。
洪亮吉 (公元1746—1809年)清朝史学家。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又号更生居士,江苏常州人,祖籍安徽歙县。官翰林院编修。游白岳时,曾题诗作赋留山,著有《黄山白岳集》。
汪梅鼎 字二西,号映雪,生卒不详,休宁人。清乾隆五十八年(公元1793年)进士,工书善诗,尤擅绘事;山水、花卉,无所不精,运笔疏旷,层次清晰。多次登游齐云,赋诗作画。
曹振镛 (公元1755—1835年)号择嘉,字俪笙,歙县雄村人,盐商世家,金殿传胪、户部尚书曹文埴之子,嘉庆朝任工部尚书、体仁殿大学士,道光初任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
嘉庆初年,途经齐云山下,时值黟县人胡学梓独资督修登封桥落成;曹氏见此巨大工程,十分欣赏,且兼胡氏乃其儿女亲家,应胡宅族众之请,作《重建登封桥记》。
黄仲则 名景仁,江苏武进人,清乾隆(公元1736—1795年)间杰出的诗人。曾两度登齐云山,作有《重游齐云岩》诗。
魏源 (公元1794—1857年)字默深,湖南邵阳(今邵阳市)人。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举进士。著名的爱国者和革新派,思想家、史学家,一生著有《海国图志》、《老子本义》、《圣武记》等。曾二游庐山,四上泰山;自称:“洲有九,涉其八;岳有五,登其四”。龚自珍赞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综一代典,成一家言的大旅家”。曾游齐云山,作有《齐云东西岩记》。
曾国藩 (公元1811—1872年)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清廷大臣,湘军首领。1860年6月任两江总督时,驻防徽州祁门县。1866年莅休宁县视察军务,众士兵为之负轿登上齐云山,在玄天上帝神像前烧了一炷香。
黄宾虹 (公元1865—1955年)名质,字朴存,歙县潭渡人,现代杰出的黄山画派名画家,尤长于山水。平生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以诗、书、画、即号称四绝,自镌“家住黄山白岳间”印章一方,石质篆刻均称名贵。晚年登游齐云,作《白岳记游》诗数首。
郁达夫 (公元1896—1945年)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34年3月,应东南五省周览会之约,出行旅游,阅尽浙西山水。同年4月3日,乘舆登游齐云,被奇峰怪崖、清涧幽洞和琳琅满目的摩崖石刻、千姿百态的神像所吸引,挥毫颂咏,著有《游白岳齐云之纪》。
许士祺 歙县人,早年留学巴黎;归国后,历任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建筑系教授,擅长绘画、吟咏,熔诗情画意于一炉;现兼任新安画派研究会顾问。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九月,乘专车赴白岳旅游,同行者有柳戟门、项崇伟、汪永祺、张超等。
陈复礼 香港当代著名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他挚爱祖国的名山大川、风景胜迹,曾数次来安徽游览黄山等名山并拍片。他于1979年春登临齐云山,拍摄了山中的奇峰怪岩,珍珠飞泉,宫观道院等名胜,题“洞天福地”藏于长生房。
赖少其 著名书法家,曾任安徽省文联主席等职。于1979年应徽州文联之邀,登临齐云山,下榻于长生房;畅游“小壶天”、“香炉峰”、“方腊寨”诸胜,著有《齐云山散记》,挥毫题“方腊寨”三字刻于石。
