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2来源:写论文网 关键词:
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1
11.七大洲的名称按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亚洲和欧洲连成一块合称亚欧大陆,占陆地总面积的1/3以上。中国位于亚洲。 南极洲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洲;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大洋洲是面积最小的大洲。 12.四大洋分别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大西洋呈“S”形;北冰洋是世界上跨经度最多的大洋。 13.亚洲和欧洲的分界线是: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和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
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是: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亚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线:白令海峡。
14.地形是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的总称,通常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 15.高度的表示方法有海拔和相对高度,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不同深浅的黄色表示丘陵、高原和山地,褐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16.非洲的刚果盆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盆地;
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亚马孙平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世界上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世界上最大的岛屿:格陵兰岛;世界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
17.海底地形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三部分,大洋底由海沟、洋盆和大洋中脊组成。(课本36页图)
18.地球表面形态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地球表面千姿百态的地形是地球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地球的内力作用是主导因素。 19.大陆漂移学说:
①提出学说的科学家姓名:魏格纳;②主要内容:2亿年前,地球陆地是一个整体,后来分成几块,缓慢漂移,大约到距今2—3百万年形成今天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格局。
20.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岩石圈由六大板块组成即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板块构造学说常考内容: ①六大板块的名称和示意图;
②各板块的特征:几乎全部是海洋的是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的陆地有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和阿拉伯半岛三部分;南极洲板块形状特殊,沿北太平洋延伸到中美附近,故安第斯山是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2
③日本列岛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接处。欧洲的阿尔卑斯山位于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之间。红海是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形成的。喜玛拉雅山(青藏高原)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地中海缩小是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④看六大板块示意图,判断一些地区的发展趋势:红海不断扩大,大西洋不断变大,太平洋不断缩小,夏威夷群岛不断向美洲大陆接近,东非大裂谷不断张裂。
21.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有张裂拉伸、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最容易发生火山和地震。
22.世界上的地震和火山主要集中分布在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和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上,即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 23.海拔(绝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
相对高度:地球表面某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等高线:在地形图上海拔高度相同点的连线。
等高距:在地形图上相邻两条等高线的高差。 24.五种陆地基本地形的判读:
平原:海拔低(200米以下),地面起伏小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起伏小,边缘陡峻
山地:海拔较高(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较低,坡度和缓,相对高度不超过200米;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25.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①坡度陡缓的判断: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②六种山体不同部位的等高线分布特征:
山顶(山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高四周低 洼地(盆地):等高线闭合,数值中间低四周高 山脊: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突出 山谷: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突出
鞍部: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陡崖: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26.地形剖面图:能够直观表示地面上某一断面高低起伏状况.
27.分层设色地形图: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地面的高低形态和海底的起伏状况。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经典为《圣经》,是世界上信徒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宗教,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中国穆斯林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典型建筑为清真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 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泰国的国教是佛教。 1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11.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适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资源丰富;⑥气候适宜。
主要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典型建筑为教堂。
伊斯兰教:产生于公元7世纪,经典为《古兰经》,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伊斯兰教徒被称为穆斯林,中国穆斯林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典型建筑为清真寺。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主要分布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典型建筑为寺庙。 道教是源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泰国的国教是佛教。 10.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
11.聚落形成与发展因素:①水源充足;②土壤肥沃、适宜耕作;③地形平坦;④交通便利;⑤自然资源丰富;⑥气候适宜。
8.降水的分布规律:①赤道附近地带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 ②中纬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较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③南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④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世界“雨极”:印度东北部的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 9.非洲是最炎热的大陆,南极洲是最寒冷的大陆。
10.降水形成的条件:空气中含有足够的水汽和凝结核;空气温度下降到水汽能够凝结出来的程度。
11、三种降水类型、其成因和分布区P74
(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亚洲具备全球12种气候类型,唯独缺少温带海洋性气候) 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以温定带:根据最冷月的平均气温确定所处的温度带。
(对流雨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1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海陆分布、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纬度位置。 13.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看是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看是顺时针旋转(北逆南顺)自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天,自西向东,公转一周的周期是一年,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现象;地球公转时地轴总与公转轨道平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现象。
14.地球的公转方向与面保持66.5度的夹角不变。??????? 15.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 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和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 16.热带(23.5°N~23.5°S)有阳光直射现象,气候终年炎热;
温带(纬度23.5°~66.5°)既没有阳光直射也没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的四季变化明显。 寒带(纬度66.5°~90°)有极昼极夜现象,气候终年寒冷; 17.主要气候类型:(课本P85图)
②以水定型:根据降水类型,最终确定气候类型。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干涉内政、互不侵犯、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4.国际间的矛盾与冲突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
5.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6.世界规模最大和最有影响力的全球性国际组织是联合国(UN)。
7.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联合国安理会的主要职能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8.中国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9.国际奥林匹克委发员会总部设在瑞士洛桑。
10.红十字会的宗旨是坚持人道主义。
11.其他重要的国际组织:(P98)
5
本文★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2★网址:欢迎来到云南省昆明国际旅行社网站,如果觉得文章有用,请把这段分享给大家(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要点2http://www.kmguol.com/mingshan/nanjizhou/35516.html)转摘文章的朋友,请记得注明出处哦! |