李清泉 安徽省副省长,于1982年5月,率安徽省旅游局、安徽省外事办公室、建设厅、交通厅等政府工作人员一行12人至徽州旅游考察。23日,在中共休宁县委书记王中元陪同下,登上齐云山,察看了天门石窟,真仙洞府、太素宫遗址、玉虚宫老殿等风景胜迹,并访问了月华街老道和村民,指出:“齐云山素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道教文化,对发展旅游业有着巨大的潜力,要尽快修复被文化大革命破坏的文物古迹。”
程啸天 著名画家,歙县人。1983年春,不顾年迈欣然健步攀登齐云,漫观山景,并挥笔作画,其佳作有《秀丽的云岩湖》等。
江东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顾问(原副部长),1983年春,巡视徽州财政工作期间,专程视察并畅游齐云山。他对山上的徽派建筑、亭阁、古木、花卉颇加赞赏。尤其留意于“真仙洞府”一带的摩崖石刻和历代碑铭。
袁鹰 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当代诗人、散文家。1984年秋,应徽州地区文联之邀,偕同作家***、郑克西等一行10人,怀着仰慕白岳风光的心情,畅游齐云山“真仙洞府”、“一天门”、“太素宫”旧址等胜迹,写有《白岳烟霞血泪图》游记。
兰干亭 安徽省委副书记、宣传部长,省顾问委员会副主任。1984年11月至徽州视察,24日登山揽胜,访问了齐云山道教协会理事,听取管理处关于齐云山旅游业发展情况的汇报,关心齐云山发展前景。当场题诗:“旅游日发展,黄山不孤单,开放齐云岩,多出一层天。”
许士林 辽宁省沈阳市残退老人。骑自行车长途旅游,途经休宁,慕名登上齐云山,饱览了白岳的山川秀色,岩壑风光。
孙起孟 休宁县商山人,全国政协常委,民建中央主席,全国工商联副主席。著名社会活动家、教育家。
孙起孟8岁离别家乡,于68年后的1985年5月以古稀高龄专程至休宁视察。19日登游齐云山。当日细雨绵绵,孙老壮志不减,精神焕发,健步攀登,并风趣地说:“人生难得几回淋!”至半山,受到道教协会的热烈欢迎,相偕游览了“一天门”、“洞天福地”、“太素宫”、“小壶天”诸胜。他对沿途的秀丽景色、山崖风韵以及犹存的摩崖碑刻,均依依留恋。
孙起孟于长生楼午餐罢,奋笔挥毫,书有“离别家乡六十余年,登齐云山,书以致谢。”并勉励道众及其他人,树立信心,努力恢复齐云山的名胜古迹,发展旅游事业。
黄璜 原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在安徽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省旅游局、交通厅等领导人以及中共徽州地委书记胡云龙、副书记陶显斌和中共休宁县委领导人陪同下,于1985年11月17日,登游齐云山考察。对本山海拔不高而又小巧秀丽、景点集中的特色,给予高度评价:“为开发皖南旅游事业,齐云山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兼而有之,具有优越的条件。”
陈登科 原安徽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家协会主席。1986年5月6日,在中共徽州地委书记胡云龙、副书记陶显斌等人陪同下,畅游齐云胜境,作有《齐云随感》。
周光春 原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书记,时任国务院驻华东经济规划办公室主任。在安徽省副省长苏桦等人陪同下,于1986年5月27日,游览齐云山。午餐后,在山下齐云山管理处,题诗七言绝句二首。
邓力群 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1986年6月至徽州视察。21日,由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徐乐义、宣传部长牛小梅、地委书记胡云龙等人陪同,乘车至岩前镇十三殿坡地,听取齐云山管理处负责人对齐云风光的介绍,远眺雨后烟波浩缈,白云飞渡的齐云胜境。
古元 著名版画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86年应邀至徽州讲学;10月22日,登游齐云山并进行艺术创作。
卢荣景 原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安徽省人民政府省长。1986年在徽州视察旅游工作期间,于11月17日由地委书记胡云龙陪同,登齐云山,察看旅游资源。
吴象 原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87年前来徽州视察,于4月30日在行署副专员吴存心、休宁县县长杨立威的陪同下,畅游齐云山。
郑伊农 著名书画家。1987年8月12日,到齐云山创作,绘有《齐云山居图》国画。
孟富林 原中共安徽省委副书记。于1987年11月11日,在休宁县主持召开“全省山区林业工作会议”。会后,与安徽省副省长汪涉云一行,在休宁县县长杨立威陪同下,登游齐云山。
齐云山佛教历史
“自古名山僧占多”(清李渔联语)。佛教讲求“生、老、病、死、苦”五难,宗旨在“普渡众生,圆寂成佛”。齐云山佛教,始于唐元和年间,衰于明初,断续绵延约1100年历史。本章略述本山佛教沿革及兴衰。
沿革
齐云山有佛教活动,始于唐天宝年间(公元742—756年),其址在齐云岩西南的岐山石桥岩和白岳峰南麓。据明《徽州府志》、明《齐云山志》记载:“岐山有天然石桥,又称石门,壁立千尺,古藤络其上,花时如锦”;有僧住山中石室,室宽广十余丈,内有佛像,石讲堂、石凳等;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歙州剌史韦绶,因梦古僧貌,献俸银建石门寺于石桥岩,置钟、鼓什物具足,僧本立,锐意经营,卒为一方胜境;僧光聪继主该寺,扩建营修石门寺,增建青莲寺、观音堂,香火渐盛;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僧惠周创建蜜多院于白岳峰南麓。皇祐(公元1049—1054年)年间,扩建佛祠,僧道政重建金仙如来宝殿;南宋后期,齐云山月华街一带道教逐渐兴盛,佛教渐趋消沉,形成佛、道两教并存于齐云山的局面;至明代嘉靖、万历年间,由于当朝皇帝好道,道教一举兴盛,佛教遂被排斥。例如真仙洞府中的罗汉洞内,中间供奉道教神——玄天上帝,四周却为佛教的十八罗汉并充作护卫神。
清代末叶,佛教活动又在齐云岩西白云岩萌发,佛教徒均为黟县西递入,多为带发修行的女尼。传说,黟县西递村,男人大多外出经商,妻室在家,怕遭强盗偷奸,故捐款在白云岩辟一方净地。如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黟县西递居士孙有,原系富孀,携家财来山住庵修行。又经募捐,富商输财,修理大雄宝殿,新建观音阁、精舍等祠宇,窗明几净,一尘不染,清静幽雅,内有联曰“清净存心堪作佛,诚明无欲即登仙”。到了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在山修行的女尼达十余人。每当夜闲人静时,红鱼青灯,香烟缥缈,金罄玉笛,清音远扬。
白云岩女尼,以自身修性为主,从不下山化缘。民国战乱年代,救济四方难民。在1951年土地改革中,山场田地划归乡民所有,加之全国已解放,世态平安,众尼遂纷纷还乡。至1956年仅剩老尼孙有一人,孤守空庙,后由东亭、采石村民将其抬往山下安顿,不几日即逝。原大雄宝殿、观音阁殿内器物被乡民自取殆尽,殿堂也被拆除,砖瓦、木料充作其他建筑之用。自此以后,佛教活动在齐云山绝迹。
名僧
本立 唐宪宗时人,元和年间游歙州,访剌史韦绶,以石桥岩焚修为由,请剌史建石门寺。本立住持该寺,尽心经营,石桥岩成为一方胜境。
光聪 唐元和五年(公元810年)后,继本立住持石门寺,新建青莲阁。
惠周、道政 北宋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创建蜜多院于白岳峰南麓。皇祐(公元1049—1054年)年间,僧道政住持该院,重建金仙如来宝殿。
行昕 明《齐云山志》载,行昕系宋代石门寺第八代法师,曾请当时名士杜昱作《石门寺记》。
孙有 民国时期黟县西递村人,家庭富有。携家财来齐云山白云岩住庵修行,主持兴建观音阁、大雄宝殿,被众尼推为白云岩大雄宝殿住持。
齐云山道教历史沿革
齐云山作为道教圣地,始于唐代。据史料记载,唐朝乾元年间(公元758—760年),道士龚栖霞,云游至齐云山,隐居于天门岩;虽无建迹,却留下道教遗踪。
南宋宝庆年间(公元1225—1227年),方士余道元自黟北(黄山)游至齐云山天门岩,得潜师天谷子印记“宜我室此”,遂拜请于居士金安礼,金士龙,建佑圣真武祠于齐云岩。相传真武帝神像为百鸟衔泥塑立,显应于昭;崇拜道教的居士信徒,纷纷献地输财,筑祠建观,香火日盛,道士渐增,从而创立齐云山道教基业。
元朝90余年中,本山道教发展迟缓,宫观庙宇勉力维持,道士多倚岩洞筑室苦炼清修。
明朝,“山岳效灵”,道教活动日趋兴盛,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以后,宫观道房,次第落成;十八年(公元1420年),辟齐云观于齐云岩;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建三清殿于拱日峰下。道士频繁往来于武当山,间或去武夷等山访师求学,以致齐云山宫殿建筑、道规道制,亦多仿效武当。正德十五年(公元1515年)养素道人江泰元仿武当山建玉虚宫于紫霄崖,建静乐宫于桃花涧;其门徒方琼真继师志建榔梅庵,并往武当取榔梅树植之。武当一名太和,齐云亦名中和,齐云山道教渐具规模,并成为武当山全真派的一个门派,故古人称之为“江南小武当”。
明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世宗继承帝位,笃信仙术,诏宣天下名道,出入宫禁,建坛祈祷。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敕令江西龙虎山正一派第四十八代天师张彦頨入觐,世宗问道家不老之法,以“清心寡欲”四字对,颇合上意,遂加封为“正一嗣教真人”。《御碑记》:“联于壬辰年(公元1532年),因正一嗣教真人张彦頨,奏令道众诣齐云山建醮祈嗣,果获灵应,自时设官焚修,赐建玄天太素宫于齐云岩……”(佑圣真武祠旧址),规模宏伟,更赐山名为“齐云山”。现山名自此始。后第四十九代天师张永绪袭爵,朝恩不减。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人觐还,御赐彩旌香帛,授命再谒齐云。自嘉靖、万历两朝,龙虎山嗣汉天师祖孙三代先后留驻齐云山,建醮祈祀,宣扬秘典,宫殿祠观亦具大成。以此,天师道正一派得以立足于齐云,稳步发展,原来的全真派因势利导,自然地服从于天师道转为正一派。但在执行道教规制方面,仍以“全真”为宗,部分道士亦坚持全真派,形成全真与正一两派并存的格局。以月华街太素宫为中心,属正一派;而玉虚宫、洞天福地等处仍保持全真派。正一派以符箓科教为主,主张祛魔祈福,以天师道为代表,可以有家室;虽也斋戒,但非斋期不忌酒肉,授徒传教,父不传子,俗称“火居道士”。全真派祟信炼丹清修,遵守戒律,须出家,禁荤酒,授徒传教,俗称清修道士。两派以正一派为主,统领全山。齐云山道教的世系谱,依旧沿袭至今:
守道明仁德全真复太和志诚宣秘典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玄韫高宏鼎大罗武当愈兴振福海启洪波
以上四十字谱,代相沿袭,递取其中一字,作为授徒入道的世系字辈,下再加一字,合称法名,当前已传至愈、兴两代,如已故道教协会会长詹岩福法名“愈鉴”,理事詹松海法名“兴贵”。
清朝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嗣汉第五十七代天师张宜亭,年十五袭爵入觐,祷雨立应,晋秩正三品,换给爵印,御赐“灵岳司枢”匾额;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复奉旨朝圣,赐银千两,敕赴齐云山(傅勤家:《中国道教史》。
咸丰末至同治初(公元1858—1864年)的数年中,因湘军与太平军争战,江南各县兵祸绵连,致使齐云山香火冷落,宫观院房失时整修,静乐宫、无量寿佛宫、三清殿等自行坍颓,复因朝廷废除道官,道教规制相继松懈,山上道教事务由各院房道众公推一有威望的道士任总道长,任期3年,可连选连任,主要职责一是掌管本山道教事宜;二是道众如有违犯,由道长主持召集各院房当家师,聚会于“功德堂”审处违法本道规的道徒、道士。后因总道长违规渎职,带头婚娶,遂被革除总道长之职,改为各院房的事由各自管理,太素宫则由各房轮流掌管(大房,如长生房、胡伯阳房,管三年;小房管一至二年);而道士置妻立室之风亦随效行不究。但仍立规一条:凡有家室不得随居山上各道院道房,并一直持续至民国。
民国中期尚有道士82人,道观、院房36座。国民党休宁县政府成立齐云山管理委员会,恢复道长制,整修主要的宫观道院和登山石阶,发布山林管理条例,一度安定了山间秩序,维持了道教正常活动。但道规、道制比较宽松。妻室儿女住进道院,形成一户一房的局面。
建国以后,山上道士尚有17人、家属28人。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遵守党的宗教政策,自觉废除寺院宫观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组织生产自救。按照上改政策,分得田、地、山场共58.428亩(其中水田40.308亩、旱地9.67亩、粮山5.9亩、茶山1.95亩、柴山0.6亩)。从此,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单一靠香火钱收入维持生计的状况。形成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宗教活动为辅的生产形式。
随着党的宗教政策的贯彻执行,一些有影响的、表现突出的爱国道士,如道士王鉴三于1951年由人民政府提名为休宁县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道长詹岩福1957年被选为休宁县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后历届当选,并于1961年出席全国道教协会代表会议。
齐云山有了健全的道教组织,促进了道教活动的正常开展,游人、香客亦逐年增加。1962年仅10月份一个月,香客就达1996人次,香客自愿捐款2747元;1963年10月份一个月香客计2330人次,捐款收入3280元;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合法的宗教活动被视为异端,齐云山道教遭到空前劫难,宫殿、道院、碑碣、文物、古木、神像,均无一幸免,宏伟壮观的古建筑,雕塑精工的诸神像,首当其冲;太素宫、洞天福地祠、三清殿等,尽成废墟;香火断绝,游人滞步,道教活动被迫中止。1976年,粉碎“***”反革命集团后,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得以恢复和落实,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团结宗教界人士,使他们真诚地为四个现代化建设出力。德高望重的老道长詹岩福,1980年再次被聘为休宁县第四届政协副主席,1983年出席了全国道教协会理事会议。1984年6月,安徽省宗教事务处批准成立“休宁县齐云山道教协会”组织,统一管理本山道教事务,购置道具法衣,恢复道教正常活动。同年,本山道教协会重新被接纳为全国道教协会成员。
齐云山道教协会,遵循国家宗教信仰自由的公民权利和有关政策的精神,根据本山道教组织的实际状况,积极培养道教传人。自1983年以来,分批派遣年轻道士赴北京中国道教协会主办的“中国道教徒进修班”学习,迄今已有3人结业还山,分别担任了本山道教协会的重要职务,如代理齐云山道教协会秘书的詹达礼,1986年9月出席全国道教协会第四届会议时被委派为齐云山道教协会理事。1987年9月,詹岩福道长羽化,詹达礼被道众推选继任会长。新一代的道教徒,积极参与修复道观、道院的工作,开展正当的道教活动,并为建设开发齐云山作出自己的贡献。
齐云山道教道规
道规是道教徒众必须遵守的教规,大体分“斋戒”和“清规”两个方面。斋戒是对神而言,清规是为道众而立,两者不可缺一总之,违斋犯规,都是渎神有罪的行为,应受责罚处理。
斋戒
齐云山道教主要属正一派,因张天师是世袭制,有家室,与清修道全真派迥然有别,非斋期可以饮酒食肉,称为“火居道士”。每年农历腊月,散斋七日。沐浴更衣,素斋三日,前二日,众道士在所属的道院,烧香跪拜,念《洗罪经》,向神灵历数一年中的罪过,祈求宽恕;后一日,由各道房住持,率领本院道士,聚集太素宫,在太素宫提点主持下,于夜深二更开始。作大型“洗罪”道场。众道士跪拜于玄帝神前,如实表白各自一年中所犯罪过。
平时参与打醮拜忏各种法事完毕,准许回避神座,加入香客行列饮酒茹荤。但餐后须用草纸拭嘴,以表自咒自责,为使神能舍罪。
对于朝山香客礼神期间,必须素斋,一般连续三日,不可心怀杂念,所谓“诚心求神神就灵”。
清规
据齐云山道士历代相传,本山道教有如下一些清规戒律:
1.齐云山道教属正一派,但又传留原全真派世袭制,授徒传教,有“父不传子,兄不传弟”的规定。
2.出门迎送香客,双手抱拳,礼貌待客。对规模较大“百子香会”或达官显贵来山进香,全体道士必须在三天门迎送。
3.不准调戏妇女,一旦出现此情,轻者教育,重者除名,不准再进山。
4.上殿诵经礼斗,不严肃慕敬者,罚跪香;误了打醮(做法事)时间,偶犯者教育,多次违犯者除名。
5.不准私人索取香客的香油、化缘钱财,或偷盗他人的钱物,一旦出现则除名。
6.贪睡晏起或出门不告假者,罚跪香。
7.参与赌博者,罚跪香。
8.无故生事,制造流言蜚语、挑拨是非使道众之间不和者,逐出山门。
9.违犯国法,奸盗邪淫,败宗害教者,火化示众。
齐云山道教道场
道场是道士根据事主要求而举行的宗教祈禳仪式,又称法事、斋醮,俗名“做事业”。
在做道场中担任较高职务的称为“都讲”、“高功”;必须熟练经咒的念唱、吟表、禹步等动作以及锣、鼓、小锣、板鼓、 、笙、笛等项乐器的演奏。道场的名目,分为诸天科、慈悲科、水火连度等二十五种(不包括《道德经》、《玉皇经》等道家哲学经典)。这些是道士的生活资本,所以拜师授徒,习经学艺均较严格。
道场因事主的要求不同,其内容、形式与名称亦异。铺张规模大的须高筑坛台,树立判官竹,上罩箬笠,悬红灯,广招远近孤魂。道士数人、十数人,外加张罗、杂工人等,总共不下数十人。道士着法衣.袍笏登场;坛上供道教诸天神,坛下正对面设三十六诔(屈死鬼)孤幽塑像或灵位,灵像前各点长明灯;杂工沿路泼粥,化纸钱、锡箔,行至二、三里外;河荡放水灯。锣鼓罄笛声中,道士操婺源乡音,诵念经咒,悠扬疾徐,别有腔调。为期一昼夜,或三五夜一七不等,称为广渡水陆各路一切幽灵的大道场,即水陆道场。其中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称“罗天大醮”,只是秉承封建帝王敕命,为沙场捐躯和天灾大难中众多的牺牲者超度而举行,七昼夜以上的法事,民家尚属少见;通常各大村族祠,每年一度的中元节(农历七月半),例有“放焰口”,即属水陆道场的范围,一夜之需,费用惊人,一般中、小型斋醮,多在香客住留的道房或宫观举行,殿堂宽敞,神像威严,道士表演起来更显得灵活而严谨。道场活动通常有以下类型(即法事经咒25种):“诸天科”是祝愿亡夫在阴曹平安无灾;“解结科”是为儿女体弱多病祈求解除结(劫)难;“禳火科”是求神保佑免遭火灾;“血湖科”是为超度产妇亡魂而做;“超七科”是为亡父母灵魂祈求升天;“过关科”是为儿女祷求易长易成,安度病难亡关;“炼度科”是愿为善积德,以求避免水火两灾难;“百子科”是祈求神法多生贵子;“度人经”是报答父母祖先的恩德;“十王科”是为新丧阴魂祈求十殿阎君舍罪解脱地狱之苦。此外,尚有祖师忏、报恩忏、开启科、上帝科皆是求神保佑永远平安;三元水忏、慈悲忏、救苦忏都是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活者多福多寿,死者早得超生。法官(道士穿上道装行法的称语)分着五色法衣,按东绿、南红、西白、北黑、中黄五行方位,捧笏(朝笏,又名“牙板”)持幡,或参或拜,诵经宜咒,焚符洒水,气氛喧闹而严肃。这类法事,一般须道士13~15人,少则7~8人,其中主坛法师1人,陪坛法师1~4人,吹打锣鼓乐器数人。
水火连度,是比较广泛的道场,要求做这一法事的主户亦多,一般须在较宽敞的殿堂举行,堂前设置大火盆、水盆,于锣鼓铿锵、经声嘹亮、烛光摇曳、香烟缥缈中,道士三、五人着法衣,手执红绿纸幡出场,领头法师宣唱《炼度经》,众声附和;主法官边诵经边将纸幡投盆着火,须臾将起,原幡依然无损。这种带有化学反应性质的罕见现象足使观者惊异。主法官又执“驱邪剑”,一会儿插入火盆,挑星火投入水盆;一会儿又从水盆中中挑起星火,放入火盆,反复搬弄,星火不息。手法娴熟,玄妙难解。其他求福求寿、祈丰年、保平安等斋醮,用人少,需时短,一夕数起,每年香汛期间,大有应接不暇之况。故各道房均有一批后备力量,原是本房早期培养的道徒,暇时散居原籍婺源务农工营生,每年秋后来山,入冬回籍,成为惯例。平时需要建斋拜醮的事主可邀请山上道士来宅举行,仪式从简,法官及佐助道士共三、五位即可。如“破血湖’、“开地狱门”等“事业”,即表演“口莲救母”一出戏文,由道士分别扮作目莲僧和刘金蝉母子,粉墨登场,刘氏蹲在纸糊的血湖池畔,号啕哭唱“十月怀胎苦”地方俗曲,目莲僧肩挑经担,手持锡杖,口诵超度解罪经卷,围绕血湖池转悠;王灵官掌剑随后,锣鼓细乐伴奏,经声唱和;最后灵官挥剑捣毁血湖池,解救目莲母刘氏,大破地狱门,释放孤魂野鬼,一场阴 功德,始告结束。又如斋诸天,解劫难、修来生,多系妇女出面,道士将一根粗红绳扣个活结,交事主开解。道士一面唱经,念念有词,绳结适时开解即为劫数已解;也有费力不得解的,则是在劫难逃,道士只得代解,也算解脱一劫。“斋罗汉”是妇女求子,“水火炼度”解灾难,“拜忏许愿”为求病者不药而愈,以及“超度先人”,“新丧解刹”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大凡祈求神保佑的法事,唱经腔调柔和悠扬,并伴以横笛,清音悦耳。对于驱邪安宅,赶吊死鬼、瘟神等,则离不了王灵官那严肃的音容和严词斥责的经咒,摔牌挥剑的威武场面,常引得胆祛的孩童恐惧号啼。
本书首发来自17K小说网,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include virtual="/fragment/6/3236.html"
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第十八章 齐云山传奇(1)http://www.kmguol.com/mingshan/anhui/qiyunshan/31874.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
旅游相关:九华山黄山琅琊山天柱山齐云山敬亭山天门山天堂寨浮山小孤山涂山八公山牯牛降仙寓山褒禅山紫蓬山万佛山芜湖天门山银屏山太湖山
行程天数:云南一日游云南二日游云南三日游云南四日游云南五日游云南六日游云南七日游云南八日游云南九日游云南十日游云南全线游
云南问答: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旅行社西双版纳泸沽湖文山玉溪楚雄罗平瑞丽腾冲普洱
旅游攻略:昆明旅游攻略香格里拉旅游攻略丽江旅游攻略西双版纳旅游攻略大理旅游攻略泸沽湖旅游攻略罗平旅游攻略元阳旅游攻略腾冲瑞丽旅游攻略
云南旅游:昆明旅游大理旅游丽江旅游石林旅游九乡旅游大理丽江旅游泸沽湖旅游玉龙雪山旅游西双版纳旅游香格里拉旅游普达措旅游梅里雪山旅游稻城亚丁旅游腾冲瑞丽旅游香巴拉旅游普者黑旅游昆明大理丽江旅游大理丽江西双版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大理丽江泸沽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